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企业会计课程的作业论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会计披露的相关问题及对金融业造成的影响论文摘要:在企业向金融业提供的会计报告中,普遍存在着披露内容不全面,不真实等问题。这直接影响到金融业的投资决策,诱发金融风险。缩小企业与金融业之问信息供给与信息需要的差异,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完善金融体制是降低或化解金融风险重要措施。关键词:会计披露;金融业;金融风险;会计信息一、会计披露存在的问题1、会计披露不全面(1)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信息披露方面。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的要求,在存在控制关系的情况下,关联方如为企业时,不论它们之间有无交易,都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关联方有关财务情况;在企业与关联方发生交易的情况下,企业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关联方关系的、交易类型及其交易要素。(2)收入信息披露方面。在收入信息披露方面,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对收入确认的会计政策披露不全面。二是对当期重要的商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和他人使用本企业资产的收入不予单独披露。(3)或有负债信息披露方面。在日常经济生活中,或有负债目很多,最常见的有为他人担保、应收帐款坏帐准备、产品质量担保、待决诉讼、商业承兑汇票贴现及背书转让、应收帐款抵押借款、追加税款、大额购买合同或定单,这些或有项目在条件转化后会给企业造成损失。但是,在企业的会计报告中,对此类或有负债却没有得到很好地的披露。(4)会计报告自身方面。由于会计报告自身存在的向题,致使其反映的财务信息不全面。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现行会计报表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二是财务报告的确认、计量与现实情况不符。三是财务报告所披露的信息过于单一和简单。四是对表外信息披露没有规范统统一的要求。(5)会计政策方面。为了给予企业一定的自主权,会计政策针对不同的业务制定了相应的可以由企业选择的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因此,对于每一类经济业务或事项,可以有多种会计处理方法,不同的企业有可能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甚至同一企业在不同的会计期间所采用的方法也可能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核算的结果,会使企业当年的资产和权益、成本和利润出现差异,因此,会计政策规定企业应对其采用的会计政策给予披露。2、会计披露不真实(1)关联方关系及交易的信息披露方面。目前,上市公司对于关联方关系及交易的信息披露普遍存在着重形式,轻实质的间题,如将与关联方之间的一些非销售业务收入列为本年度的销货收入或将融资关联交易挂在其他应收应付款下,不明确披露融资交易的类型和关联交易的性质。(2)收入信息披露方面。对于收入信息披露不真实的情况,在目前存在的既普遍又严重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形式。一是上市公司会计人员对收入准则的有关精神理解不透,致使收入的确认和计量不准确。二是企业对披露的信息进行伪装,致使收入的披露不真实。(3)会计政策执行情况披露方面。由于会计政策的弹性,使得企业在会计处理方法上具有一定的选择空间,而且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会计准则中规定,企业在下列情况下可以变更会计政策:法律或会计准则等行政法规、规章要求变更会计政策;变更会计政策能够使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更相关、更可靠。二、会计披露与金融风险1、掌握信息的质量和时间方面的不对称为金融企业带来风险。在间接融资市场上,金融业相对于其它企业而言,金融企业则处于信息劣势。而企业处于市场经营活动的前沿,它所使用的信息直接来源于市场的经营活动,能够依据其生产、销售、收入等重要信息,进行合理的分析和预测,从而作出比较正确的经营决策和融资决策,所以无论其所掌握的信息数量、质量还是深度,都远远高于金融业,处于明显的信息优势方。而对金融业来讲,它的信息来源应来源于企业经营的信息即生产经营状况,但在目前情况下,则仅仅局限于企业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及对企业表面的了解,如对企业进行实地考查,向企业有关人员了解情况等,这就使金融业在分析和使用信息方面,实际上处于不对称的被动地位,这种数量、质量和时间上的不对称,就不可避免地对金融业的决策产生误导,导致决策错误,造成金融风险。2、企业与金融业之间信息供给与需求的矛盾造成金融风险。企业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理性的企业,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自身价值的最大化。为了获得实现这一目标所必需的资源,企业必须向外界(资源供应者)提供必要的信息,以证明自己能够给资源供应者以相应的回报。在这些必要的信息中,最重要的就是会计信息,因此,企业本质上有夸大自身优点的动机。但是,如果资源供应者发现企业所提供的信息不真实,理性的资源供应者将不会提供企业所需的资源,并停止与该企业的合作关系。所以,理性的企业本质上也有不敢提供虚假信息的内在属性。而企业是否提供虚假信息,则取决于提供虚假信息所获得的收益与失去资源供应者而遭受的损失之间的差异的大小,而且这种比较是从长远的来考虑的。可见,理性的企业不会产生虚假的会计信息。但由于金融体制改革的滞后,金融业对企业的制约力仍然不到位,更何况其本身并没有理性化,对企业的会计信息不够重视,即使发现有虚假信息,也由于为了获取短期利益或受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而没有采取必要的行动,所以对提供虚假信息的企业不能产生足够的制约力,从而助长了虚假会计信息的泛滥。3、虚假的会计信息弱化了金融业对金融资产的管理。企业与金融业客观矛盾的存在,使得企业对金融业提供会计信息时,出于各方面的考虑,隐瞒许多问题,提供失真的会计信息。虚假的企业会计信息,对信息的披露者和信息的使用者都是不利的。对披露者来讲,由于这些虚假的会计信息,会造成企业经营活动正常和资产状况良好的假象,掩盖了企业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以及潜在的风险,不能真实地反映出企业本身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使问题不能及时暴露,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而对信息的使用者来讲,在进行资源供给即对企业做出授信决策时,依据虚假的会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会直接导致做出的决策失误,进而出现金融风险或使金融业对其原有的授信资产管理上出现错觉,不能及时地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对策,及时化解风险,弱化金融企业对金融资产的管理,直到企业问题暴露,资金周转困难,资产质量下降,金融风险的出现就不可避免。三、会计披露问题的对策1、对财务报告的缺陷进行适当改进首先对财务报告遵循充分揭示原则。