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考纲要求:14.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俄国十月革命二月革命、《四月提纲》、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与作用。(3)“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以及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后果。一、十月革命最先发生在俄国的原因:1)一战进一步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为革命创造了机会。经济方面:俄国是一个帝国主义国家,但资本主义发展缓慢落后政治方面:沙皇专制统治,激化各种社会矛盾1、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2)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大多卷入战争,为俄国革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2、一战的影响:1.革命前的状况:(1)俄国1861年改革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阻碍社会进步(2)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处于落后地位,社会矛盾尖锐(3)一战激化各种社会矛盾(4)俄国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杰出的领袖和先进的指导思想1、二月革命二、十月革命进程1)结果:2)性质:3)形势: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实际权力A、《四月提纲》革命任务:口号:方式:2、十月革命1)革命准备: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和平方式取得政权3、十月革命进程----彼得格勒的武装1917年11月6日夜,列宁亲自领导这次伟大的革命。“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用炮声发出进攻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的信号。彼得格勒的武装取得了起义的胜利。B、七月事件:C、十月决议:原因: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俄军在前线惨败影响: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表明无产阶级和平夺取政权已经不可能近期发动武装起义,夺取政权三、十月革命的性质和影响性质:影响: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1、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历史新纪元;成功的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推翻旧制度,人民实现“当家做主”。--对俄国2、打破资本主义制度一统天下的局面--对人类历史3、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对世界1.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根本不同是()A.领导者不同B.主力军不同C.客观条件不同D.性质不同2.下列对十月革命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B.打破了资本主义—统天下的局面C.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次尝试D.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胜的社会主义革命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俄国国内战争,是指1917年11月到1920年底,刚刚诞生的苏俄为抵抗外国武装干涉和消灭国内反动军队进行的战争。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苏俄广大的农民、工人和士兵对此强烈不满,苏俄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一)苏维埃政权建立时经济政策:(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二、苏俄和苏联经济政策(1917--1928年)1、将一部分大型企业收归国有2、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所有制1、背景(注意)1)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进攻2)国内物资奇缺2、内容1)实行余粮收集制2)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3)取消自由贸易、实行配给4)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5、作用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财力、物力,保障军事上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3、目的1)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首要目的)2)引导苏俄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4、特点1)战时2)共产主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不是苏俄理想政策?为什么?不是。对战胜敌人、巩固政权有利,但违背经济规律,损害了农民利益,在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后,引发新的经济、政治危机。三、新经济政策(1921年----1928年)1、背景(必要性)内战后继续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2、标志1921年,俄共(布)“十大”3、内容1)农业方面: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2)工业方面:解除工业国有化,部分恢复私营经济3)贸易方面:恢复自由贸易和商品交换4)分配方面: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4、作用1)促进了……2)巩固了……3)稳定了……4)是……5)是……5、特点(实质)新经济政策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或调整生产关系以解放生产力经济管理经济体制单一的公有制体制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高度集中,行政管理3、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4、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而采取的政策是A、新经济政策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工业化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BA6、有人说新经济政策是“布尔什维克转向资本主义”,有人说罗斯福新政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这两种看法的共同缺陷是①没有从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上看问题②没有看到政策仅在一定限度内调整③只看现象,忽视本质④没有从发展的、辨证的角度看问题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②④A7.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这一错误的根本原因是()A.扩大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范围B.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很快就会灭亡C.忽视了生产关系必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D.帝国主义对苏俄的经济封锁所致8.列宁曾说,新经济政策是一种用“改良主义的办法”来解决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长期性政策。这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是指()A.