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国美术的辉煌历程与文化价值(欣赏·评述)人教版课标初中美术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是中国美术的辉煌历程中先秦至两汉时期的欣赏与评述课,时间跨度从新石器时代到奴隶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其间派生出的美术作品也随时代的变换而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于这几个时期美术作品的理解,首先要建立在对其社会历史背景的了解上,才能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所以这节欣赏课有必要先让学生做些历史的“功课”,了解几个时期的社会制度、社会特点,以及收集感兴趣的相应时期的文献资料,著名的美术图片等等,并把他们编好组,一个组对应一个时期,组长负责简述时代特征和介绍两件这个时期里最有名的美术作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欣赏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美术作品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与美术的发展及其艺术特色之间的关系。2.能从社会历史文化的角度来认识美术的社会价值和审美特征。教学重难点:1.结合历史课学习经验,帮助学生回顾先秦至两汉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状况。2.引导学生能够利用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历史文化资料和美术史料,和美术作品相互印证与对照,进行探究学习。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资料学生准备学具:课本自已收集的中国美术作品图片和文献资料摘录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引导学生浏览和初步欣赏美术作品,根据自己的感受和兴趣选择一些准备深入欣赏和评述的作品。二、欣赏1.组织学生对一些重点作品进行欣赏并对作品中的视觉形象,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进行初步的描述。欣赏分析《洛神赋图》,介绍顾恺之所提出的“以形写神”和“传神写照”理论;介绍南齐谢赫的“气韵生动”法则,是学生了解传统美术最重要的审美评价标准。顾恺之是东晋著名的画家。他多学多才,吟诗作赋,书法绘画,皆颇有造诣。堪称“才绝、画绝、痴绝”三绝,他尤其擅长人物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顾恺之的画风以形写神,有其画作,给人一种“意存笔先,画尽意在”之感慨,更有一种“妙画通灵,变化而去,亦犹人之登仙”之心旷神怡!古人称其笔法线条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洛神赋图》则是顾恺之根据三国时期魏国曹植的名赋《洛神赋》的内容创作而成,是顾恺之的一幅卓越的代表作。《洛神赋图》可谓千古名画,千百年来,在绘画艺术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画家、美术爱好者,受世人传扬。画作运用神话题材,通过梦幻境界,先描绘洛神的面貌,姿态和装束,把洛神多情的性格刻画的十分突出。作者用绘画艺术将原赋画面展现得淋漓尽致,人物描绘细腻传神,动人心魄。这不仅表现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和画作的艺术魅力,也暗示了当时顾恺之与诗赋诉述吻合的感情。画卷开首展现出,在暮色苍茫中,曹植与侍从们站立在洛水之滨遥望滔滔河水。他寄予着苦恋美丽的洛水女神,渐渐出现在平静的水面。洛神模糊的身影昭示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无限惆怅。画中的洛神,从远处凌波而来,衣带飘逸,动态委婉从容,目光凝注,表现出关切、迟疑的神情。二人的思念之情溢于卷面,令人感动。下一卷画面中,洛神梳着高高云髻,在水波上衣袂飘飘犹如仙女下凡。她欲去还留,顾盼之间流露出倾慕的情怀。“文鱼警乘”,“玉鸾偕逝”,“水禽翔卫”,旌旗飞扬,形成画卷的最高潮,这场诗人的梦幻,经过画家的妙笔,把人们引进了神话世界。画中最为感人的一段描绘,莫过于卷末画曹植回到岸上,坐于洛水之畔,终日思念,最后依依不舍地离去。这种欲哭无泪,欲前还止的痛苦几人能懂,这种鸳鸯深情着实感人肺腑。离去的洛神回眸凝神幽思地望着爱人,表情万般无奈,充满了哀怨和叹息。整个画面分明表现出一种“相见争如不见,多情还似无情”的落寞心态,周围的寂静烘托出相爱的人分离后的孤独和无奈。画中两人的心情其实犹如“凭君莫语伤心事,尽在含睛不语中”。