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年月日单元总1课时课时课题第一课美术星空执教人课型新授一、教学目的:1.从视觉艺术的角度欣赏星空,感受星空的美丽;了解星空的有关知识;理解艺术与科学的关系。2.用各种表现手段从美学的角度去创造星空。3.培养学生关爱自然、关爱生活的情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讨论、表达等活动。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从审美的角度欣赏星空;善于探究,善于表现以及积极主动参与活动。难点:运用各种表现方法创造性地表现星空。三、教学准备:搜集有关星空的图片,寻找有关星空的知识和有趣的故事。四、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然后开始进入教学。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6课内容,美丽的星空。(出示图片)教师:我们来欣赏一幅照片,(深蓝色的天空,星光灿烂,点点繁星好似颗颗明珠,镶嵌在天幕上,闪闪地发着光)师:这时候的夜空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学生:美丽、寂静、旷阔、神秘……展示新课教学:教师:神秘而美丽的星空,给我们带来无限的遐想。你们有没有细心的同学观察过?美丽的星空是什么样子的呢?(由学生思考交流星空的知识)师:(小结)当然,有关天文方面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多得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我希望同学们以后在的学习生活中多多关注。师:星河留给我们太多的美丽,大家一起来谈谈星空的美丽吧。(由学生交流,在交流活动中,培养了学生乐于探究、善于表现以及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情感)教师小结:各种形态的行星、闪烁的星星、一掠而过的彗星以及人类探索宇宙的图片,使我们感受到星空的美丽,那你们知道这些图片是通过什么手段取得的呢?学生:天文望远镜、人造卫星等……教师:是啊,人们利用这些现代高科技手段,获取了大量丰富的视觉形象,激发了艺术家的艺术创作的灵感,可以说现代艺术离不开科学科,学为艺术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让学生理解现代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教师:星空美丽而神秘,如果把它表现出来,会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了解了星空,鉴赏了星空,想不想自己来创造一幅表现美丽星空的作品呢?学生做画,(表现方法不限)教师巡视指导。点评学生作品。总结:同学们,美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多观察,多想象,多动手,我们就会创造出许多的美。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同学们,让我们从今天开始,用你们的手让美永远留在我们的身边。时间年月日单元总2课时课时课题第二课传神与意境执教人课型新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初步了解中国画的概况。认识中国画的形式和内容特征。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能对作品作简单的评价。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尝试用毛笔进行简单的描画,表达自己的情感。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对中国画精髓“传神写照”的贯穿反复。难点:引导学生对中国画作品的分析评价及“传神写照”的体现。三、教学准备:多媒体笔,纸四、教学过程:一)欣赏导入同学们,我们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在这期间有许多优秀的历史遗产保存至今。如:建筑、音乐、绘画、书籍和许多人文历史。今天我们要欣赏一些中国画,它是我国特有的一个画种,是古代的人们传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的文化精髓。下面请你们简单的把这一章节内容看一遍。(学生活动)二)实践探索教师提问:刚才你们看的这些画都很精彩,是过去各个朝代的代表作。那么你在欣赏过程中是否发现这些画的内容和形式有什么不同?1)引导学生发现中国画的三大画科—人物、山水、花鸟教师介绍:艺术表现人类生活和精神,各个民族对艺术有不同的追求。追求传神是中国艺术的重要审美标准,中国画尤其突出。传神要求画家在反映客观现实时不仅仅满足于外在形象的逼真,更重视对其神态于精神的揭示。一、在人物画中,传神不仅要求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且更要求表现出人物内在的精神气质,使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呼之欲出。