所谓充分揭示原则,即凡是为达到公正表达企业经济事项所必要的信息,均应完整提供并使用户易于理解。一进行分部报告,就是将一个企业所有附属机构的重要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信息按照地区、行业、产品类别等分解归类,借以向各种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企业集团不同分部信息的财务报告。二关注表外项目的披露。其次编制中期报告。按照国际惯例,中期财务报告通常指以短于一年期间为基础所编制的财务报告。它既能让使用者及时了解并评估投资对象前段时期的经营成果,又能通过连续、迅速提供各项相关资料,让使用者根据已经发生的经营情况对今后完成或实现全年经营目标进行合理预测,及时调整目前及将来的投资、信贷决策,降低未来面对的不确定性风险。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中期报告信息较之年度报告具有更大的相关性。最后改变会计报告体系。由现行的单一报表体系向多元报表体系转变。充分利用现代电子计算机具有的随机寄存特性,重新设计和构造一个新的会计系统,使之能够完成多重信息处理的功能,利用这项技术可使会计报表体系及其所提供的信息属性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种类、数量和质量。2、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完善会计人员的从业资格制度;健全专业资格确认制度;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提高会计人员终身教育的观念;认真贯彻执行《会计法》,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3、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和体制,减缓财务报告造假的动机。建立完善以会计准则为核心的会计信息披露规范体系。完善业绩评价机制,提高评价机制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目前,财务指标是上市公司股东对经理人员的最主要的评价标准。因此,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应当注重过程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科学性,考核方案设计和业绩评价指标的选择中应加强对会计信息产生全过程的考核,应考虑增加一些涉及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等的非财务会计指标,使代理人所得的利益与企业目标约束挂钩,以正确引导会计工作的运行,保证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加强资本市场、经济市场等外部市场建设,完善企业外部治理结构。4、强化审计监督,加大处罚力度。会计监督体系包括内部会计监督、社会监督、政府监督三个层次。有效的企业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可直接使契约各方受到约束,有助于有序制度框架的建立和完善,从而防范不实会计信息的形成。四、完善金融体制,降低金融风险1、缩小企业与金融业之间信息与信息需要的差异经理人员职业化。取消企业管理人员的行政级别,政府人事部门不再插手企业的任命,管理人员由股东会在人才市场上选聘。这样一来,管理人员为了其企业的长远发展,欺骗公众,欺骗投资者,编制虚假会计信息的动机会大大下降。让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持有企业的一些股份,让管理人员的利益与企业所有者的利益(也就是投资者的利益)趋于一致,以鼓励管理人员更注重长远利益。从信息需要方面入手,金融业要尽快建立高效的信息系统,便于查询客户的各方面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分析、预测和决策。2、完善金融体制(1)加强金融立法,做到有法可依。通过立法的形式对金融风险加以控制,避免因无法可依带来的金融混乱及由此造成的金融风险。(2)强化金融监管工作,对不良资产及时监控。首先要监管人员、监管手段和监管措施同时到位,既要使监管人员具有各方面的综合知识,并具有高度的判断力,又要使监管工作从手工操作的落后局面转变为电算化操作,做到监管信息的同步化,改变监管工作费时费力效果差的弊端,提高监管质量。其次要监督金融业做好贷款的五级分类工作,对不同的金融资产的数量和质量做到全部、有效、及时地监控。再次要尽快完善推广信贷登记系统,将会计报告中存在的缺陷在登记系统中予以弥补,使金融业对资金投放对象的详细情况得以及时了解,以杜绝帐外经营和违规经营的发生,防患与未然,对金融风险采取事先防范措施。然后是加大执法力度,对违法违纪的金融机构和有关人员,一经查实,按(金融违规法行为处罚办法)的规定,坚决处理,决不姑息。最后是尽快实现从合规性监管到风险性监管的转变,了以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比例为核心的风险性监管,从宏观上对金融风险实施监控。(3)增强风险意识,依法稳健经营。在企业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法制环境不完善等外部环境差的条件下,金融机构要从加强内部控制入手,实施自我监控。一是要改变目前粗放经营的方针,既要重视业务拓展,又要重视内部管理,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在重视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的基础上,对事前控制给予足够的重视,做到责权利相匹配,易操作,不至于使监督检查流于形式;二是要完善授信制度,建立健全一级法人管理体制,实施统一授信,着重制定内控制度并监督其分支机构贯彻执行,防止一家金融机构对某一授信对象多头授信,使得授信失控,带来金融风险;三是搞好审贷分离制度,对贷款及其它授信品种实施审查、贷款分离,责任分明,不至于出现责任不清的情况;四是要实行职位轮换制度,对金融机构的内部职位实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轮岗制度,重要岗位的人员实行异地交流,便于查找漏洞,发现问题;五要建立健全具有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的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机制,内部审计要采取交叉审计、下查一级和轮换审计等方法,提高审计质量。(4)加强信贷队伍建设,提高信贷人员素质。金融机构内部要有一批高素质的信贷职工队伍,既要熟悉不同类型企业的会计制度,如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所遵循的会计准则有何不同,外资企业与国有企业的会计制度有何区别等,还要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能够对有关会计披露所依据的会计准则做到心中有数,对不同的企业所提供的同类数据能够合理比较,并从中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找出间题所在,提出整改措施或者提前收回资金,以降低或者化解金融风险。参考文献:[1]赫英霞.论我国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经济问题,2008,20(11):59~61.[2]刘玉廷.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若干问题[J].会计研究,2004,(9):3~6.[3]何卫红.会计透明度探析[J].财会与审计,2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