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版美术八上第一课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word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课《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教学设计主备课教师二次备课教师备课内容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欣赏·评述教学班级八年级教学内容本课重在感受中国山水画情景交融的意境,精选的十五幅作品均为中国历代山水画名家之作。分别以“高山仰止、水色空濛、寄情山水、沧海桑田、江山多娇”为标题,从山水画的文化背景,山水画的笔墨、章法、意境、设色,山水画的风格流派、代表画家等方面予以介绍。让学生在欣赏、比较、分析的过程中,了解山水画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感受和体会中国山水画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对名家名作的欣赏,了解山水画的历史演变、风格流派,初步了解山水画常见的表现技法。情感目标:通过山水画作品赏析,领略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体会与感受中国山水画的独特审美价值,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技能目标:通过赏析,感受历代画家如何将自然造化与个人心性相结合,在绘画中表现自然之美,借山水之景抒自己之情。理解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学习多角度欣赏山水画作品,并能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运用语言、文字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通过赏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山水画不是摹仿、再现或是复制自然,它有着博大的文化内涵。教学难点:理解画家在山水画中对意境的营造。教学准备教师:教材,制作教学课件,以直观、生动的画面展示教学内容。学生:教材,通过美术馆、博物馆、网络、书刊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教学过程个性思考《游春图》:隋代,展子虔(约550~604)。《游春图》是我国存世最早的一幅山水画卷,作品生动地描绘了许多士人纵情游乐于山水中的情景。值得注意的是,《游春图》中的人物和山水已经有了恰当的比例,远近透视处理得较为妥帖,具有“咫尺千里”的艺术效果,这也是山水画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高山仰止示例作品:《溪山行旅图》1.基本信息:北宋,范宽(?~约1032),绢本,206.3厘米×103.3厘米。2.画面内容:表现了北方山水雄壮的自然风光,画面像一堵墙挡住了我们的视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森严的悬崖峭壁,这些高耸、坚实的峭壁迎面兀立,令人望而却步。3.表现技法:笔法遒劲,多用侧峰。山石的勾勒用了短条子皴、钉头皴、刮铁皴等多种皴法,用笔粗重,如钢筋铁骨,果断有力。4.绘画特色:落笔老硬,与山传神,把北方山水的雄伟壮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徐悲鸿评论此画为“中国所有之宝者吾最倾倒者”。5.教法建议:可出示北方山水实景图片,让学生观察自然山石之异同,与绘画作品做对比赏析。■水色空濛示例作品1:《云山墨戏图》1.基本信息:南宋,米友仁(1086~1165),纸本,墨笔,21.4厘米×195.8厘米。2.画面内容:此画表现的是沿江景色。近处岸边一条细径曲曲弯弯,间有板桥相连,远处峰峦起伏,云烟密布,溪流缓缓,林木森郁,屋舍隐现。3.绘画技法:采用“米家山水”的画法。先用淡墨染就,再用大小各异的横向墨点反复在山头、山脊等部位点染。4.绘画特色:用“模糊”的笔墨作云雾迷漫的江南景色,用大小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点簇来再现层层山头,达到写意、墨戏的极致,世称“米点”。5.教法建议:南北分二宗,风格各不同。可结合北宗山水画代表作,让学生揣摩和体会南北二宗的绘画特色。示例作品2:《临流赋琴图》1.基本信息:南宋,夏圭(约1186~1230),纸本设色,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2.