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闫蕾【教材分析】《昼夜交替现象》一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一课。本课旨在通过大胆猜测、科学探究让学生展示他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看法,为学生本单元后继探究学习做铺垫,而不是要求学生掌握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教材设计了三个有层次的活动:一是学生自由发表他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二是做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三是根据模拟现象提出有根据的多种可能的解释,并对这些解释进行分析。【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对周围世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操作。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只要教师加以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但五年级学生思维方式还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而昼夜交替现象产生原因是抽象的。抽象思维的展开是以具体形象为基础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认知特点,契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将宏观的物象直观化,不易观察的物体可视化,变难为易,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日地之间的相对圆周运动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2)初步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2、过程与方法(1)能积极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搜集证据;(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3、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加以解释。(3)培养主动探究、敢于质疑、积极合作的态度。基于以上对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的分析,以及对教学目标的制定,确定本课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大胆猜测,提出昼夜交替现象的多种假说;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假说并尝试解释。【教学难点】学生正确操作模拟实验,根据实验现象修正自己的假设。【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地球仪、手电筒或蜡烛、自制的太阳、地球彩色图片、圆形黄色即时贴2、学生准备:小地球仪、手电筒或蜡烛、实验记录单、彩色水笔、圆形黄色即时贴【课时安排】一课时【前置性预习作业】思考:1、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可能与什么有关?2、生活中哪些物体可以模拟太阳?哪些物体可以模拟地球?【教学过程】课前活动:1、出示课件,一张从宇宙中拍摄到的地球的图片。2、猜一猜:这个颗美丽的星球是?3、喜欢它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进入地球运动单元,尽情探索地球奥秘吧!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欣赏校园美景,激趣生疑。课件播放学校同一地点白天、夜晚交替出现的一段视频。2、初知“昼夜交替”,揭示课题。(1)观看完这段视频中,说说自己的发现?(从而引出“昼”和“夜”)(2)闭上眼睛回想:白天过了是?黑夜过了又是?昼和夜是怎样出现的?(从而引出课题:昼夜交替现象。)二、思维碰撞,提出多种假说1、引导思考,明确昼夜交替现象产生与太阳和地球运动有关。(1)想一想: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与什么有关?A.假如只有地球,没有太阳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吗?(引出: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与地球、太阳都有关。)B.假如太阳和地球,它俩都静止不动,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吗?为什么?(2)由此:归纳昼夜交替现象产生与太阳和地球运动有关。2、鼓励猜测,明确提出假说要求。(1)提出问题:那地球与太阳怎样运动才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2)学生大胆猜测,提出假说。(3)学生把自己的假说在科学记录本上写一写、画一画,(4)教师组织学生把自己的假说把自己的小组讨论,并快速做好记录。3.学生思考、演示,组内讨论、记录,教师巡视指导。4.小组汇报交流:(1)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补充指导。(2)汇报后,请将自己小组的假说示意图贴在黑板上。三、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1.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你们已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下一步做什么?(用实验验证)2、可太阳太大,离我们太遥远,地球也太大,搬不动,怎么办呢?(引出:可以用模拟实验代替。)3、确定模拟实验的材料,使学生明白寻找具有相似特征的材料来代替地球和太阳,以能保证实验的真实性和准确性。4、小组讨论、演示实验方案,教师巡视指导。5、(播放停止音乐)小组汇报实验方案。6、小组合作进行模拟实验,并认真观察,用示意图、文字记录,教师巡视指导。四、互动交流,总结实验成果1、学生台前展示记录单,汇报实验过程及发现。2、汇报结束,将记录单贴在黑板相应的假说示意图下。3、评价小结刚才你们像小科学家一样成功地完成模拟实验,不但验证了自己的假说,还有了重大的发现!真棒!五、总结收获,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课堂检测】1.太阳东升,来到;太阳西落,的降临。2.昼夜交替的周期是。3.地球上对着太阳的一面是,背着太阳的一面是。4.在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中,用手电筒的光模拟了,用乒乓球模拟了。【板书设计】昼夜交替现象学生推测的昼夜交替假说示意图相对应的实验记录汇报单【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