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建筑(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七年级(6)班授课教师:李治民•目录苗族吊脚楼的分布及地理位置苗族吊脚楼所处的自然环境及其影响建筑的意义和象征苗族吊脚楼传统营造技艺的特征和价值苗族吊脚楼传统营造技艺的传承苗族吊脚楼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与开发苗族吊脚楼建造理念对当下城镇建设的启示苗族吊脚楼的分布吊脚楼在我国分布范围很广,贵州,湘西,鄂西,四川,重庆,广西,云南等地都有吊脚楼,为苗族,土家族,侗族,瑶族,壮族,布依族,水族,汉族等民族所使用。苗族吊脚楼居民主要分布于黔东南和湘西。历史上,苗族不断迁徙,蛰居于武陵山,腊尔山,雷公山,月亮山,云雾山,大娄山,乌蒙山等地区。苗族的居住形式与其地理分布相关,类型多样。乌蒙山区的苗族迁入较晚,人口较少,民居非常简陋,多为低矮阴暗的夯土墙茅草房。苗岭山区多为干栏式吊脚楼。在雷公山地区由于山深林密,受外界影响较小,保留了较古老的干栏式建筑形式。黔东南州苗族聚居的剑河,台江,雷山等地都采用吊脚楼。苗岭山区以吊脚楼为特色的数百个村寨,最为典型,保存最好的是雷山县的郎德上寨,西江寨,台江县的九百寨,方白寨,剑河县的久吉寨,温泉寨,从江县芭沙寨。•在苗族与汉族杂处的地方,苗居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汉式建筑的影响而采取地居形式。在贵州松桃,铜仁自带,苗族与汉族,土家族接近,其正房四x三间,一楼一底正房前面往往设置厢房,有的加照壁,形成封闭式院落。武陵山区的苗居,既有自己的民族传统,又吸收了汉家文化的内容。在自然条件比较好的武陵区河谷地带,多为四三间,一楼一底的木结构悬山青瓦顶建筑。武陵山区受到汉族传统文化影响最深的苗族村寨,当属麻冲乡的老洞寨,其仿照汉族徽派建筑修建的房屋,当地人称“印子屋”,其雕刻图案也深受汉族传统文化影响。在湘西的苗族地区,既有山地吊脚楼,也有水岸吊脚楼。沈从文的故乡凤凰即以水岸吊脚楼著称,通过文学作品影像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凤凰位于沱江之畔,吊脚楼一半悬于水面之上,以木柱支撑;另一半依岸上地势,先用石头砌基,再以木材或砖石筑楼,屋顶飞檐翘角。沿江吊脚楼连绵不断,错落有致。•自然环境•苗族吊脚楼与所处地理自然环境关系密切。•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东南州”)处于云贵高原和湖南地山丘陵过度的梯形斜坡带,地形变化较为复杂。全州地貌类型以低中山为主,平原仅占1.2%。地势西高东低,自西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海拔最高2178米,最低137米。黔东南州境内有3条主要河流,即清水江、舞阳河和都柳江,州内水系发达,河网稠密。贵州在地质上属于新华夏构造体系,是主要的蚀源区,也是世界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境内岩溶地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73%,素称“地无三尺平”。黔东及黔南地区除北部有大面积石灰岩分布外,其余多为轻变质板岩、石英砂岩、变质砂岩和页岩等。涂山和风化层堆积区较适宜农林业发展,但因河网密布、沟谷纵横、少有大面积耕土地带,仅河谷台地土层较厚,故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黔东南州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是贵州省高温地区。最冷月平均气温在6℃以上,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7℃以上,年均气温在14~18℃之间。冬暖夏热,雨量大,湿气重,雨热同季。州境年平均降雨量1000~1600毫米,70%集中在春夏两季;全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8%~84%,素有“天无三日晴”之称。•复杂的地形和气候条件带来丰富的物产资源。黔东南州粮食作物主要为稻米和玉米。其森林资源丰富,有“杉乡”“林海”之称,是贵州主要用材林基地,全省10个林业重点县有8个在黔东南州。