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教案最全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教案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陈桥兵变;北宋的建立;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作用及影响;北宋科举制的发展。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1、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2、北宋政府通过加强中央集权有效地防止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兵强马壮者”混战不休的局面,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3、北宋科举制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政权基础,同时又加强了中央集权。三、要求培养学生能力1、通过对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作用的讲述与分析,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文献,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关信息,提高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重点、难点重点: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难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和影响。教学准备利用投影仪等电教工具,有条件可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加大课堂容量。教学要点一、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1、陈桥兵变2、北宋的建立3、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二、中央集权的强化1、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集中军权(2)集中行政权(3)集中财政权和司法权2、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和影响三、科举制的发展教学思路北宋统治者获取政权的途径与五代时期其他统治者有许多相似之处,却没有重蹈覆辙,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以本节课就须重点围绕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具体措施、作用与影响展开。在学生阅读、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一个个问题,层层相扣、适时点拨,努力贯彻面向全体的原则,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唐末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也,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它奇巧也,惟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这段话出自司马光《涑水纪闻》,反映的是宋太祖召见大臣赵普,向他提出两个问题:一是唐末以来,战争连年不断的原因;二是要战事平息,使赵氏天下长久有何办法?对此赵普做了以上的回答。设问一: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提出了哪些解决的措施?设问二:为了“夺权、制钱、收兵”,宋初统治者又是怎样做的呢?设问三:宋太祖采取赵普的建议后,是否真达到“天下自安矣。”师:请同学带着三个问题来学习本节知识。由于北宋历史纷繁复杂,头绪众多,我们对教材重新整合,分为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三大部分,本节课主要学习第一部分:北宋的政治。由此导入新课。一、“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一目1、北宋的建立师:设问一:北宋建立其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它发生于何时?定都何处?被黄袍加身的人物是谁?生:陈桥兵变。960年,后周统领禁军的大将赵匡东京东北的陈桥驿。建立宋年号建隆定都东京。他就是历史上的宋太祖。师:设问二:北宋建立的方式与西汉、唐朝有何不同?通过对知识的回忆比较,师生共同归纳:西汉、唐朝是借农民战争之机建立的,而北宋王朝是通过兵不血刃的兵变而建立的,社会未经大的动乱。师:设问三:北宋的建立,标志着五代十国中哪一部分历史的终结?(五代)(多媒体播放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师:北宋初期面临严重的社会问题。外部:南有十国,北的大辽,北宋生存于夹缝之中;内部:赵匡胤靠政变夺权起家,统治基础不稳。对此,如何才能稳固赵宋江山呢?2、分裂局面的结束宋太祖和他的弟弟宋太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北宋建立以后,宋太祖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进行统一南北的战争。师:宋太祖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战略方针的原因?学生自由回答后,教师指出这主要是因为北宋统治者认为,北宋当时的军事力量对辽朝还没有必胜的把握,只能在边境上采取守势,而南方几个割据政权军事实力较为薄弱且统治区域大多物产丰富,因此其战略部署是先消灭南方割据政权,然后北上消灭北汉以及收复幽云地区。979年宋太祖的弟弟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对内——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从兵*权*钱角度思考)。二、“中央集权的强化”一目学生阅读本目,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设问一:北宋建国与五代政权的频繁更迭有相似之处,却没有重蹈五代的覆辙,而且后来还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的历史,原因是什么?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同学们得出原因就在于赵匡胤卓有成效的、具有开创性的基本国策和重大举措。其中最主要、最核心的就是解决了兵权和兵制的问题,这就为后面的内容作了铺垫。设问二: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历史必然性有哪些?教师可从唐末藩镇割据、宋建国时分裂割据的现状、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的方式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归纳如下:1、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扩张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加强中央集权。2、赵匡胤建立宋朝时,当时仍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要巩固封建统治,扩大自己的势力,铲除其他割据政权,必须加强中央集权。3、赵匡胤本人就是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为了防止类似兵变的重演,也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对于这个问题,可以出示以下题目加深理解。设问三:为了“夺权、制钱、收兵”,宋初统治者又是怎样做的呢?同学们通过阅读教材可以归纳出:第一,集中军权;第二,集中行政权;第三,集中财权和司法权。学习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把知识点细化,并做批注。