《洛神赋图》画出洛神凌波微步的美丽身姿,表露她“若往若还”的矛盾心态。奇异神兽具有强烈的神话气氛和浪漫主义色彩。其人物神情刻画生动,主题内容突出,手法写实。线条简练飘逸,色彩典雅鲜丽。整个画面环境富于装饰性。顾恺之的艺术成就,体现了东晋时期中国绘画的最高水平。对当时或后世画家具有重要影响。原作描述的是诗人情场受挫,未能与所爱的人结合,而通过神话寓言,在想象的空间中让自己与洛水边美丽的仙女洛水神相遇,以释放自己对失去情人的伤怀和思念。画卷较好地传达了原赋的思想境界,在画中可以清晰地找到原作所传达的思想。它是书画意境中的另一种毫不逊色的《洛神赋》。以《步辇图》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和灵岩寺《罗汉像》为重点进一步进行深入欣赏,以加深学生对传统美术的体验和认识。《步辇图》赏析《步辇图》为唐代人物画,是现藏故宫博物院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所绘,作品设色典雅绚丽,线条流畅圆劲,构图错落富有变化,为唐代绘画的代表性作品,具有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是至今沉淀下来的文化瑰宝。《步辇图》作者阎立本是唐太宗时期的官员,《步辇图》以太宗时期吐蕃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为背景,讲述了吐蕃使臣禄东赞晋见太宗时的情景,是汉藏兄弟名族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画作的右半部分是唐太宗在宫女簇拥下坐在步辇中缓步向前,左边的三人前面是典礼官,中间是禄东赞,后面是通译者。唐太宗的形象是全图焦点,也是作者最着里描绘的部分。作者煞费苦心地加以生动细致的刻画,画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目光深邃,神情庄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风范与威仪。作者为了更好地突现出太宗的至尊风度,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衬托表现。一是以宫女们的娇小、稚嫩,以她们或执扇或抬辇、或侧或正、或趋或行的体态来映衬唐太宗的壮硕、深沉与凝定,是为反衬;二是以禄东赞的诚挚谦恭、持重有礼来衬托唐太宗的端肃平和、蔼然可亲之态,是为正衬。该图不设背景,结构上自右向左,由紧密而渐趋疏朗、重点突出,节奏鲜明。相较于其他人物画,步辇图更注重于对人物本身的描绘,而非是环境和氛围的渲染和烘托,由此也显得别树一帜,匠心独运。《步辇图》中衣纹器物的勾勒墨线圆转流畅中时带坚韧,畅而不滑,顿而不滞;主要人物的神情举止栩栩如生,写照之间更能曲传神韵;图像局部配以晕染,如人物所著靴筒的折皱等处,显得极具立体感;全卷设色浓重淳净,大面积红绿色块交错安排,富于韵律感和鲜明的视觉效果。画作以中轴线为界,左边的三位男士依次排开,井然有序,没有任何装饰,在规矩中略显拘谨;右边是以唐太宗为中心的人物群,侍女们神情卑微,或侧或立,自然流畅。衣带飘飘的迎风招展刻画出来一种充满了柔情、安详、和善的情调。左右两边对比鲜明,尤其是翻译官的谨小慎微、诚惶诚恐和仕女们神情自若、仪态万方的表情更加突显了太宗居高不傲,至尊至贵的君主风度。与此同时,画家省略了环境描写,据画中出现的宦官形象,无须描绘任何背景就表明了这一重大历史事实出现在后宫。画家遒劲坚实的铁线描甚为精练,奠定了唐宋铁线描的基本形式,设色仅以红、绿、赭、黑等几色,简约浓重,和谐自然。全卷完整的保留了初唐时期人物画的风格。由于该图深藏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气息,现已成为研究唐朝与吐蕃民族关系的图证。欣赏人物画中栩栩如生的人物让我觉得人本身就是这大千世界里最鲜活独特的生命体,而人物画力求把人物的个性刻画得逼真传神,气韵生动且形神兼备。画家们常把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寄托于环境、气氛和动态的渲染中。通过对画中人物所处的环境和人物神态的不断解析,让我仿佛能看到画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听到画中人物的喋喋细语。我非常喜欢《步辇图》的原因之一就是作者在状物传神的同时又在抒情达意,还展现了一代大家的成熟风范,其困难强度远高于山水画,非实力强劲的画家不可为之。作者在《步辇图》中把人物的布局按照其功能自然分工成不同的角色,描绘出不同的神态,一张一弛、一柔一刚,让人的视觉得到了充分地享受。就像我们弹琴时的左手伴奏,稳健而低沉;右手高音区炫音技巧的展示,华丽而不俗脱;一唱一和,和谐有序。《步辇图》作为一副流传千年的画作,有着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是唐初民族关系大调整和西藏与祖国关系确立的光辉见证。同时也由于《步辇图》历经三千年的风风雨雨,如今看到的阎立本的作品,都不能有确切证据说明是阎的真迹,但这丝毫不能掩盖步辇图高超的艺术价值。