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一轮复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俄罗斯国家的历史变迁末代沙皇全家照列宁与俄国十月革命沙皇俄国苏维埃俄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俄罗斯联邦共和国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917年十月革命1922年俄国苏俄苏联191719211925195319641985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独联体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改革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1991俄国(苏联)发展线索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概念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也叫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它是苏维埃政府在战争条件下,为了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战胜敌人的一些临时性政策。1背景(1)十月革命后,苏俄建立,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一战(2)帝国主义武装干涉苏俄(3)国内地主、资产阶级叛乱——三年内战(4)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总之:苏俄国内叛乱、国外干涉,企图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目的1)、直接目的:解决战争的危机,巩固政权。2)、主观目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材料一:后来,列宁在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俄罗斯同它的主要产粮区隔绝了……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材料二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政治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列宁选集》2目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直接目的: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主观目的:实现向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3内容项目主要内容农业工业商业分配劳动实行余粮收集制不论企业大小,一律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国家取消了自由贸易国家统一分配,实行实物配给制(平均主义分配)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强制劳动)4实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生产力落后的国家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5评价①它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②它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了军事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③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一种尝试。①它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引起工农群众的不满;②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它继续用于恢复被破坏的国民经济,结果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生产的下降;③并非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积极方面:消极方面:战争的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误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工人、农民等强烈不满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1、背景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1背景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四年大战、三年内战严重自然灾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人民不满(工、农、兵)2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3目的为了解决经济和政治危机。(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4本质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这一规律决定⑴根本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⑵直接原因:21年2月苏俄水兵兵变。5、新经济政策内容项目主要内容农业工业商业分配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实行经济核算,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作用减轻了缓解了提高了取得了有利于提高了核心:通过市场机制来建设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有哪些内容项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内容作用农业政策工业政策贸易政策分配制度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配给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国家资本主义恢复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买卖实行按劳分配制减轻了农民负担,缓解了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工人工作的积极性5实质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前提下,允许商品经济发展,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发展经济、巩固工农联盟,逐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6意义经济:调动积极性,使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工业化打下基础政治: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理论:对俄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找到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亦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苏联的成立1922年成立;1924年苏联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通过新经济政策思考:“坚冰”是指什么?用什么去打破这“坚冰”呢?严峻的形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历史资料1921年,列宁在纪念十月革命四周年时说:“重要的是,坚冰已经打破,航路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道路”是指什么?什么政策指明了这种“道路”的方向?向社会主义过渡新经济政策从背景、目的、内容、影响地位比较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目的内容性质影响地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资极度匮乏国际环境改善,但经济形势严峻,政治危机严重最初是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后来准备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恢复发展社会生产力,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取消商品和货币关系,按照共产主义原则分配产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壮大社会主义经济是无产阶级政权实施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举措,具有明显的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性质。有利于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但在战争结束后引起社会动乱。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对各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指导和借鉴意义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伟俄国人民指明了发展道路从上面的内容比较两种政策的特点有什么不同?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高度集中,行政管理。单一的公有制体制。项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特点管理方法、手段经济体制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进而使社会主义成胜战时资本主义成分,最终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根本不同?A、加强了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对经济的领导B、为了战胜苏维埃的敌人C、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生产D、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是新经济政策“新”之处。(即: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新经济政策在何处?过渡: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新经济政策的作用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是列宁根据俄国的国情,是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加之领导人对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以致后来过早地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1、定义: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三、斯大林模式2、形成的历史背景:⑴国际形势: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之中;⑵政治形势:苏联成立;斯大林巩固领导地位;⑶经济形势: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⑷历史传统与社会环境:革命前存在大量农奴制残余;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专制主义意识形态根深蒂固;⑸思想环境:党内对新经济政策理解存在分歧;⑹个人因素:斯大林的个人性格、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3、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4、表现:①经济方面:②政治方面:③思想文化方面:单一的公有制;指令性的计划、排斥市场调节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高度集权制、干部任命制和终身制缺乏民主党政不分思想文化单一、个人崇拜5、特点: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高度集权、文化上高度划一①国内:落后农业国。②国外:在资本主义包围下1)、背景:2)、过程:⑴方针提出(时间、内容)⑵三个五年计划(时间、成就)3)、特点:目的:加快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①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②以政府的指令性计划为主导③以牺牲农业为代价④比例失调,粗放经营二五计划后,实现工业化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理解1:苏联工业化建设4)、对工业化评价①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为二战中击败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②片面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比例失调;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单调,质量低劣;高投资、高速度、高积累,效益低下,国家资源大量消耗和浪费。(补充:资金来源途径:⑴发行公债;⑵征税;⑶压低农产品价格,提高工业产品价格;⑷重积累,轻消费。斯达汉诺夫运动是社会主义竞赛的群众运动;是工人忘我劳动的精神和掌握新技术紧密结合。顿涅茨矿区采煤工人用风镐采煤1935年8月30日创造了一班工作时间内用风镐采煤102吨的记录,超过定额十三倍。)1)、背景:工业发展的需要;粮食供应的困难;斯大林的决策2)、决策: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3)、结果:1937年农业集体化的实现4)、特点:①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②它主要是为了配合工业化,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③过火的行为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引起农民的强烈不满理解2:农业集体化(课外阅读)6、作用及评价:功绩:弊端:政治方面:高度专权;对干部缺乏监督;个人崇拜盛行经济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造成经济效益低下牺牲农民利益,使农业长期停滞不前评价: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是在外部存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内部存在落后的经济文化的条件下形成的,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期间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不仅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1、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基本相适应,一定时期内促进了苏联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成为世界工业强国;2、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以及战后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增强奠定物质基础;3、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提供借鉴思想文化: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时期1918-1920年1921-1928年20世纪30年代中期-20世纪50年代初历史影像经济政策成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巩固苏维埃政权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世界工业强国小结: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排斥市场调节国家统一调拨、计划供应内容农业工业商业分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大中小工业一律收归国有(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管理)取消自由贸易(否决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实物配给制(平均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集体化、农业税很重高度集中的国家计划模式,直接管理工资制(平均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恢复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买卖实行按劳分配制项目小结: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体制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管理方法、手段特点斯大林模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项目高度集中行政管理高度集中,行政管理指令计划单一的公有制。新经济政策拓展延伸一、探究列宁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异同。(学法指导:比较也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请你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完成对两国改革的比较)相同点不同点1、改革前两国国内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2、改革都促进本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政权。3、都有国家干预的特点!1、方式不同: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市场与商品关系来扩大生产,国

1 / 3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