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识下面的人物吗?了解他们的功绩吗?“开皇之治”隋文帝—杨坚“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史称“贞观遗风”历史功绩,昭昭于世“开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第四章隋唐单元复习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时期沅陵七中全建兵●高考前瞻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历年高考都是命题的重点之一。已考查的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各方面,今后命题除继续突出上述各方面的内容外,本单元知识与现实的联系,唐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应是我们关注的重点。由于本单元的许多内容便于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分析能力和史论结合的方法,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应重视对这些能力的培养。●学法提示1、牢固掌握基本历史概念、历史史实是完整进行历史单元复习的前提2、要学会搭建单元知识框架,将分散、琐碎的知识点用知识链连结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即从宏观上把握单元的阶段特征。3、要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主义对历史现象和历史规律进行概括和归纳,从中得出解决历史问题的一般方法,从而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隋朝疆域图唐朝疆域图581隋建立589隋统一中国618年唐建立907年唐灭亡贞观之治武则天统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农民起义隋唐历史发展线索经济封建经济繁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民族关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对外关系对外友好交流频繁文化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形成中华文化圈阶段特征政治国家统一、制度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政治:国家统一制度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1、中央官制2、选官制度3、土地制度4、兵制5、赋役制度三省六部制独相制到群相制科举制以考试选拔官员均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度府兵制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募兵制减轻农民负担,导致军阀形成租庸调制庸成年男子可以布帛代役两税法从人丁为主到资产为主●重点阐释1.三省六部制职权:三省,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六部: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部一一主管户口、赋税等。礼部──主管国家的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法。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历史作用:①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②三省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的长官大都品级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③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1.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的作用是A.打击了士族势力B.限制了皇权C.分散削弱了相权D.实现了立法、司法和行政的三权分立2.与魏晋南北朝相比,隋唐制度革新内容的最突出体现是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加强B.经济高度繁荣C.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D.士族制度进一步衰落2.科举制度演变: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①它确立的选官形式和程序,改变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抑制门阀的作用。②使大批庶族地主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政权,扩大了官吏来源和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③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促进了文化教育发展。④科举制把选拔人才、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因此,科举制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隋文帝时采取分科考试——隋炀帝,始建进土科——贞观年间,以进土、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地位——北宋进一步严格考试程序考试分三级.考试实行糊名法——明朝“八股取士”——戊戍变法废除八股文——1905年废科举制度1.关于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作用,下列提法中不正确的是A打破了门第限制B削弱了皇权C有利于选拔人才D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2.比较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始终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B.有利于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参政C.是用考试的办法选择官员的制度D.开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僵化于明朝3.下列关于隋朝具有开创性举措的各项表述,符合史实的是①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制②以科举制选拔官员③开凿长江淮河间的运河④将国家掌握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4.科举制在隋唐创立并能在封建社会中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封建思想发展的需要B.庶族地主阶级人数增大C.完成封建国家大一统的需要D.封建经济发展和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2007高考题史学家陈寅恪在评述:“武周之代李唐”的历史意义时说,此“不仅为政治之变迁,实亦社会之革命。”此处“社会之革命”是指()A.重用酷吏,实行法治B.女皇当政,任用女官C扶植庶族,抑制士族D.移风易俗,推崇佛教C经济:封建经济繁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隋唐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1)农业有较快发展,其特点:①江南地区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②农田灌溉发展和农具改进;③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2)手工业发展特点:①广②大③细④多⑤高⑥新(3)商业较前代更繁荣,交通便利,有统一货币和固定的交易市场──市。出现长安、洛阳商业大都会和扬州、益州等商业都市。商路畅通;货币统一;市场发达,管理严格;商人实力强,中外自由贸易●重点阐释1.均田制、租庸调制和两税法均田制开始于北魏,止于唐朝中期,正处于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它最大的作用是通过国家保证了农民的土地,从而促使生产的发展。租庸调制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赋税制度。隋朝沿用北魏的租调制,并加以改进,规定50岁以上的可以纳绢代役,以庸代役的制度开始部分推行。唐朝在隋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税制度,实行租庸调制。租为田租,即土地税,缴纳谷物;调为户调,属人头税,缴纳绢和布;庸是服役期间纳绢或布代役,不再限制年龄,也是人头税。可见,租庸调制是以人头税为主的赋税制度。“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赋税负担,使许多荒地开垦出来,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府兵制得到巩固。这些都使国家富强起来。两税法:由于大地主兼并土地,土地高度集中,租庸调制无法正常进行。780年,杨炎以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如何理解两税法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和进步?①使唐中期以来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②改变了过去以人了为主的赋役制度,地税按亩征收,户税虽“唯以资产为宗”,但土地是资产中的主要内容,所以也主要是依据土地征税。征税标准由税人向税地转化。③依资产纳税,放松了封建政府对农民人身的控制。④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⑤政府确定税额是以钱计算,在一定意义上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是使后来税制由征收实物向征收货币演变的起点。中国古代赋税的主要内容:(1)丁税: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2)调: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3)田租: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4)杂税: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兵役和其他苛捐杂税。初税亩(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制度正式形成)编户制度(完整的赋税徭役租调制租庸调制的收税标准)两税法(开始改变以人丁为主方田均税法(按亩纳税)募役法(纳钱代役)征收,用银两交纳)杂税合一,按田亩的多少一条鞭法(田税、丁税、地丁银(废除人头税、征收银两)赋税制度的发展趋势:1.征收标准:人头税越来越少直至被取消,说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趋向松弛2.地租形式:以实物地租和劳役地租向货币地租过渡,说明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更发展3.赋税征收种类由繁杂向简单转变,以明朝一条鞭法为标志4.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税逐渐加重,以唐中期征收茶税为标志。5.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准6.农民必须服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制为标志1.唐中后期推行两税法的主要意图是A.改变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方式B.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C.放松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抑制土地兼并2.唐朝两税法最深刻的影响是A.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B.改变了以财产为主的征税标准C.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减轻D.加强了对农民人身控制3.唐两税法实施意味着①租调制已经被废止②赋税标准转为以财产为主③大大减轻农民的负担④遏制了土地兼并的势头A.①④B.①②C.②③D.①③4.下列诗句所描绘的是隋唐的经济状况,其中对经济持续发展不利的是A、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B、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鹤是交游C、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D、海将盐做雪,山用火耕田5.6“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未停,未停,禾苗待我灌醉。”这一调笑令所调笑的生产工具出现在A、春秋战国时期B、两汉时期C、三国时期D、中国封建社会繁荣时期再见!制作:沅陵七中全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