画面内容:表现的是溪旁古树下一士人扶琴吟诵的情景。3.绘画特色:构图常取半边,景物大都聚集于一侧,其他大面积空白,人称“夏半边”。示例作品3:《山径春行》1.基本信息:南宋,马远(约1140~1225),绢本设色,27.4厘米×43.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2.画面内容:表现古人踏青赏花的悠闲一幕。画中一名儒雅的文士带着琴童漫步于山径。溪旁柳树正抽新芽,黄莺在枝梢间鸣唱。人物面向空白之处,引人遐想。与“触袖野花多自舞,避人幽鸟不成啼”的题诗相互映衬。3.绘画特色:马远在构图上大胆取舍,以山一角、水一涯的局部特写,突出大量空白的深远景观,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和浓郁的诗意,人称“马一角”。4.教法建议:可将马远和夏圭的作品对比赏析。理解“马一角”“夏半边”的边角构图形式。■寄情山水示例作品1:《容膝斋图》1.基本信息:元代,倪瓒(1301~1374),纸本水墨,35.5厘米×74.4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2.画面内容:此幅是倪瓒晚年的精品,为典型的“三段式”构图。下方土坡上杂树五棵,二棵点叶,二棵垂叶,一棵为枯槎无叶,树后是平坡茅亭;中间空白,茫茫湖水;上方画远山数叠。3.绘画技法:以平远画法表现山水,用轻重干湿不同的侧峰微妙地画出山石的顶面与侧面,以表现其立体感。4.教法建议:中国画透视三法——平远、高远、深远。可出示另两种透视法代表画作,帮助学生理解。示例作品2:《富春山居图》(局部)1.基本信息:元代,黄公望(1269~1354),纸本,33厘米×636.9厘米。2.画面内容:此卷为画卷前段《富春山居图·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此卷表现了林木深秀、峰峦起伏、江流沃土、云烟袅袅的富春江两岸数百里的初秋景色。3.绘画技法:这幅山水画长卷的布局由平面向纵深展宽,极富有空间感。以其首创的“浅绛法”赋彩,既集先贤之长,更有个性创造。4.绘画特色:景随人迁,人随景移,有步步观景之效。整幅画面简洁明快,虚实相生,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妙,被后世誉为“画中之兰亭”。5.教法建议:元代山水画的创作更注重画家个人情感的抒发和创造理想的意境。我们常说的“诗情画意”“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正是古代文人所追求的一种境界。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元代画家倪瓒和黄公望都生活在江南,山清水秀的江南风光给了他们许多创作的灵感,他们笔下的山水画往往描绘江南的秀丽景色,追求笔墨意境,是典型的文人写意画。介绍此画时可引导学生理解“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沧海桑田示例作品1:《清凉环翠图》1.基本信息:清代,龚贤(1618~1689),纸本水墨,30.2厘米×144.2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2.画面内容:此图描绘的是南京清凉山一带的风光。3.绘画技法:以干笔作墨骨,再以层层皴染包润之,画面湿润厚重。4.绘画特色:独创“积墨”画法,墨色浓重苍润,适于表现江南湿意浓重的山水景色。5.教法建议:画家在描绘自然山水的同时,也为我们记录下了沧海桑田的变迁。通过南京此时此景图片的观察对比,感受画家记录的山水变迁。示例作品2:《淮扬洁秋图》1.基本信息:清代,石涛(1641~约1719),纸本,89.3厘米×57.1厘米。2.画面内容:描绘了古扬州变幻莫测的风貌。全景布局十分别致,江流弯弯,一波三折,坡岸呈“之”字状萦回蜿蜒,近景中垂柳枝叶纷披,水面芦苇柔韧挺秀。画面给人雅致明洁、渺远清旷之感。3.绘画特色:构思布局和笔墨技法独特。其艺术主张和艺术成就对后世有极大影响。■江山多娇示例作品1:《万山红遍》1.基本信息:现代,李可染(1907~1989),纸本,84厘米×131厘米。2.画面内容:“红遍万山染成林,飞流直下显白练。幽燕大地生紫气,而今华夏小康里。”3.绘画特色:画家一反平时常用的淡墨画法,使用了大量名贵的上等朱砂,集中突出“红色”。整幅画面色彩强烈醒目,又以浓厚的墨色为底,形成冷暖调子的对比,构成红、白、黑三色的交响。4.教法建议:《万山红遍》是李可染以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主题进行的创作。赏析此作品重在理解画家通过画作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无限的深情。示例作品2:《江山如此多娇》1.基本信息:现代,傅抱石(1904~1965)、关山月(1912~2000)合作,纸本。2.