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分析李敏(经济学专业020109585031)【内容提要】本文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及其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我国目前的经济差异现状是东部发展快于西部,且差距越来越大。形成这一现状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包括资源(要素)禀赋(投资、FDI、人才、市场)和体制差别。而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也建议着手从统一思想、政策扶持、财政补贴、完善市场、培育人才等几大方面来进行改善。【关键词】经济增长地区差异针对中国目前的地区经济差异,本文会着重分析我国目前的地区经济差异现状、产生地区经济差异的原因及具体的解决措施。一、目前中国地区经济差异的具体现状(一)、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明显1、从各地区生产总值(GRP)来看,在1980—2005年间,东部10省市实现GRP占各地区总额的比重由43.6%迅速提高到55.6%;而中部6省所占比重由22.3%下降到18.8%;西部12省区市由20.4%下降到6.9%。这说明,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中国经济总量和生产力布局在逐步向经济繁荣的东部地区转移和集聚,区域经济差距呈现扩大态势。如表所示。2002—2006年各地区生产总值地区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东部10省市62830.8473279.9987663.74109030.07128593.05东北3省11586.512955.1615133.8717140.7813526.27中部6省23522.4226348.4632088.3037230.3043217.98西部12省区市20080.9322954.6627585.1733242.1039527.142、从地区间居民收入来看,2004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东、中、西部差距比为1.44:0.98:1;2004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东、中、西部地区之比为3.74:1.30:1。由此可见,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明显。(二)、城市化水平差距明显我国西部国土面积占全国面积的56.7%,城市数量占全国城市数量的18.17%;而东部国土面积占全国的13.73%,城市数量却占全国的44.69%。珠江三角洲9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拥有市(镇)200多座,长江三角洲地区有城市58座(地级市28个,县级市30个),形成了广州至佛山\深圳至惠州的城市带以及苏、嘉杭平原的城市群。东部许多一个市、县的工业值就超出了西部一个省区的产值。西北地区乌鲁木齐到西安2600多公里的铁路沿线仅有9个地级市,17个县级市。而从地均GDP考虑,1984年东部分别为中、西部的3.67倍和14.85倍,1994年扩大到4.7和17.08倍,即使剔除自然禀赋条件和历史形成的区域经济分工因素,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城市化水平的差距。(三)、收入水平差距明显西部城市化水平低,制约了工业化进程,而经济发展速度相对不高,又是中西部群众的生活质量的提高相对趋缓,生生活水平的差距日进明显,且在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上表现出。由于国家分配和收入政策影响着收入的分配,尽管三大地区间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小于发展水平的差距,但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速率大于发展水平扩大的速率。就城镇而言,1994年城镇居民平均收入东、中、西分别为3881元、2599元、3184元,东部比西部高21个百分点,比中部高40.3个百分点;就农村而言,部分由于政府无力主动调整农村间的收入差距,部分由于市场机制在农村收入分配中发挥的作用更强,只是农军居民的收入差距万达与城镇居民收入的差距,而接近人均GDP差距1994年农村居民平均收入东、中、西分别为1705元、1155元、867元,东部比西部高96.7个百分点,比中部高47.6个百分点。目前,乡村居民收入的东、中、西部差距大致为用人均GDP表示的经济差距的86%~93%。这说明东、中、西部居民收入的差距扩大主要表现在农村,而且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若弱化中央政府分配和收入功能,贫困人口将集中在中西部农村,且相对贫困人口还有扩大趋势。(四)、经济体制转轨变型进程差距明显其主要体现在市场化程度、经济开放度和商业意识等方面。1994年非农业产值在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东部为74.8%,高出中部21个百分点,高出西部29个百分点。1978~1994年我国出口总额的90%食肉东部地区创造的,中西部仅占10%。,利用外资的份额更少。另外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外向型经济雏形在东部已经形成,而中西部的许多省区还没有完成经济体制的转轨变型,还没有走出封闭型经济状态。东部地区在改革开放的撞击下,其群众思维更早的从产品经济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且有比中、西部群众更强的商品意识、金融意识、竞争意识和信息意识。东部地区由于改革开放的启动,更早得同国际上市场经济意识接轨。而且更为主要的是还同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融合起来,形成类似新加坡、韩国的文化意识冲击力量。如以孔孟儒家积极入世、崇尚进取为特征的齐鲁文化、因历史上商贾云集尚重商遗风远扬的江浙文化、以二十至二十四年代金融意识为底衬的海派文化、善于开拓、敏于接受新事物的岭南文化以及政治嗅觉灵敏而长于经济态势分析的京派文化等。这些文化意识与市场经济意识兼容并蓄,产生乘数效应,使东部很快从产品经济的定式中解脱出来,反过来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而西部因地理和历史原因,城市布局和人口密度相对低,再加之民族众多、宗教信仰各异,文化传统上相对呈现凝固性和封闭性,较之东部具有明显的农业文化气息。西部的西北地区有一种超强的内聚力,总是期望将新的文化意识归入到自己固有的文化传统圈内。由此产生的思维观念落后,使对对策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文字上,从实际出发变通的少,缺乏创造性思维,在执行改革开放政策上总存在着一段观望期。二、我国地区经济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遵循发展规律,中国区域经济选择的是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而这种模式又具有以下几大特点:它是一种适度倾斜的不均衡发展战略;它是一种区域之间协调与互补的战略;它是一种开放型的战略;它是一种符合社会综合效益原则的战略;它是一种适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因此结合这种经济模式,我国地区经济差异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投资分布差异区域经济差异形成与区域之间投资分布差异有密切联系,下一阶段区域之间呈现出收敛还是持续地趋异还是主要取决于投资分布。