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城乡差距现状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迅猛发展,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在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的同时,城乡差距问题也日益凸显。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关键环节。本文主要对我国当前城乡差距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关键词:城乡差距,现状,解决对策前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迅猛发展,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传统的结婚三件套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到后来的冰箱、彩电、洗衣机,再到现在的汽车、房子、股票,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的同时,城乡差距问题也日益凸显。城市里可能有些人每天穿着名牌,吃着高级营养品,出门坐着豪车,生活潇洒惬意。而在偏远山村可能有些人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却还解决不了自己的温饱问题,他们吃着没有油水的饭菜,住着墙壁斑驳的房屋。城乡差距引发的这种现象举不胜举。人民日报曾经报道过,在外国人眼中有三个中国,一些外国的专家和游客来到中国,他们看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他们的评价是,中国拥有现代化的城市、豪华的宾馆、完善的基础设施、较高的生活水平,是一个发达国家,旧金山、洛杉矶、东京、伦敦、巴黎也不过如此。第二批外国人是看了河南、山西、陕西、新疆及东北,吃住在县城。在他们眼里,中国是一个中等收入国家。而第三批外国人是在中国工作时间较长,对农村有较深认识,去过诸如甘肃、贵州、青海、内蒙古等地的农村,在乡镇、村庄体体验一段时间,他们认识到,中国还是一个很落后的国家。这些现象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当前中国发展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城乡差距扩大化。1990年代末期以来农民收入增长进入低谷期,据统计,1997-2003年七年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只增加695.9元,不到城镇居民收入增量的1/5;年均增长速度不到城镇居民的一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由1980年代中期的1.8:1,1990年代中后期的2.5:1,扩大到2003年的3.2:1。如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时期一项十分重大的战略决策。而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好8亿农民整体收入和消费水平偏低的问题,既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又是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关键环节。因此,如何缩小城乡差距,是现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1.我国城乡差距的现状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差距问题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共同存在的现象。但根据经济理论分析可以得出,城乡差距总是先逐步扩大,然后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慢慢缩小的。而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际化、都市化步伐的加快,城乡差距非但没有缩小的趋势,反而在日益扩大。我国的城乡差距问题主要体现在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公共品提供的差距、就业制度差距、基本医疗保障差距等。1.1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城镇居民与农民的生活水平都有了稳步提高,但城乡的提高水平却不尽相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速度远远低于城镇,这也导致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的扩大化。1999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为6796元,而农民人均消费水平只有1927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是农民人均消费水平的3.53倍。事实上,近十几年来城乡消费水平的差距一直在扩大。1985年城镇居民与农民人均消费水平之比为2.31:1,1990年扩大到2.95:1,1995年为3.4:1,1999年达到3.53:1。农民的消费水平本来基数就比较低,从1990年代开始,农民消费水平提高的速度又明显低于城镇居民。1990年到1999年扣除物价因素影响,农民的消费水平提高77%,而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提高87%。农民的消费水平与城镇居民相比相差9年左右。1.2城乡公共品提供的差距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建设,现在在城市,我们随处可见的是宽阔的道路,完善的交通设施,美丽的公园和设施完善的娱乐场所,有美丽的校园,城镇居民享受着完善的供水供电供热设施,配套设施齐全的医院等等。总之,城市公共品可以说是应有尽有,而且公共品的质量也不断得到提高和改善。然而,在农村,却是另一番景象。基本的农田水利建设长年失修,道路狭窄泥泞,医疗设施不到位等等。这些公共品提供上的差距进一步造成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1.3就业制度差距近几年来,就业政策虽然在逐步调整,但在城乡就业政策上仍存在这较大的差距。这些差距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方面是城乡就业政策的不公平。