其森林自然增长率在8.1%以上,每亩生长率在0.24立方米以上,远高于全国水平,属林业丰产型山区。黔东南州的雷公山、云台山、佛顶山、弄相杉等有原始森林、原始植被保护区与自然保护区工27个,,其中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丰富的木材资源为苗族木构居民提供了用料。自然环境对吊脚楼营造的影响自然环境对居民影响甚大,任何建筑都受制于地形。气候和建筑材料:在形制结构上主要适应气候和地形,在材料上需借助当地的资源,建筑技术也与材料息息相关。在雷公山、清水江和都柳江流域,碎屑岩的地质条件有利于高大树木的生长,杉树成为主要建筑材料,造就了黔东南苗族,侗族的木构干栏民居。而在黔中及南北盘江流域,石灰岩地质特征的产物是石板,其硬度适中,易于开采和加工,被当地居民用来做建筑材料,构成了石墙、石瓦、石台阶的石头村寨。如贵阳花溪镇山村,民居的墙体,屋顶、通道、寨门都就地取材,使用地板,独具特色。贵州西部为高寒山区,因此茅草房屋盖得很厚墙体夯的格外结实,房子修得很矮,开间小,卧室厨房位于同一间,以便保暖御寒。•黔东南州冬暖夏热,雨水丰富,湿度大,所以对建筑而言,隔热、通风、防雨、防湿是必要的。苗族吊脚楼的干栏式架空结构和对每层空间的处理都考虑到气候的影响:在居住层,退堂和凹廊组成一个半户外空间,增强了室内环境的通透性,使整层通风较好;底层空间注意防秽和防潮;在储存层,由于阁楼和屋顶连通为整体,横向各构架处不设间隔,两山面多不封闭,四周墙壁半开敞或全开敞,整个阁楼空气流通较好,在湿度大的山区可以防止粮食受潮。苗居设火塘间,围坐火塘,可祛湿驱寒。建筑的寓意和象征苗族民居的建筑装修,充分体现了其社会功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吊脚楼二楼明间大门上的木质连盈,一般制成牛角形。苗俗认为水牛威力最大,连老虎也斗不过它,有水牛把门,可保一家平安。牛角形连盈的作用类似于汉族地区的门神。二楼明间大门,门槛可高达0.8米。按苗俗,门槛高象征财富多,且避免家中财物外溢。门框上宽下窄,呈倒梯形。苗俗认为此做法有利于柴火进屋,即“财喜”入室。大门开关力求发出响声,起作用犹如门铃。吊脚楼二楼两次间通常为新婚夫妇卧室,其房门上窄下宽,呈梯形。按苗俗此做法利于孕妇顺产。。•苗族吊脚楼二层的地板一部分架空,一部分与坡坎或自然地表相连,这是因为苗族建房具有“沾触土气,接地脉神龙”的生活习俗,认为这样人才会人丁兴旺。•吊脚楼上的封檐板,大都雕刻出拱桥形,称“封檐桥”。古代苗族先民住在滨湖地区,有些民宅建于水上,登堂入室均需过桥。后来迁徙到云贵高原、苗岭山区,遂将桥刻在封檐板上,以此“记载”古代居住习俗,同时认为“封檐桥”既可以消灾避邪,又可吸吉纳祥。••屋脊盖瓦很讲究,在屋脊中间处用小青瓦做成圆形宝珠状,两侧摆成龙形,构成双龙戏珠造型。同时还在屋脊“龙”身上放置两只用黄泥烧成的雀鸟,象征龙凤呈祥。另说屋脊中央的宝顶,苗语称为“冈”是蝴蝶的简称,体现了《苗族古歌》对苗族始祖“蝴蝶妈妈”的尊崇,表现•在郎德上寨,每建一座新吊脚楼,都要做一副新马凳,寓意新的开始,但在西江却没有此习俗,反映了不同区域的文化差异苗族吊脚楼传统营造技艺的特征苗族与侗族传统住宅建筑的异同苗族侗族居住方式大杂居、小聚居多同族聚居村寨分布山坡、居险凭高水边、依山傍水寨间组织榔款侗款聚落中心铜鼓坪、芦笙场,离散鼓楼、戏台、广场,集中民居形式以半边楼为主以干栏木楼为主空间序列“左——中——右”横向序列“前——中——后”纵向序列生活层面与地表相连的底层或二层位于二层、与地面隔离居住平面退堂式三开间,以堂屋为中西,卧室居前款廊式,以火塘为中心,前廊后室剖面多为楼上一层外挑楼层逐层外挑走廊走廊狭窄,退堂加宽,有美人靠长廊宽敞,有竖向栏杆或镶板廊栏用火火塘设于夯土层面上火塘架离地面苗族吊脚楼传统营造技艺的特征•总体来说,苗族吊脚楼传统营造技艺表现出如下特征:•地域性:苗族吊脚楼传统营造技艺是充分适应当地资源,自然条件而采取的民居建筑方式。如在材料上,就地取材。雷公山,清水山,都柳江流域,杉树成了聚居于此的苗族的重要建材,造就了吊脚楼等干栏式建筑。在构造上因地制宜。吊脚楼的结构是干栏建筑对苗族所处山地和河岸地形的适应和演化。•稳定性:吊脚楼结构简单而稳固性强。房架构造特点是以柱和瓜撑檩,柱子直接落地,各层传坊具有拉结和承重作用。半边楼结构的部分梁枋和楼板一端搭接在岩体上,是另一端斜坡上吊脚柱的稳定性得到加强中柱下端常嵌固于岩体之中,起到稳定作用。与全栏杆建筑相比,重心距地面更近,有利于稳定。同时抗震性能好不等高排架,不易产生共振。面对水平风力,半干栏建筑的抗倾覆能力较强。