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必修(Ⅰ)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朝代更替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总述: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定义:政治制度主要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及其与之相关的政治领域的各项制度2.分期:以秦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清朝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形成发展(汉唐宋元)顶峰以秦为界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世袭制:夏—王位世袭制的确立(传子,家天下);商---兄终弟及、父死子继拓展: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从根本上讲是A、社会历史的倒退B、禅让制腐朽的结果C、奴隶主维持其统治的需要D、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周王功臣(异姓)王族(同姓)周公子伯禽召公之子成王弟先代的贵族)商后代舜后代尧后代姜尚西周分封制示意图周王将商代贵族也分封为诸侯,主要目的是A、保护贵族的世袭血统B、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C、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D、巩固刚建立的西周政权D2、西周的分封制分封制目的:分封对象:诸侯的权利:对天子义务:分封作用:王族,前代贵族和功臣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并且可以再行分封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在当时稳定了统治秩序;扩大疆域;传播文化巩固政权,有效统治洛阳市区去老城区的路中央立有一座九龙石柱,名曰:九龙鼎。鼎是王者权力的象征。楚强盛后,庄王曾率军至周都洛邑郊外示威,向周王的代表询问鼎之大小轻重,史称“楚王问鼎”。鼎是王位的象征,说明楚庄王有替代周王号令天下的野心。3、宗法制定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内容:嫡长子继承制(正妻所生第一子)大小宗作用:①保证了贵族的特权;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谁来继承诸侯的王位?西周某时期某诸侯,他娶了个妻子(正妻),婚后生了个女儿,随后他又娶了个妻子,生了个儿子;几年后,他的正妻生了个儿子。这个诸侯不久后因病去世。那么,由谁来继承诸侯的王位?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如何?它们对西周统治起到的共同作用有那些?关系:宗与分之间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共同作用:①有效防止了贵族之间因权利继承产生的纷争,有利于社会的稳定。②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③强化了中央政权的管理.时至今日,宗法制已经消亡,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思想影响仍然存在。你能结合当今现实分析一下它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吗?1)积极: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2)消极: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二、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下诸侯权力较大)(2008年广东单科,1)右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B宗法制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B(2008上海历史,A组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A.分封制B.井田制C.郡县制D.行省制A下列关于宗法制的表述,正确的是A、只有周王室才可以实行嫡长子继承制B、凡是嫡长子承位可奉祀始祖的称为大宗C、大宗小宗之间的关系是绝对的D、大宗和小宗只是家族的等级关系B(2006上海)《荀子》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性独居五十三。”可见同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他们A.封号和耕牛B.土地和耕牛C.土地和人口D.人口和铁犁C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这里的“礼”主要是指A.礼仪B.政权C.风俗D.政治制度D据《史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周与鲁的关系是A父子B兄弟C平等D大宗与小宗D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大一统的重建1、秦统一的条件经济基础:政治基础:民心所向:秦国实力:个人因素: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商鞅变法后,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的一个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从春秋到战国的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各地的联系加强2、过程:A、统一六国:顺序;时间B、北击匈奴:直道、长城与蒙恬所率的边防军相配,形成了有效的国防体系C、统一岭南:灵渠、设郡D、管辖西南夷:五尺道;任命官吏3、历史意义:扩大了中国的版图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的形成二、巩固大一统的措施1、政治上:2、经济上:3、文化上: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文字,焚书坑儒,挟书律1、皇帝制度: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始皇开创皇权至高无上,集行政、司法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皇帝制度的确立皇权至上: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皇帝独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皇位世袭:“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确立“皇帝”称号;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有什么特点?“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皇帝九卿左、右丞相“百官之首”百官之首全国政务御史大夫(副丞相)律令图籍监察百官(位低权重)太尉军务(虚有其位)2、三公九卿制的建立有何特色?