利用市场关系和允许私人经济存在B.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C.调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壮大社会主义经济成分9.在1923年,某外国一旅游团到苏俄参观旅游,可以看到的景象是()A.苏俄人民为打败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纷纷参军B.苏联人民热情介绍工业化的重大成果C.苏联人民自愿作向导,带领他们参观集体农庄D.苏联人民从商店中可以自由贸易三、“斯大林模式”1、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1)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展⑴“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提出①时间:1925年12月②核心内容:⑵具体做法:⑶具体实施:⑷结果: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5)问题:①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②轻工业和农业必须适应重工业的发展要求③1928年新经济政策被实际终止。三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2)农业集体化运动⑴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⑵过程:逐步集体化→全盘集体化→在全盘集体化基础上消灭富农⑶完成:1932年,宣布为“完成全盘集体化的一年”,1937年底,完全完成(4)影响:1926年,苏联开始出现粮食供应困难落后的小农经济不能适应工业化的需要促进了工业化进程,但也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三、斯大林模式的形成⑴内容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⑵特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1、形成标志:1936年新宪法2、形成原因⑴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的威胁;⑵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⑶斯大林个人的因素。思考三:针对斯大林体制的弊端,都进行了那些改革,结果怎么样?一、赫鲁晓夫的改革(一)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1953年9月,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正式就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二)、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1、政治改革:主要是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平反冤假错案,为受迫害者恢复名誉。2、经济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要细化)。工业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对原有的经济体制小修小补(失败的根本原因)11.赫鲁晓夫病逝后,有人为他树立了一块黑白相间的大理石墓碑,似乎印证了他功过间杂的一生。下列对赫鲁晓夫的改革评述符合事实的有①改革从农业开始,符合苏联当时的迫切需要②玉米运动解决了苏联粮食严重不足的问题③改革缺乏全面思路,盲目性很大④苏联工业增长,人民生活有改善()A.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二、勃列日涅夫改革(不作要求)(1)背景:A.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经济混乱B.勃列日涅夫上台(2)内容A.工业B.农业(3)评价:A.改革未突破原有体制,但取得成就B.后期保守,改革停滞C.与美国争霸,拖跨经济戈尔巴乔夫三、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及其影响1、戈尔巴乔夫在1988年首先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以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在实践中主张“公开性,民主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多元化”,这些造成了人们思想的混乱。民族主义势力泛滥,民族矛盾激化。2、1990年苏共“二十八大”通过一系列文件宣布要在苏联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放弃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垄断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等等。苏联结束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由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导致八一九事件发生,国家政权性质发生变化。3.1991年8月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并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放”。4.12月21日苏联的11个加盟共和国共同签署了建立“独联体”的阿拉木图协议,苏联实际上解体。5.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的职务,将核武器的控制权交给叶利钦。苏联历史结束。苏联模式的探索过程第一阶段:列宁的探索第二阶段:模式的形成第三阶段:突破的尝试(略)(略)经济恢复、奠定现代化和“过渡”的基础;巩固政权巩固政权激化社会矛盾,不是正确途径探索结果2、所有制、经济管理等的社会主义化特点内容恢复经济、巩固政权、为过渡创造条件巩固政权、向社’过渡目的经济、政治危机背景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战争威胁1、非常措施探索结果内容背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赫鲁晓夫的改革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斯大林逝世探索失败、苏联解体经济衰退,社会矛盾激化农业\工业\个人崇拜经济管理体制(工业)从经济改革到政治改革特点探索性\开创性逐渐停滞釜底抽薪:背离社会主义方向摇摆不定社会矛盾突出打开改革之门,但收效甚微前期取得一些效果,后期经济发展停滞材料一在莫斯科市民惊异的目光注视下一位23岁的美国青年哈默,走进了克里姆林宫。10月8日,第一份给外国人特许的合同……正式签署,哈默获得了一所石棉矿的特许经营权。---摘自《大国崛起》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判断哈默最早可能是在什么时期去苏(俄)联经营矿厂的?(1分)巩固练习1、材料解析题:材料三:1933年,(苏联)宣布实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提高工业品的出售价格,压低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以加快(工业化的)资金积累。(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特点:重工业发展迅速,轻工业发展相对缓慢,农业生产发展滞后。问题:经济结构不合理(或片面强调重工业,导致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以忽视农业为代价发展工业。材料二:(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7分)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3)上图表明中苏两国都面临着对什么模式改革的共同问题?(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改革的教训对今天的中国有什么启示?材料四启示:要勇于结合实际,进行理论创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水平的规律。必须从实际出发,走符合国情的道路。任何制度都要通过改革才能逐步完善。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和执政党的自身建设。人类文明进步的模式是多元的。……【思考】2、赫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