播放视频《韩熙载夜宴图》古代人物画“传神”的典范作品:版书—《韩熙载夜宴图》问题1:夜宴是什么意思?欣赏《韩熙载夜宴图》视频全貌,请学生找出课本上的那一段画面。师:顾为什么要画这张画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呀?师:介绍画家(五代宫廷画家,善画人物内心神情),《韩熙载夜宴图》是他现存世上的画。师:介绍画的背景和韩熙载的生平……(顾闳中凭着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惊人的记忆力,把整个夜宴过程默记于心,回去后即刻挥笔作画,李煜看后暂时放过了韩熙载,一幅传世名画却因此流传下来。“传神”和“默画”杰作。)师:韩熙载——李煜(诗书画精通,词五代之冠——虞美人)。师生互动:学生尝试分析(人物)——《韩熙载夜宴图》问题2:《韩熙载夜宴图》描绘了什么内容?师:韩熙载夜宴宾客的全过程。问题3:课本上的这个画面表现的又是一个怎样的场面呢?问题4:猜猜哪一个是韩熙载?他的表情怎样?为什么有那样的表情?问题5:画中的人物都在干什么?他们的表情、动作怎样?师:请一个学生上台模仿拍手势动作。师:(究竟哪一个是韩熙载呢?为导入)介绍画中的人物。师:下面老师和同学们一起从构图、用色、用笔、神情动作等来欣赏《韩熙载夜宴图》构图:屏风、家具把画面隔成五段,每段都可以成独立的一幅画,又可以把各段联系起来,使整个画面变成了一个统(tong同)一的整体。人物布置疏密得当,变化而又统一。目光——女子——好像能感受到美妙的音乐从女子的手中流淌(tang)出来。展示《听乐》《观舞》《歇息》《清吹》《散宴》,放大图片,详细分析展示全景图,教师讲解欣赏作品展示全景图,教师讲解欣赏作品简要介绍《清明上河图》学生尝试分析《李白行吟图》传神魅力如何表现二、在山水画中,传神是通过意境表达出来的。所谓意境即赋予山川环境以不同的氛围与境界,传达的是画家的心境和愿望,是人与自然的合一。教师介绍《千里江山图》学生讨论分析:(山水)《渔庄秋霁图》《梅石溪图》三、在花鸟画中,追求传神是要把花木鸟兽的勃勃生机表现出来,使作品独具某种情趣。﹡学生尝试分析:(花鸟)五牛图教师提问:他表现了牛的什么特征、线条表现有什么特色学生讨论:(略)教师引导:作品生动地描绘了五头外型特征迥然不同的牛,表现了牛既温顺又倔强的性格,非常传神。线条精练有力度简要介绍《荷花水禽图》《墨梅图》教师演示一幅作品学生实践,尝试表现其性格。教师评价:(赞扬为主)每一组选两张进行评价。简要介绍《荷花水禽图》《墨梅图》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中国画的性质、画法、各种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传统,有所了解,有所认识,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懂得如何领会和感受艺术的美,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也相信同学们对中国画一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你们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也有责任把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继承和发扬下去。时间年月日单元总3课时课时课题第二课传神与意境执教人课型新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借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是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中表达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观的。(2)分析山水画作品中意境的表现,初步理解对意境的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3)在老师的引导下,领略“文人”画之极——诗情画意的“流程”。能力目标:(1)尝试选用(或创作)一首小诗或散文,概括地表达出所喜欢的山水画的意境;或用学过的笔墨技法,画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并配上自己喜欢的诗句散文。(2)通过查找、收集有关山水画家及作品的资料,使自己对我国古今著名的山水画家及艺术风格有所了解。情感目标:本课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解山水画的成就及有关画家,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二、教学的重难点重点: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的,同时初步了解诗、画相互转换的过程与典型例示。难点:通过绘画语言品位、探求中国文人画之“颠峰”;领略古代“江南才子”的“触景生情”,从而“借题发挥、挥写胸臆”,以至吟诗作赋、觅得佳句之过程。