如:集中军权()“杯酒释兵权”()分禁军统帅权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设立有调兵权的枢密院与统兵将领互相牵制()禁军定期更换驻地,而统兵将领不动,以致“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由地方军中的精壮之士组成的禁军,一半拱卫京师,另一半驻守各地,以达到“强干弱枝”、“内外相制”的目的12345集中行政权中央()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管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管理财政收入,分割宰相的财政权,这样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大权地方()中央派文官担任知州()各州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各州公文须知州、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使官吏互相牵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123123集中财权和司法权()在各州设转运使,负责地方赋税向中央的运送,这就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中央派文官担任各地司法人员,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这就把地方司法权收归中央12鉴于集中兵权的重要性,为帮助学生理解可以在此插入太祖高度重视对兵权的驾驭,采取了哪些强力措施?分析其之所以如此的原因。2、北宋某州张贴在衙门前一份关于增加税项的本地地方官府公告,上面盖有印章应是()A.户部、枢密院、知州三个官印B.知州的官印C.知州、通判的官印D.知州、通判、转运使的官印总之,宋太祖、宋太宗经过上述一系列的改革,不仅收回了兵权,直接控制了地方官员的任免,而且把各州县的行政权、财权、司法权全面地集中到中央。所谓“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宋王朝从而全面地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设问六: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和影响如何?同学们基本能从积极与消极两方面回答出教材中的观点,即:积极作用: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唐末五代时期那种君弱臣强的局面不存在了。消极作用:导致了“冗官、冗兵、冗费”,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理解书中所举的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熹总结北宋败亡教训的史料,并分析举例说明。如实行兵将分离政策,致使将帅无权,指挥不灵,以致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各级政府权力分散,旧官加上新官,使官员数目不断增加,官僚机构空前庞大,互相扯皮,行政效率低下,而国家的财政负担却越来越重,国家对人民的剥削也就相应越来越苛刻,这就必然加剧专制主义国家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趋于尖锐化。北宋空前庞大的官僚队伍与北宋科举制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三、“科举制的发展”一目学生阅读课文,回答问题。设问一:科举制到北宋有了哪些发展?起到什么作用?经过教师引导,学生可以归纳出:(1)严格考试程序与办法,克服“恩出私门”的流弊。(2)增加录取的名额,扩大了北宋政权的基础。对于第二问,教师除引导学生得出上述结论外,还应强调指出:科举考试经过宋代的改革完善,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科举考试的客观性与公平竞争,限制了势家子弟对科场的控制与垄断,削弱了门第血统关系在科举考试中的作用,使科举取士向整个地主阶级乃至“布衣草泽”敞开了大门。这样,唐代那种“朝廷选官,须公卿子弟为之”的情形,到宋代便转化为“取士不问家世”的趋势,为地主阶级各阶层通过平等的考试跻身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宋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不过,录取人数太多必然出现“官吏猥众”的局面。科举制发展情况:(1)隋朝兴起科举制:隋文帝隋炀帝始用分科考试方式选官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2)唐朝完善科举制: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增加考试科目增加取士的人数,创武举和殿试高官主考,提高科举地位(3)北宋发展科举制:严格考试程序、严密考试方法,减少考试科目、扩大录取名额【课堂练习】1、北宋强化中央集权政治的具体措施的特点。师生大体归纳特点如下:(1)采取计谋削夺功臣、宿将的禁军指挥权,并逐步削夺节度使的实权;(2)“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加强中央政府的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极力削弱地方州、县的力量;(3)“分化事权”使官员相互监督、牵制,便于皇帝总揽大权;(4)建立文官体制,任用文官,发展科举制度。2、你认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哪些积极作用?积极作用:(1)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2)有利于消除分裂割据,维护国家的统一;(3)有利于抵御外来侵扰,维护国家主权;(4)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抵御减轻自然灾害;(5)有利于借鉴交流生产经验;(6)有利于民族融合。【本课小结】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北宋建立以后,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接受赵普的建议,采用“杯酒释兵权”等措施,收回朝中大将和节度使的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和司法等权力收归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这些措施又是一柄双刃剑,它所导致的“冗官、冗费、冗兵”现象,也为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导致了后来严重的社会危机。【布置作业】1.秦汉以来建立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相关内容。2.归纳隋唐至北宋科举制发展的情况。3.谈谈你对北宋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的认识。“人的思想是万物之因。播种一种观念就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收获一种命运”.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命运。要改变命运,就要先改变行为;而要改变行为,就要先改变思想。是的,若要改变自己,让我们从思想开始人要昂扬不要张扬昂扬,是乘风破浪的船帆,张扬,是折戟沉沙的暗礁。人们常说:“人要斗志昂扬,切不可趾高气扬”,说明人活于世,还是要有点儿精神的。生活中,大凡张扬者,总是傲慢自恃,目空一切。由于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必然遭人嫉恨,以致于众叛亲离,郁郁而不得志;而一个昂扬向上的人,由于心态积极,大气随和,且与人为善,一般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大多都能一步步改变自己的命运,并最终走向成功。所谓“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五服”,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人要执着不要固执执着,说到底是对信念的不懈坚持,是一种一往无前的精神状态;而固执属于非理性的,固执虽然也是坚持,但却是“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偏执。因此,我们切忌将坚持与固执划等号。许多时候固执是非理性的想当然,而坚持则是经过理性分析之后做出的理性决断。现实中,我们既要做到不因他人的错误劝解,而随意放弃自己的目标,也不要因为对方的善意且正确的提醒或规劝而固执己见。人要执着,只有执着才能成就人生;人不能固执,一旦固执,人生也必受困人要自信不要自负自信与自负的区别在于:自信者相信自己的能力,既能恰当的评估自己,还能看到别人的自信和长处;而自负的人总是目空一切,习惯性高估自己,也不会尊重和采纳他人的正确主张或建议。可以这么说,人的一生自信是成功的起步,是成就事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