在重心,侧向变形、结构的约束与抗震等方面,半干栏建筑的受力稳定状态都较全干栏安全可靠。经济性:苗居建造因才适用,降低了房屋造价。由于采用穿斗结构,用小材可以该大房,充分利用了当地木材及其特性。穿斗构架体系承重集中在几根木桩上,筑基设置垫石即可因而半干栏吊脚楼基础的要求不高,只需略加平整呢个,节省了土石方工程,节约了耕地,同时较全干栏木楼节省木料。苗族吊脚楼传统营造技艺的价值•历史价值:苗族吊脚楼建筑工艺是苗族先民从长江中下游流域辗转迁徙所带来的古老干栏式建筑工艺在适应山区新环境下逐步完善起来的,是苗族建筑文化的体现,是自然环境,民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的综合表现,对研究苗族建筑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例如:还保存了几百年前建造的的房屋,而且吊脚楼传统营造的技艺一直流传至今。又如,西江苗民曾在水塘中建房,建仓,反应了水乡文化的遗迹。苗族吊脚楼是研究苗族和南方兄弟民族民居建筑历史与文化的活化石。•科学价值:苗族吊脚楼木构架全系榫某衔接,不用一丁一柳。一栋房子需要的柱、梁、枋等有上千个榫眼。木匠从来不用图纸仅凭着墨斗,刨子,锯等工具和心中的各种方案,便能是木构件衔接紧密、环环相扣,使一栋栋三层木楼魏然屹立于斜坡陡坎之上,体现了苗族工匠的技艺和工艺水平,展现了苗族的聪明智慧。艺术价值:苗族吊脚楼既有典雅灵秀之美,又有挺拔健劲之美。在虚实对比上和谐统一。断面纤巧的穿斗式构架突出“轻”的效果;悬虚构屋”架空而立,上实下虚对比强烈,另外依山临河而建,鳞次栉比,与山水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社会价值:苗族吊脚楼的结构和功能反映了苗族的社会组织方式和家庭模式,营造技艺体现了苗族的科技水平和生产能力,营造中的文化活动则蕴含了苗族的宗教,信仰,世界观等,值得深入挖掘。如建房时发墨,上梁等环节有不成文的讲究和禁忌,上梁祝词和立房歌包含浓厚的苗族宗教文化色彩,对研究苗巫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苗族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代表性技艺传承人调查表节选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文化程度学艺时间师承传艺经济状况从业时间主要从业经历陈正文男1940.4.26高中1958~1964送听-当送听-你当送-勇你当弟子三人,可独立完成3700/年1964年至今县级传承人,主持参与建造房屋40多栋唐炳武男19442.17小学1958~1965唐往你-唐九往-唐炳武收徒三人,可独立完成3600/年1965年至今省级传承人,主持参与建造房屋67栋陆生付男194711小学1957~1962跟本村木匠学习、自学收徒不明5000/年1962至今主持或参与营造的民居达12栋董洪成男19496.8小学1971~1976跟董洪成等父系亲属学习收徒4人,主要有侯昌伦4000/年1976至今主持或参与营造的民居达80栋侯昌伦男194911初中1968~1983跟师傅董洪成、杨文刚学习收徒20人,主要有侯文武、侯伯贵、杨弟长、蒋正光等6000/年1983至今主持或参与营造的民居达300栋李文平男195111.14初中1971~1980自学收徒主要有李顺荣、李发荣、李文烈、李云10000/年1980至今主持或参与营造的民居达80~100栋侯文武男19526小学1977~1982跟师傅侯昌伦学习收徒不明年收入不明1982至今主持或参与营造的民居达90~100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工匠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老一辈工匠中有不少文盲,年轻一代由于义务教育的普及,学历有所提高。传承人学艺和做徒工的时间较长,至少5年,说明师徒授受的传承速度是比较缓慢的,他们要在实践中由徒工成长为师傅。工匠的师承主要来自亲属和父辈,世家和子承父业的情况较多。因为没有系统的原理和教材,完全靠匠作经验和言传身教。传承人带的徒弟数量也有限,除侯昌伦授徒多大20个外,余者未超过5个,这与现代培训和教育方式是无法相比的。代表性传承人事已高,都已经超过60岁,需要有更多掌握技艺的中青年传承人,才能保障遗产的存续。目前

1 / 3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