多年来,在就业管理上形成的“先城镇、后农村”,“先本地、后外地”的政策惯性仍在起作用,造成城乡劳动力的不公平就业。例如,增加对外来劳动力的收费项目和标准。另一方面是就业服务制度的不公平。职业介绍机构和技能培训机构多集中于城镇,为城镇劳动力和企业提供供求信息。农村中则缺乏就业服务机构,影响了农村劳动力及时按照市场供求信息调整流向和及时做出进行技能培训的决策。最后一方面是政策歧视。主要是对在城镇中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进行征税、行业限制等。1.4基本医疗保障差距随着社会的发展近些年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逐渐完善,但在城乡之间,医疗保障力度、医疗保障经费投入、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以及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等方面还存在巨大差距。一方面,城乡之间医疗保障力度不均。现行的医疗保障制度是按照城乡、户籍、职业进行设计和实施的。在城镇,依据就业情况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保险对象涉及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几乎覆盖了城镇的全体职工。截至2008年底,城镇居民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12亿人,基金收入3040亿元,人均974.4元。虽然全国已有2729个县(区、市)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8.15亿人,参合率为91.5%,但筹资总额只有785.0亿元。因为筹资力度小,人均筹资仅96.3元,保障力度远远低于城镇居民。另一方面,城乡之间医疗保障经费投入不均。据统计,2008年我国卫生总费用为14535.4亿元,其中农村卫生费用3280.4亿元,占总费用22.6%;城镇卫生费用11255亿元,占总费用77.4%。换言之,占全国人口2/3的农村居民只拥有不到1/4的卫生总费用,而占人口1/3的城镇居民享有3/4以上的卫生总费用。2.减小城乡差距的基本政策如何缩小城乡差距,解决好“三农”问题,不仅是8亿农民的迫切要求,也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实现。因此,面对日益凸显的城乡差距扩大化,缩小城乡差距已经成为了我国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点。而要达到有效减小城乡差距的目的,必须由国家、社会、居民一起努力。2.1从国家政策上减小城乡差距面对城镇和农村的差距,国家必须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解决,主要应从三方面入手。首先,国家要颁布政策统一城乡税制。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农村税费改革,只是进行了一些改良或修补。要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必须统一城乡税制,对农民平等相待。农民应该与市民一样,按其经济活动的属性,遵循受益原则和能力原则,承担与之经济地位相称的税收份额。其次,国家应使在传统体制下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就业权、居住权、教育权、社会参与权、社会保障权、医疗服务权和公共设施与福利服务权等等,逐步剥离,使各种基本权利在“城里人”与“乡下人”、“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之间一视同仁,因为在这些权利上的不平等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歧视和社会剥夺,才真正是城乡分割的藩篱、城乡差距的制度根源。其中,就业权是最主要的。所以,打破城乡分治的突破口应该选在就业问题上。应该取消针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尽早实现迁徙自由。最后,国家应该建立与国情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经济效率的提高,但同时激化了分配领域的矛盾,使社会不稳定系数加大,无论从农民自身的要求,还是从社会安定团结大局出发,都需要把社会保障体系扩展到农村。2.2从社会待遇上减小城乡差距当前社会虽然一直在宣传城乡居民同等化,但在实际中还是存在对农民严重歧视问题。不论在就业,医疗,娱乐过程中,均会发现多数农民受到或多或少的不公平待遇,而这其中,就业差别化最为明显。多数公司企业更愿意接受有城镇户口的居民作为自己的员工,而这就导致了农民就业的局限性。因此,为了解决城乡差距问题,社会要对城乡观念进行转变,真正的做到城乡居民同等化。2.3从农民自身上减小城乡差距而对于农民自身来说,提高自身的素质也是减小城乡差距的关键步骤。农村居民应提高自身文化知识与技能知识,利用知识创造财富,将文化技能知识用在生产生活中,从而提高农业的生产率以及农民的就业率。此外,农民自身也要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相关学习,学会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使自己的权利得到应有的保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解决好“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是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因此,不论是从国家还是社会,不论是从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都应该为减小城乡差距而做出努力。参考文献[1]王梦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两大难题: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J].农业经济问题.2004,5:4-11.[2]郭玮.城乡差距扩大的表现、原因与政策调整[J].农业经济问题.2003,5:10-13.[3]李长江.城乡差距的现状、根源及解决对策[J].理论探索.2004,(3):46-47.[4]张振刚,黄琳.我国基本医疗保障的城乡差距及均等化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1,11(27):176-179.[5]赵伟.中国的城乡差距:原因反思与政策调整[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7(6):742-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