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经济一体化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经济全球化和地方区域一体化越来越明显,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对自己家乡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有更深刻的认知。所以这次我选择了“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经济一体化研究”作为这次假期社会实践课题。摘要: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增长状况已经明显落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发展势头,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实现区域腾飞的重要途径。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升级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我国区域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因此一直以来都受到不少专家学者的重视。作为我国的三大城市群之一,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目前已经进入到全面推进的阶段。对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最早构想,从政府的层面来看,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北京市提出了包括廊坊、唐山等城市在内的“首都圈”或京津唐地区的协作与发展规划。到了“八五”期间,北京市计划委员会邀请了河北、天津的八十余位专家,开展了《首都及周边地区生产力合理布局研究》,他们对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发展进行了分工,提出了相应的生产力布局具体实施方案。与此同时,河北省社会科学院与省计委开展了《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研究》,围绕着推进京津冀一体化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针对性的提出了推进河北省环京津地区与京津联合的有效途径和对策。河北省正式提出“两环开始带动战略”是在1996年,目的是为了充分利用河北环抱京津、濒临渤海的这两大优势,以推动河北经济的高速发展。在此后的十多年里,学术界和政府部门都对此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研究,虽然存在着一定的争议,但是都认识到了京津冀区域合作的重要性。(一)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性北京一直是全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河北则是北京及周边城市的重地。事实上,京津冀是一个整体,共处同一环境,共用同一水电路,共争同一市场。只是行政区域的划分使得形成了现在这种三足鼎立的局面,然而各种资源浑然一体纵横交错的客观事实,又表明这是一个相对独立又极易开发的经济区域。区域经济一体化运动已遍布全世界,并且明显在加快步伐,呈现出“区域重叠,区内套区”的特点。京津冀是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部分,逐步成为带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三个增长极。我国北方地区急需一个经济拉动中心,而从经济实力、区位优势等方面考量,只有京津冀都市圈才能担此重任,因此,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种必然选择。(二)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现状京津冀都市圈已经走过了贸易一体化阶段,目前阶段是要素一体化的阶段,并且正在向政策一体化阶段迈进,其中包括整合目前各区域发展目标,以实现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制定京津冀生态环境的建设和补偿方案,制定重点产业发展区带动其他区域发展的方案,在区域空间一体化方面,采取“多点、结网”的发展模式。(三)当前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产业结构趋同,低层次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是京津冀地区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并且强调这一产业发展格局是造成京津冀地区经济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刘晓春认为,当前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大概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京津冀在地域上没有统一的经济发展规划,很少从区域利益出发考虑统筹兼顾。第二,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区域内缺乏整体合作的理念和合力。第三,京津冀产业发展落差过大,过于悬殊的社会经济二元结构导致合力经济梯度的形成迟滞。第四,区域内缺乏一套跨区域的协调管理机制,这必然会导致整个区域内公共管理的失调。京津冀在要素禀赋上具有很强的产业结构梯度和互补性,京津冀可以充分利用产业梯度转移这一客观规律,根据自己的各方面特点,确定各自的产业发展方向和产业调整目标,根据技术和产业梯度进行合理转移,实现京津冀经济区内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双赢”局面。京津冀区域应不断地推动产业分工模式的转化。同时,由于京津冀是典型的双核结构,其一体化程度低于长三角、珠三角,需要基础设施、空间结构、政策方面的协调。通过这次的社会实践,我对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经济一体化方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今后我也会更加关注家乡地区经济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