•三权分立•位高权重•不得世袭•军权皇控3、郡县制(1)郡县制设置:(2)分封郡县比较:郡——县(道)——乡——里基础不同与中央政府的关系(最大不同)影响分封制和郡县制比较分封制郡县制血缘关系地域被分封诸侯具很强的独立性,封位世袭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易形成割据势力利于维护国家统一贵族政治官僚政治特点3、郡县制(1)郡县制设置:(2)分封郡县比较:表格(3)郡县制推行意义: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社会的进步郡——县(道)——乡——里(2008江苏,1)“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三省六部C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A、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B、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C、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D、他像以前的诸侯一样拥有封地D第三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第四课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汉承秦制——三公九卿,丞相权重1、汉初:2、汉武帝时:三、中央机构的演变(皇权、相权之争)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皇帝中朝外朝尚书令侍中常侍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决策机构执行机构有事上报执行皇帝中书省门下省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礼仪、科举军政刑狱国家的工程建设等政事堂草拟审议尚书省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户籍、土地、赋税作用:三分相权,各部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既保证君权独尊又提高行政效率。3、唐代:三省六部制枢密院参知政事副相三司使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宰相职长官枢密使,低于宰相分行政权皇帝二府机构职能官职及权利中书门下最高军政机构分财权影响: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但造成行政效率低下,是宋积贫积弱的原因之一。4、宋代:(1)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朱元璋):废除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2)内阁制度的形成(明成祖):原因:相权过重、威胁皇权皇帝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亲自掌管A、原因:结果: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最终解决,君主专制走向极端。B、内阁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名称职权特点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章奏品秩较低,不参与决策明成祖设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地位逐渐上升,有专门的衙署和属官C、内阁的性质: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5、明代:D、内阁的影响:a、强化了君主集权;b、皇帝还用宦官予以牵制,宦官参政这也导致了明代执政的日益黑暗(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内阁制与宰相制的比较:宰相制内阁制相同不同地位职权对皇权作用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参与决策无决策权制约皇权不能制约法定,制度赋权非法定,咨询机构“内阁首辅”≠“宰相”(1)军机处的设置(雍正帝)①直接原因:②根本目的: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防止泄露军事机密;加强皇权;③军机大臣职能:辅助皇帝处理政务,跪受笔录,传达圣旨。④特点:简(机构简单)精(人员精干)速(办事效率高)密(地处内廷)⑤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标志(2)推行密折制命令地方大员密折奏事,以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军机处和密折制推行的影响:一方面明显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另一方面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6、清代:四、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秦:郡县制唐:道、州、县宋:路、州、县元:行省、路、州、县明:省、府、县清:省、道、府、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后:州、郡、县元代的行省蒙古:东北:云贵:台湾:岭北行省辽阳行省云南行省澎湖巡检司选官制度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实行时间依据备注先秦时期秦汉至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清时期世袭才能、品德到门第考试成绩下层人士一般没有参政机会体现封闭的特征。以官举士,百姓不得参与。中下层地主知识分子提供了机会。——选官制度建立的目的:强化专制统治,集纳人才以充实执政集团,提高行政效率。选官制度的演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层含义。–专制主义: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皇帝制度–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建立的原因和条件(背景)(1)经济上:自然经济的分散性,要求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社会的稳定,保证生产的发展(2)政治上:历代统治者维护利益,巩固统一的需要。(3)思想上:法家思想(尤其是韩非子的关于中央集权和法制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4)实践上: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总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萌芽于战国(法家思想)2、建立于秦朝(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3、巩固于西汉(内外朝制度、刺史制度、察举制)4、完善于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5、加强于北宋(副宰相的设置)6、发展于元朝(行省制)7、强化于明清(废宰相、内阁制度、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兴衰过程积极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2、政府能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建设3、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的发展4、有利于民族融合和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消极:1、决策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易出现失误;官吏唯上是从,助长因循守旧之风;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2、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落后于西方3、思想上的控制使科学文化的发展严重的滞后。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中央制度演变特点地方制度演变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