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课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建设高二历史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年至今)是中国全面改革开放新时期,是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突出的时期。本专题主要叙述了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政治建设、经济与社会生活、科技文化的发展历程。专题九中国特色道路的探索——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建设(1978年—至今)特征概览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外交领域成就突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政治上表现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年至今)是中国全面改革开放新时期,是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突出的时期阶段特征科技、教育、文艺等全面繁荣;生活时尚、思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文化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重大理论成果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思想上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从范围上不断扩大,从层次上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经济上表现1、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环节),恢复和完善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一系列民主政治制度。2、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包括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和城市居民自治制度,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一环,加强基层民主选举建设,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基础的一部分。一、改革开放后新中国的政治(一)民主法制建设1982年全面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确立“依法治国”战略: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中国进入法治新阶段。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基本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2、加快法制建设,逐步建成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二)、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1、“一国两制”的理论形成过程: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一国两制”成为基本国策。酝酿: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了和平统一的方针。建议海峡两岸实行通航通邮通商。1981年叶剑英《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阐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阐明了统一后对台湾的基本政策。正式提出:法制化:2、含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台、港、澳实行资本主义。国家主权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一国两制”下特别行政区与民族自治区关系:解决问题不同:特别行政区是为实现中国和平统一而设立,民族自治区是为了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愿望设立的。都享有自治权,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性质联系:区别:设立区域不同:特别行政区是在港澳台设立,而民族自治区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立;自治程度不同: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民族自治区有“一定的自治权”;社会制度不同:特别行政区坚持资本主义制度,民族自治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3、成功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香港:1984年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回归。澳门:1987年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回归时间:回归的意义: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4、海峡两岸关系缓和与发展:1979年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中国政府停止炮轰金门实现了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1980年后,两岸“三通”的逐步实现。两岸交流特别是民间交流日益频繁。1992年,大陆“海峡会”和台湾“海基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推动了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1995年1月,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这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有利因素有哪些?阻力又是什么?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台湾岛内的分裂势力猖獗1、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根本保障)2、正确的方针(“一国两制”构想、反国家分裂法);3、结束分裂状态,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4、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有着共同的文化基础5、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和借鉴有利因素:阻力:(三)、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国家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这需要一个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两级格局解体,经济、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国际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2、外交政策的调整:奉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政策不与大国结盟的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对世界战争与和平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制约战争、要求和平的因素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坚持对外开放政策政策: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建设性作用。3、新时期外交成就:(1)、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活跃的多边外交:①发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作用②代表第三世界国家,倡导建立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影响:(2)、推进新型区域合作: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10月第一次举办高级别大型国际会议——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01创建上海合作组织: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强与东盟的合作:2002年,中国和东盟签订《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强该地区的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意义:有利于维护中亚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丰富了由中俄创始的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的国家关系,提供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对建立公正合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确立确定党和国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1、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二)经济体制改革含义: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简单概括就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过程:1、尝试: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安徽四川的一些地方积极推广2、中央支持:1980年中央肯定了“包产到户”3、1983年全面推广。原因:(1)人民公社化体制压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造成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生活贫困;(2)农村和农业的落后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3)中国农民人口多,农村和农业的落后造成社会不安定。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发展了生产力。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意义:总结了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领导人片面强调农业合作化的规模和公有化程度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封建土地制度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民公社化运动农业合作化运动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导致“左”倾错误泛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结果在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和分配方式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核心内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民公社化运动农业合作化运动土地改革①内容:1984年以后,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所有制和经营权分开,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分配体制: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制度所有制:公有制为主的多种所有制形式②意义:增强了企业竞争力,推动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中共十四大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推进建立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原因:1)历史教训:闭关锁国导致中国长期停滞落后。2)必要性:经济全球化成为时代潮流,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世界。3)有利条件:70年代我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为对外开放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确定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979年决定对粤闽两省实行特殊优惠政策第一步经济特区第二步沿海开放城市第三步沿海经济开放区第四步内地厦门汕头深圳珠海珠江三角洲海南长江三角洲上海浦东闽东南地区⑷内地:沿江经济开放区——上海浦东新区(1990年)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⑴.经济特区——点⑵沿海开放城市——线⑶沿海经济开放区——面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1980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建立经济特区;1988年批准设立海南省、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1985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特区。特点:对外开放的历史意义1)经济上:2)政治上:3)科学文化上:有利于利用和吸收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外国的先进管理经验,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加强与友好国家以及各国人民的交往,创造良好的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这也有利于我国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加强对外科技、教育、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促进我国科技人才的培养,加快我国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加速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结论:(1)1992年“南方谈话”,邓小平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2)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4)1997年中共十五大,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5)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邓小平理论形成过程(1)酝酿: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2)形成:①20世纪80年代,创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②中共十三大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3)成熟并完善:①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阐明了社会主义本质。②中国共产党十四大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4)地位确立:1995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历史地位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核心问题: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提出:2000年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地位确立:2002年中共十六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3)核心问题:回答了在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4)意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第三大理论成果,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1、科技成就:(1)核技术:(2)运载火箭研究:(3)空间技术:

1 / 3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