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3页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标准测试单元标准测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判断原始社会后期出现贫富分化的主要依据是A.史书中的记载B.出土陶器上的符号C.一些原始墓葬中随葬品的悬殊D.原始居住区中房屋的高低2.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的制度是A.禅让制B.王位世袭制C.分封制D.宗法制3.“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汉书》)该文表明班固认为秦统一的意义是A.使人民脱离了诸侯国的统治B.为我国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C.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使人民有了从事生产的安定环境4.从“焚书坑儒”到“挟书律”反映出的历史趋势是A.封建制代替了奴隶制B.儒法之争激烈C.仁政代替了法治D.统治者对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强5.在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措施中,最为典型地体现了愚民政策的是A.推行郡县制B.颁布“挟书律”C.实行土地私有制度D.实行三公九卿制6.秦朝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步作用,不包括A.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B.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C.促进了华夏文明的发展D.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7.汉朝实行一套比秦朝更为严密的监察制度,这个监察制度就是A.刺史制度B.察举制度C.三公九卿制度D.设立“中朝”机构8.秦朝建立的丞相制度在隋唐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这主要是指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B.设立三省,分散相权C.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D.设立内阁,强化相权9.隋唐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完善,其“完善”的含义是①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②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③地方官吏由中央统一任命④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央各部门相互制约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10.唐赵嘏诗曰:“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是说唐太宗A.善于用人B.虚心纳谏C.科举取士D.勤政爱民11.隋唐时期推行科举制,从实质上说是A.封建国家选拔官员的需要B.庶族地主掌握政权的需要C.笼络人才、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D.发展教育、文化的需要12.封建社会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A.法家思想的影响B.儒家思想的影响C.皇权意识的增强D.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13.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②削弱相权加强皇权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④逐渐强化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14.为对辽阔的地域实行有效的控制和管治,元政府决定A.确立册封制度B.设立三司、六部C.设置理藩院D.推行行省制度15.元朝建立的行省中不包括A.辽阳行省B.云南行省C.江浙行省D.福建行省16.以下哪组地方在元朝和清朝都曾单独设立过(行)省A.陕西、甘肃、云南B.陕西、山西、江西C.江西、山东、四川D.江苏、江西、云南第2页共3页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在一些偏远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18.明清两朝实施的“改土归流”,其正确含义是A.开垦土地,兴修水利B.对地方官实行的人员流动制度C.设立土司等各级政府机关D.由中央政府委派官员代替土司长官19.下列负责监察事务的官员(或机构)不包括A.御史大夫B.刺史C.都察院D.参知政事20.要展示雍正帝的政治改革内容,选择的历史事件最好是A.仿明制设内阁B.创设南书房C.设置军机处D.废除议政王大臣会议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2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寮以众,资费日多;吏卒又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二......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引自《隋书.杨尚希传》材料二臣伏见,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计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授差遣京官、使臣及守候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愈一倍多矣。......以至隋唐虽设官浸多,然未有如本朝繁冗甚也。今天下州郡三百二十,县一千二百五十,而一州一县所任之职,素有定额,大率用吏不过五六,复有台寺之小吏,府监之杂工,萌序之官,进纳之辈,总而计之,不止于三倍。引自包拯奏报材料三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西汉时期,全国人口5959万,官员7500人,官民之比为1:7945;而唐高宗时,全国人口5288万,官员13465人,官民之比已增加一倍:1:3927;元成宗时,全国人口与西汉相差无几,5881万,官员已增至22500人,官民之比为1:2613;清康熙时,全国人口2459万,官员27000人,官员之比已高达1:911。引自《江淮论坛》1982年2期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其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现象,分析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及带来的影响。要求表述应当成文。限180字左右,超过200字要扣分。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汉书·孔光传》引汉哀帝语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材料三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丞相的主要作用。(2)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朝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政治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三、问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23.后世学者对于西周文化,通常用“礼乐文化”予以总结。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在周朝“制礼作乐”的主要是谁?周朝的“礼”主要包括哪些内容?(2)周朝“礼乐文化”中“礼”与“乐”的关系怎样?实质是什么?(3)周朝“制礼作乐”有何作用?谈谈你对周朝“礼乐文化”的认识。24.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试述秦朝在地方行政管理上的重大变革。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西汉王朝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元朝在地方行政管理上又采取了什么制度?为加强对地方官员权力的节制,元朝政府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历代王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有哪些共同特征?对第3页共3页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史界朋友精神家园版权所有翻录必究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C2.C3.D4.D5.B6.A7.A8.B9.C10.C11.C12.D13.A14.D15.D16.A17.D18.D19.D20.A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21.问题:滥设郡县等官僚机构;官员的委任愈制超额;官民之比发展畸形。根本原因: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必然产物。影响:①大大增加了人民负担;②影响国家的财政收支平衡;③导致吏治的腐败;④官场出现扯皮、人浮于事的现象,影响办事效率。(对影响的表述可有多种答案,允许有创见,阅卷时不必死扣答案。)22.(1)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率领百官筹划全国政务,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等。(2)废除丞相,设五府、六部等分理全国军政、行政等国事;各部门相互监督和牵制,保证全国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3)趋势:皇帝专制权力越来越大,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绝对君主专制。三、问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23.(1)周公。尊崇上天和先祖,处理人际关系的规范。(2)“礼”是西周文化的主构架。“乐”辅从于“礼”,“乐”以其艺术美,使得讲究等级规范、形式森严的“礼”具有征服人心的感染力。礼和乐都是维护等级制度的工具。(3)维护西周的政治安定,社会和谐。西周的礼乐文化是当时文明创造中最为高贵、典雅、精致的内容,因而值得珍视。24.(1)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县下设乡里亭。(2)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后削弱王国势力,解除诸侯王军政大权;分全国为13个监察区,加强对地方的监督控制。(3)行省制度。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政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行省官员还要定期觐见皇帝述职。为了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还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3)特征: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权力;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和中央;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严格控制地方。影响:稳定社会秩序,防止出现割据混战局面;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地方官对中央的依赖,导致人浮于事的现象盛行;由于没有相应的自主权,地方难以实施有效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