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镜铜镜探源铜镜铜镜是指用铜、锡、铅等金属成分铸造的青铜镜。在古代,铜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它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监”字的甲骨文字形上来说,它描绘的是一个跪着或者立着的人,在水盆旁边,睁大了眼睛在低头看自己的容貌,监自即象一人立于水盆旁俯视之形。监字是没有金字旁的。到商代初年的时候,由于青铜的冶炼成功,匠人开始铸造铜鉴,后来鉴字也有了金字偏旁,古代“监”、“鉴”通用。中国古代铜镜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可以总结为:止水一鉴盆中静水一无水光鉴一光面铜片一铜镜。古铜镜各部位的名称及术语•一面铜镜可分为镜形、镜面、镜背、钮、钮座、内区、中区、外区、镜缘、镜铭、纹饰等镜面铜镜不仅是生活用具,同时也是精美的艺术品,它的正面要光亮照人,背面又要刻铸花纹、加铸镜钮,所以对技术的要求就比较高,起码比铸造一般的刀剑兵器更加艰难。铜镜虽小,制作起来却并不简单,中间要经历火与水的考验。古代铜镜的铸制古代铸镜“范铸法”1.制模。用泥雕塑出镜背图案、铭文,在空地上阴干,然后入炉烧制,制作出一件欲铸铜镜的模型,称为母模。2.制范。用母模翻制出泥范,然后阴干、烧制成陶范(纹饰、造型和铜镜相反)。范有两道流通溶液的槽,合在一起形成范腔。3.炼铜浇铸。将铜、锡、铅按照一定比例熔化(即成为青铜),然后将青铜浇注入陶范范腔里,等待青铜冷却,去掉陶范。4.打磨加工。在水中清理并打磨铜镜,光亮镜面。经过这重重工序,一枚铜镜才告完成。铜镜的社会文化意蕴1、封建统治的绳索唐代喜鹊手镜2、国际交往的使者明代由日本传入中国的铜镜3、联系人间情感的纽带4、镇鬼降妖魔力镜5、铜镜的装饰品功用阳燧手柄镜铜镜发展历程•综观中国古代铜镜发展的历史,从四千年前我国出现铜镜以后,各个时期的铜镜反映了它的早期(齐家文化与商周铜镜),流行(春秋战国铜镜),鼎盛(汉代铜镜),中衰(三国、晋、魏、南北朝铜镜),繁荣(隋唐铜镜),衰落(五代、十国、宋、金、元铜镜)等几个阶段。从其流行程度、铸造技术、艺术风格和其成就等几个方面来看,战国、两汉、唐代是三个最重要的发展时期。历代铜镜赏析•素镜•1952年湖南长沙龙洞坡墓826号出土一面。直径8厘米。镜面平直,背面中心有一鼻钮,并有一条凸起的范痕横贯中心。骆驼虎纹铜镜•年代: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尺寸:长118mm简述:圆形带柄,柄上镂空制成虎食骆驼纹,镜背与柄处铸有一挂钩,主纹饰为满铺鹿纹,此纹饰粗犷豪放,具有典型的鄂尔多斯文化特征。双马头镜•年代: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尺寸:长122mm简述:圆形带柄,此镜为典型鄂尔多斯文化产物,柄上饰双马头,纹饰豪放粗犷云龙花卉镜•年代:宋代尺寸:长160mm简述:似钟形,长方形镂空钮,主纹饰为双龙相对,空处饰花卉。双凤方镜•年代:宋代尺寸:纵153mm;横92mm简述:长方形,小圆钮,双钮两侧饰凤鸟。梵文镜•年代:元代尺寸:直径88mm简述:圆形,圆柱形钮,钮顶面饰一梵文,于钮外饰一周梵文十六字,再外一周饰二十个梵文字,素窄缘。•器物名称:三国人物故事镜年代:辽金尺寸:22.5厘米简述:钮左方有一头戴翅冠身穿战袍之武将,骑一疲惫不堪的战马,倒扛一长枪,怀中端坐一婴儿,应为在长坂坡舍身救阿斗的赵子龙。马前方一株大柳树,柳枝婆娑,下有一贵妇人,怀抱细软,立身侧面,和武将作询答状,应为刘备的夫人糜氏。糜氏面前置一水挑,喻二人所在离井不远,也暗示糜夫人最后投井而亡的归宿。钮右方为一武将,巾帻束发,右手执单鞭,左手背后,执一不明兵器,骑一疾驰骏马。武将上方山崖重重,旗旌飘曳,喻大队曹操追兵在后,三位被山崖遮掩仅露头首、手执兵器的武将会接踵而至。整个镜面空白处辅以山石、花草、树木,衬托出长坂坡古战场的环境氛围。尤其赵子龙脚下湍湍溪流,暗喻着接下来张飞接应赵云时,立马栈桥的故事发展。双喜手柄镜•年代:清代尺寸:长248mm简述:圆形,带柄,镜中心饰有双喜字,在喜字外圈有凸起的圆环,环外区饰有五只蝙蝠,在柄端的两蝙蝠之间有铭文“满洲薛晋侯造”。百寿团圆吉语镜年代:清代尺寸:直径235mm简述:圆形,半圆钮,钮外仿东汉龙虎镜制式,主纹饰为四字铭文“百寿团圆”,其间饰四人。铜镜价值•铜镜是照面饰容的日常用具,又是精美的工艺品。它铸造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遗产的珍品。铜镜的背面装饰着各种花纹和铭文。这些纹饰和铭文的产生与流行,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及时代风尚有一定的关系。由于镜背面积小,纹饰所选用的题材更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为我们认识和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铜镜在考古学研究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我国古代墓葬中常见的随葬品。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铜镜有着各自特征,它又成为古代墓葬中断代大标准器之一。设计学1001班邱伊•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