画面内容:傅抱石、关山月根据毛泽东《沁园春·雪》所创作,旭日东升,江山壮丽,表现了新中国的勃勃生机。3.绘画特色:为了表现中华大地的辽阔,画家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充分发挥中国传统绘画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表现手法,采用全景图式,把山舞银蛇的北国风光,与郁郁葱葱的江南景色有机地统一在同一画面之中,使人们更深一层地体会到祖国江山的秀美。4.教法建议:“红色山水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产物,赏析时侧重山水画家对“红色”的别样情怀。参考案例一、导入与揭题1.大自然风景图片欣赏。2.揭示课题。二、欣赏与比较1.南北二宗,风格不同。2.“一角”“半边”“米氏云山”。3.笔墨情趣,诗情画意。4.画山画水,记录变迁。5.山水寄情,山水表心。三、思考与探究山水画如何表现意境?四、讨论与交流1.你在作品中看到了哪些景物?2.你能通过作品“读出”怎样的意境?五、归纳与总结六、评述与拓展1.说一说你喜爱的山水画作,写一篇小评论。2.结合外国风景画作品,分析和比较两者的异同。资料库一、名词解释1.元四家黄公望、倪瓒、王蒙和吴镇,被称为“元四家”,他们都是元代中后期生活在江浙一带,醉心于山水画创作并卓有成就的文人画家。2.金陵八家指龚贤、樊圻、吴宏、邹喆、谢荪、叶欣、高岑、胡慥等南京几位著名的画家,“金陵八家”并不是一个有着共同风格的画派,而是大致上同时有名于南京画坛的八位画家的总称,龚贤因其杰出的成就,被誉为“金陵八家”之首。3.扬州八怪扬州八怪是中国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或称扬州画派。扬州八怪有八人,他们是:汪士慎、郑燮、高翔、金农、李鳝、黄慎、李方膺和罗聘。4.明四家相对于“元四家”而来,又称“吴门四家”,是指四位著名的明代画家:沈周、文征明、唐寅和仇英。由于他们均为苏州府人,活跃于今苏州(别称“吴门”)地区,所以又称为“吴门四家”或“吴门四杰”。5.明末四僧指明末四大画僧,他们是朱耷(八大山人)、石涛、髡残和弘仁。6.清初四王指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属文人画家。他们在艺术思想上的共同特点是仿古,把宋元名家的笔法视为最高标准,这种思想因受到当时皇帝的认可和提倡,因此以正统地位雄踞于画坛。二、画家其人1.扫叶楼主——龚贤龚贤又名岂贤,字半千、半亩,号野遗,又号柴丈人、钟山野老。生于1618年(明万历四十六年),卒于1689年(清康熙二十八年),龚贤祖籍江苏昆山,在当地是名门望族,他11岁左右就随家来到了南京,从此再也没有回过家乡。在南京,龚贤定居在清凉山,他以百金买了瓦屋五间,宅旁余地半亩,种植花草竹木,名曰“半亩园”,别号“香草堂”。他曾自绘《扫叶僧小像》,因而他的居所称为“扫叶楼”。龚贤是“金陵画派”的首领,他在山水画方面取得了独创的成就,他的山水画从构思意境到笔墨技巧都跳出了明清时代以“四王”派系为中心的仿古藩篱。他的绘画注重写实,主张以造化为师,学习古人也是为了领悟自然之“理”。他的山水,多描绘金陵(今南京)一带的景色和江南明丽的风光,倾注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眷恋。2.“艺术叛徒”——刘海粟作为中国20世纪艺术的开拓者,刘海粟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创造了无数个“第一”:他是中国最早的美术学院——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创办者;他是中国美术学校人体写生课最早的开拓者;他是中国大专学校男女同学的首倡者;他是中国最早的美术杂志——《美术》的创办者;他是中国最早的艺术团体——“天马会”的创始人之一;他是中国最早“全国美展”的倡议者和“江苏省第一届美展”的促成者;他是中国中小学艺术课程最早的编审……刘海粟在油画和中国画上的创造上硕果累累,他不仅注意吸收西欧古典写实传统,而且把目光放在印象派和印象派之后的现代艺术创造上。他是那种不囿传统,不拘程式,敢于创新,一生都在追求超越传统和自我的“反叛型”艺术家,他也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最早重视艺术语言和艺术形式的先驱者之一。传统的中国绘画,大多属于阴柔美的范畴,而刘海粟的创作,则是阳刚美的典型,他的绘画注重个性的挥发,无论是国画或油画,都充分展示着他特有的性格。刘海粟一生热爱写生,尤其与黄山结有奇缘。1918年刘海粟第一次上黄山,就为黄山壮丽景色和变幻莫测的神奇气象所吸引。他曾经不止一次地告诉人们:“我到过欧洲很多名山,没有比黄山更美丽的了。”他有一枚印章,上刻“昔日黄山是我师,今日我是黄山友”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