《韩熙载夜宴图》是顾闳中唯一的传世作品,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这幅画卷不仅仅是一幅描写私人生活的图画,更重要的是它反映出那个特定时代的风情。它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长卷线条准确流畅,工细灵动,充满表现力。设色工丽雅致,且富于层次感,神韵独出。全卷分为五段,第一段是“听乐”,描绘了韩熙载与宾客们正在聆听弹奏琵琶的情景,。第二段是“观舞”,描绘了韩熙载亲自为舞伎击鼓,。第三段是“休息”,描绘的是宴会进行中间的休息场面,韩熙载在侍女们的簇拥下躺在内室的卧榻上,一边洗手,一边和侍女们交谈着,也是整个画卷所表现的夜宴情节的一个间歇。第四段是“清吹”,描绘了女伎们吹奏管乐的情景,韩熙载换了便服盘膝坐在椅子上,正跟一个侍女说话。第五段是“送别”,画面描绘宴会结束,宾客们有的离去,有的依依不舍地与女伎们谈心调笑的情状,结束了整个画面。全卷构思精密,特别是表现了节奏美,巧妙地以画屏为掩饰,使五段画面既分又连,一气呵成;时间的延续和空间的转换合成一体。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更凸显画家卓绝的功底,特别是主要人物韩熙载,分别在五个画面之中出现,但每个场景的服饰、动作、表情都不尽相同,但他的形态与性格却都表现的前后一致。《韩熙载夜宴图》在用笔设色等方面也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如韩熙载面部的胡须、眉毛勾染的非常到位,蓬松的须发好似从肌肤中生出一般。人物的衣纹组织的既严整又简练,非常利落洒脱,勾勒的用线犹如屈铁盘丝,柔中有刚。敷色上也独有匠心,在绚丽的色彩中,间隔以大块的黑白,起着统一画面的作用。人物服装的颜色用的大胆,红绿相互穿插,有对比又有呼应,用色不多,但却显得丰富而统一。如果仔细观察,可以看出服装上织绣的花纹细如毫发,极其工细。《韩熙载夜宴图》在绘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的主要艺术成就就是通过具体的生活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清明上河图》是我国最大的古代风俗画。北宋张择端作。该图纵24、8厘米,横幅528、7厘米,长卷,绢本,淡设色。《清明上河图》细致地描绘了中国北宋时代东京的都市风光,真实地描绘了中国北宋时代东京的都市生活。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所绘景物都具有典型代表性,时代气息浓厚,是了解12世纪中国城市生活极重要的形象资料,全图以不断移动视点的办法来摄取景物,大到原野、河流、城廓,细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谐的组成统一整体,段落分明,结构严谨。画中人物多达500余人,但衣着、神情、活动都各有所异,极富情趣。画面远近结合,疏密相济,陆水辉映,错综复杂,引人入胜。由于描写真实有据,刻画细致入微,《清明上河图》成为美术史上现实主义的杰作,并由此具有了可靠的“文献价值”,成为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尤其是宋史的形象资料它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在技法上,精细的手笔配以矿物颜料的渲染,使得整幅作品美伦美焕,既丰富了具有形象又富于诗情画意。(3)结合《富春山居图的欣赏介绍文人画产生的历史及其特点对中国美术的影响。(4)以欣赏徐渭、陈洪绶和石涛的作品为重点,进一步了解这些注重主观表现的有创造性的文人画在丰富和发展传统美术上的贡献。(5)结合宋瓷、明清建筑和民间年画的欣赏,进一步扩展欣赏领域并为树立更全面美术文化观点奠定基础。(6)美术欣赏评述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采用个别学习、小组学习、课堂讨论等想结合。力求提高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提出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如史前或上古时代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表现了什么样的含义或思想内容?这些作品的艺术形式与深层意蕴和人类的社会生活方式。思想感情与审美理想有什么时候样的关系?3.归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然后围绕本课的叫心议题-不同时期美术作品的时代审美特征及其社会文化价值,进行深入的欣赏和分析讨论。4.根据学生或小组准备的材料,分别对其他一些优秀作品进行欣赏和评述。5.美术欣赏评述活动的形式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