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美丽(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触摸美丽》是选取2002年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上册的第四课内容。整个教材的特点:它是以美术与自我、社会,美术与自然、环境两个方面来组课的,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力求使教材的基础性、科学性和开放性、趣味性得到有机的结合。本课的前一课是:《缤纷家用电器》,后一课是:《与米罗游戏》。本课在二者之间,实际上是一个过渡,它是由绘画转向手工,由纸上的三维物体向空间中的三维物体的过渡阶段。本课性质属于综合、探索类型。课文旨在透过生活中平凡、朴实的材料发现美,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在感受美的同时培养想象思维能力,提高对艺术学习持久的兴趣,并获得美的熏陶。2、本课在教学内容上大致分两大部分:认识材质和材质的演绎、运用。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认识体验材料、感受材质质感特性,妙引学生探究新知。2、过程与方法:引领学生自主全体参与学习。注重过程,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感受生活,看待社会,提高审美情感,促进情感的健康发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触摸体验不同材料,感受材质,探究新知。2、难点:妙用材料,大胆想象。四、教具与学具:1、教具:教科书、不同质感的实物、不同材质的范作。2、学具:剪刀、颜料、胶水、纸箱、布、树皮、毛线等不同材质。五、说学生:八年级学生对于《触摸美丽》一课来说,应该是非常感兴趣。因为它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而且他们有一定知识面制作技能兴趣也较大。加上我们农村有一些天然且独特的材质。可以创作出较好的作品。但有的学生基础较弱、动手能力一般,在上课时,可适当的调换坐位。形成一个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六、说教法、学法本课的教学手段采取制作的实物范作,作品欣赏中采用教师及本校美术小组学生创作的作品。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强调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只是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探究。因此本节课的基本设计思路就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探究知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尝试欲,并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更多地体验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作欲望。以审美之心来感受生活,看待社会。本课的教学结构如下图:学生:感受——快乐中欣赏和体验——探究创作——情感升华互动老师:引导观察——启发点拨——创作扩展——展示评价七、说过程课前要求学生收集身边一些不同肌理与质感的材料和制作装饰作品的主要工具。首先请学生触摸课桌和衣服这些我们每天都接触的物品,导入新课。接着进入对材质的感受与体验环节,观察农村生活中常见的几种材质用品,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触摸、撕扯、敲击、搓揉等手段,感受体验各种材质的肌理或者质感特性,在此基础上展示讨论活动。讨论内容包括:1、不同材料各有什么特性,如软与硬、轻与重、粗与细、韧与脆、粗糙与光滑等等。2、不同质感的材料给人怎样不同的心理感觉。3、它们各适合表现什么内容或形象。围绕讨论作好有关准备。4、提示归纳:针对学生的讨论发言,引导学生感受其形式美感与生活情趣,并判断其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怎样制成的?着重分析制作材质的形式美感,引发学生探求形式美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看看作品是怎样利用材质肌理、质感的对比与统一来表现形式美感的。在学生获得初步美感启示的基础上,就如何进行作品的构思、构图与表现制作方法展开师生间的讨论交流活动,并向学生演示对不同材料的一些加工处理方法,有效地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材质选择与处理、构图、色彩等内容的具体创意上,为练习做准备。提示学生在动手制作前务必就作品的构思、构图与表现制作步骤、工艺、方法等展开小组讨论交流活动,从而明确设计与制作的大体方向。5、作品展示及评价环节:本课时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要求人人积极参与,调动学生不断完善设计,不断优化制作工艺的兴趣。教师主要充当教学组织与引导的角色,同时鼓励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与交流。同学们互相评价。达到评价的最佳效果才是我们教师唯一的目的。通过教师小结,使学生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都要做个有心人,多观察身边的事物,在熟悉的家乡寻找美,在取材中欣赏美,在生活中创造美。成为家乡环保的小护卫。把课堂内容有效的延伸到课外。八、教学反思:1、本节课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欣赏为主线,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勤于动手、敢于创新,课堂气氛活跃;从教学效果看,知识与技能完全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基本实现,又达成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等,都是一件值得深化的大空间。2、本课在训练当中提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来进行创作达成完美性等是一个大课题。3、在制作时课堂的气氛非常活跃,教师注意调控课堂纪律,把握好课堂的活跃程度。既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与环境卫生,课堂又富有科学性等都值得我们教师的深入讨论与探究。在此,恳请领导专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