改革开放以来,区域差异在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逐渐缩小,进入20世纪90年代则逐渐扩大,主要是由于投资差异造成,中央政府对东部优先投资,是中西部落后于东部的根源。1995年从中央获得转移支付最多的四个省份分别是广东、上海、江苏和辽宁,占中央转移支付总额的比重分别为7.6%、7.1%、6.4%、6.1%,合起来高达27.2%,已超过中央全部转移支付的1/4。尽管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但转移支付上“劫贫济富”现象依然没有改变,2000年,辽宁、上海、广东、江苏得到中央补助仍然名列前茅,所占比重分别为5.9%、5.1%、4.8%、4.6%,合起来也达到了20.4%,超过了中央全部转移支付的1/5。而且从转移支付的区域差距看,转移支付的区域差距和区域经济差距不对称,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逐步拉大,而中央对东西部转移支付差距相反却在逐渐缩小(二)、FDI分布差异现阶段中国区域差异的另一原因是FDI的区域分布,而且FDl分布差异进一步拉大了区域差异。国际及国内经验表明,FDI对一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或经济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多方面重要作用,甚至成为落后地区经济起飞和摆脱贫困陷阱的主要途径之一。由于区位条件、基础设施和服务方式等优势,东部FDI远远高于西部,这是造成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且FDI是导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之间经济增长差异和收入不平等的主要原因。2001年中国实际利用FDI总额为463.67亿美元,其中87%分布在东部,8.8%分布在中部,仅有4.1%分布在西部。从九五期间(1996-2000)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利用FDI额来看,东部、中部和西部所占比重分别为85.6%、9.5%、4.9%。武剑(2003)指出FDI是各地区资本投入的重要来源,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中国吸引FDI的85%以上集中在东部。显然,FDI地区差异是导致20世纪90年代地区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三)、人力资本分布差异区域差异形成的第三大原因是人力资本差异,而人力资本差异和教育投资差异有关。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首先是知识差距、教育差距、技术差距和信息差距,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以上诸方面的差距造成了区域之间人力资本差异,人力资本差异是区域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四)、市场发育水平及市场化程度差异我国现阶段区域差异是源于区域之间市场发育水平及市场化程度的差异。首先,市场发育水平差异。相对于东部而言,市场机制发育迟缓是西部经济发展滞后的深层障碍,市场机制发育迟缓突出表现在:一是市场体系不健全;二是市场主体发育迟缓;三是市场环境较差;四是经营方式过于单一;五是经营方式落后。市场发育滞后导致产权制度不明晰,信用制度、公平竞争制度和激励制度缺失,流通制度不适应。其次,市场化程度差异。我国东西部之间市场化程度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对市场信号反映灵敏,而西部则反应相对迟钝,这种状态下西部市场对人才等要素配置乏力,要素回馈往往非常呆滞,这对于西部所要求的要素回流实现再配置较为困难,这不仅会造成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而且还导致这种差距持续扩大。从我国市场发育程度来看,其中市场发育水平排在前14位的省份中沿海地区就占12个,其中广东省市场化指数为92.5%,居全国首位,而西部青海省市场化指数仅为14.8%,为最后一位。(五)、体制差异区域经济差异的第五大原因是体制差异,而体制差异既表现在宏观层次的体制差异,又表现为微观的体制差异。宏观层次的体制差异表现在所有制结构、市场制度等方面,而微观层面的体制差异表现在企业制度等方面。西部经济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是西部企业技术创新中缺乏相应的体制基础,微观主体特别是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严重不足,由此导致技术积累薄弱,技术创新呆滞,最终制约了西部经济发展。因此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是按照市场经济“矫正体制”。三、当前中国面对日趋扩大的地区经济差异应该采取的具体措施(一)、要顾全大局,统一认识,深刻认识加快西部开发的战略性。全国人民一定要统一认识、顾全大局,带动和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这对于推动全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其有重要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意义。(二)、.给予落后地区更多的资金扶持和优惠政策。东部地区长期以来享受来自各方面的优惠政策,是导致经济差异的一个原因。现在我们要让落后的地方经济赶上来,才能更好地促进地区间的经济合作。(1)对中西部地区实行适度倾斜的财政、金融政策,创造一个高回报的投资环境。(2)改变过去直接投资中西部地区的方法,将重点放在给予中西部地区更为优惠的财政与金融策,提高资本收益率,促使资本、劳动力、人才向中西部地区流动。(3)建立中西部发展基金以及政策性银行,增加对中西部地区的资本供给,促进中西部重点、优势产业的发展。(三)、积极利用财政杠杆,完善均衡政策体系。(1)把人均GDP作为衡量经济差距的重要指标,政府要起到引导和推动作用,各个地区要结合自己的情况,制定产业发展方向和规划,进行产业布局。(2)对西部地区实行较低的税制,培养该区的财政积累能力。(3)实行“因素法”分税制,使中央财政聚集较大的财力,以加大中央财政对西部转移支付的力度,缓解该区的资本短缺。(4)制定优惠的税收政策,利用私人融资手段,鼓励私人资本流向中西部地区。建立政策性担保机构,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四)、深化各区域的市场化改革,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转变政府职能,克服时有发生的政府和市场职能错位的问题。必要有遵循市场规律,中央应赋予地方政府充分制度创新的权力。促进市场主体发展,形成经济发展自生能力,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抓大放小,加快缺乏竞争机制的国有经济的退出制度的实施,另一方面,扩大开放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加快私营经济的发展。特别鼓励提倡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