三、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山水画所需用具。学具:风景照片、山水画、纸、墨、笔等中国画的必需用品。四、教材过程(一)编辑指导思想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一。山水画中高山大川的雄浑厚重,小桥流水的清秀恬淡;山间云雾缭绕,小路曲折婉蜒;楼台耸立,船帆点点……让我们感受到画家对故土、对大自然的那份眷恋、那份痴情,带给我们充满情趣的、有独特意境的美的享受。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对意境的创造是山水画家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而意境是对恬美景物的“暇思无限”;而这种“暇思无限”,最能很好的表达方式是诗(词)。因为诗(词)的文学语言有内含深、寓意广、言简意赅的“功效”,能使欣赏者浮想联翩、遐思无限。本课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从认识山水画所表现的意境的美入手,感受山水画独特的艺术美感。了解画家是怎样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虚实的处理来实现对意境的营造的。并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欣赏与感受中国文人画之“颠峰”;领略古代“江南才子”的“触景生情”,从而“借题发挥、挥写胸臆”,以至吟诗作赋、觅得佳句之过程。对于山水画的学习,力求改变过去过于注重技巧、过于强调皴法而无暇顾及在画中表现意境的现象。让学生对中国画的精神与特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从品味意境、享受意境并用言简意赅的文学语言——诗(词)记录下来。即:画读画意境文字记录诗(词),又可以诗(词)理解诗意意境绘画语言画。(诗、画相互转换)到用笔墨大胆、自由地表现意境。(二)教材版面分析教材选择了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几幅中国山水画作品,这些作品具有非常高的审美价值。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成就,与相隔数千年的青铜礼器交相辉映,是艺术史上罕见的艺术珍宝。中国现代山水画,面对时代的发展,中西融合,表现出崭新的动人意境。教材所选学生的作品,以诗人画,表达了对山水画意境的感受。教材通过“思考与讨论”活动,引导学生敢于质疑,不拘技法,自主进行学习。总之,较全面地介绍了中国山水画作品的创作手法和意境的表现。画家作品介绍:《溪山行旅图》范宽(宋)《溪山行旅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画中的巨峰巍然耸矗,山头灌木结成密林,树林中有楼观。山脚下,小丘与岩石间一群驮队正匆匆赶路。山涧中一道细细的飞瀑直泻而下,溪声在山谷间回荡,为画面增添了响亮的水声。全幅画,山石以密如雨点的墨痕和豆瓣皴点,刻画出北方山石浑厚苍劲之感,显示出一种逼人的磅薄气势。画幅右角树阴有“范宽”二字款。范宽,中国北宋画家。名中正,字中立,因性情温厚,人称“范宽”,陕西耀县人。开始时他学李成和荆浩,后来他深入老山密林中体验自然,早晚观察云烟惨淡、风月阴霁的景色。他下笔雄劲浑厚,用墨厚实而滋润。山多正面巍立,石纹用豆瓣、雨点状皴笔,山势折落有势,顶植密林,枝如丁香,水际作突兀大石,屋宇笼染墨色,称为“铁屋”,画出秦陇间峤峦浑厚、严峻逼人气概。他与关仝、李成为北方山水画派的主流,称“三家山水”。宋人论他的作品,说他不但写山水之貌,而且“善与山水传神”。传世作品有《溪山行旅图》,辑人《故宫名画三百种》;《雪景寒林图》,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雪册萧寺图》等。《渔庄秋霁图》倪瓒(元)这幅画是他55岁时的作品,充分展现了他成熟时期的典型画风。画卷描绘江南渔村秋景及平远山水,以其独特的“三段式”平远构图法显露个人特色。上段为远景,三五座山峦平缓地展开;中景是一片浩瀚而平静的水面,不着一笔,以虚为实;下段为近景,坡丘上几棵稀疏的枯树,参差错落,枝叶疏朗,风姿绰约。整幅画不见飞鸟,不见帆影,也不见人迹,一片空旷孤寂之境。画的中右方以小楷长题连接上下景物,使全图浑然一体,达到诗、书、画的完美结合。倪瓒作品平实简约的构图、剔透松灵的笔墨、幽淡荒寒的意境对明以后的文人画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倪瓒(1301—1374),中国元代画家,元四家之一。原名埏,后改瓒,字元镇,号元林等,江苏无锡人,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合称“元四家”。原家富足,后家道中落,遂变卖家资,浪迹太湖一带。隐居江湖,洁身自好,过着飘逸淡泊的生活。画山水、枯木、竹石,多以水墨为之,偶尔着色。师法董源、赵孟顺,以侧笔干墨多画太湖两岸景色,创为“折带皴”。好作疏林坡岸,笔筒意远,惜墨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