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公共关系基础》【适用专业】中等职业学校烹饪专业学生1、前言1.1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烹饪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主干专业理论课程,它主要研究公共关系的概念、构成要素、工作过程、公共关系活动、公共关系礼仪、语言交际艺术和公共关系营销。为学生继续提高职业交际技能和适应职业转换奠定必要的基础1.2、设计思路本课程以升学和就业为导向,以公共关系礼仪及交际技能为主线,确定课程结构和内容。课程设计依据培养目标和中职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交际能力,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适当加以拓展,使学生掌握公共关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本课程旨在通过师生共同参与,达成目标。2、课程教学目标(1)、学生正确的认识公共关系学科和公共关系工作;(2)、深入了解公共关系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3)、掌握公共关系活动过程、方法和技巧;(4)、培养良好的公共关系意识;(5)、实现理论指导生活和工作的需要;(6)、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塑造完整人格。3、内容纲要模块类别教学内容学时数合计讲授实践机动第一章公共关系概述公共关系的涵义22公共关系的兴起与发展22公共关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素22第二章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公共关系的机构设置22公共关系人员的素质22第三章公共关系的对象公众传播对象22组织内部的传播对象22组织外部的传播对象22第四章公共关系工作程序公共关系调查—形象分析22公共关系策划—形象设计22公共关系实施—形象传播22公共关系检测—形象评估22第五章公共关系活动公共关系活动的模式22公共关系中的专题活动22公共关系中的制造新闻22公共关系中的广告活动22公共关系中的危机处理22第六章公个人形象礼仪22共关系礼仪一般社交礼仪44特定场合礼仪44第七章语言交际艺术语言交际方式22发言、演讲、报告44会议、会谈、谈判44交际心理与技巧44谈判原则和策略22第八章公共关系营销求职面试44自我推销22市场营销44总计7272第一章公共关系概述教学目标1、了解公共关系的涵义、现代公共关系兴起和发展的过程以及我国公共关系事业的发展状况,理解公共关系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涵义。2、理解公共关系的基本特征及其与庸俗关系的区别,端正对公共关系的正确认识。3、掌握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明确社会会组织、公众和传播这三大要素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4、理解公共关系的基本特征。第一节公共关系的涵义(一)任务内容1、公共关系的概念。2、公共关系学的内容。3、端正对公共关系和活动的正确认识。第二节公共关系的兴起与发展(一)任务内容1、现代公共关系在美国的兴起。2、现代公共关系在中国的发展。第三节公共关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素(一)任务内容1、公共关系的基本特征。2、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第二章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教学目标1、理解公共关系行为主体的概念和范围,明确公共关系的机构设置与公共关系的人员素质要求。2、熟悉公共关系部的机构设置和相关职责,明确不同设置的公共关系组织与公司领导的隶属关系。3、熟悉不同公共关系人员的区别,明确对公共关系人员的职业道德、专业素质和各方面工作能力的要求。第一节公共关系的机构设置(一)任务内容1、公共关系部的地位2、公共关系部的种类。3、公共关系部的规模。4、公共关系部的模式5、公共关系部的优缺点第二节公共关系人员的素质(一)任务内容1、公共关系人员的素质要求。2、公共关系人员的素质培养。3、对不同公关人员的不同要求第三章公共关系的对象教学目标1、了解公共关系传播对象的涵义,明确公众的分类、公众的特征、公众的意识和公众的心理分析,掌握公众分析的方法和意义。2、掌握组织内部公共关系的涵义和目的,能对内部的传播对象的各种关系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的建议。3、掌握组织外部公共关系的涵义和目的,理解外部不同传播对象的各种关系的特点和要求。4、能正确理解各种传播对象的类型、心理和需求,能针对内外不同传播对象的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第一节公众传播对象(一)任务内容1、公众的分类。2、公众的特征。3、公众的意识。4、公众的心理分析。5、公众分析的方法及意义。第二节组织内部的传播对象(一)任务内容1、员工关系。2、股东关系。3、团体关系。第三节组织外部的传播对象(一)任务内容1、顾客关系。2、协作单位关系。3、社区关系。4、政府关系。5、传媒关系。6、竞争对手关系。7、国际公共关系。第四章公共关系工作程序教学目标1、理解公共关系工作程序的涵义,明确公共关系工作程序的四个步骤。2、掌握公共关系调查的意义、原则、内容和方法。3、掌握公共关系策划的意义、原则、形象设计方法和策划预算。4、掌握公共关系实施传播的意义、特点、原则和确定公共关系活动的方式。5、掌握公共关系检测评估的依据、类型、方法和步骤。6、重点明确公共关系工作程序“四步工作法”每一步的实质和关键。第一节公共关系调查—形象分析(一)任务内容1、公共关系调查的意义。2、公共关系调查的原则。3、公共关系调查的内容。4、常见的调查方法。第二节公共关系策划—形象设计(一)任务内容1、公共关系策划的概念、意义和原则。2、组织形象的构成。3、形象策划中的公众研究。4、公共关系计划和预算。第三节公共关系实施—形象传播(一)任务内容1、公共关系计划实施的意义和特点。2、影响公共关系计划实施的因素分析。3、选择和应运传播沟通媒介的原则。4、确定与选择公共关系活动的方式。第四节公共关系检测—形象评估(一)任务内容1、检测评估的依据。2、检测评估的类型。3、检测评估的方法。4、检测评估的步骤。第五章公共关系活动教学目标1、理解公共关系活动的概念,了解公共关系活动的各种模式,学会公共关系中的各种专题活动的组织与开展。2、了解公共关系广告的概念和类型,特点和设计步骤,明确公共关系广告与一般商品广告的区别。3、了解公共关系中的危机处理,掌握危机预测、危机应变和危机处理的方法。4、了解公共关系活动的一般模式,学会组织专题活动,如庆典活动、参观活动、新闻发布会、展览会、赞助活动等的组织和开展。第一节公共关系活动的模式(一)任务内容1、宣传型公共关系活动2、交际型公共关系活动3、征询型公共关系活动4、服务型公共关系活动5、社会型公共关系活动6、功能型公共关系活动第二节公共关系中的专题活动(一)任务内容1、仪式庆典活动。2、开放参观活动。3、新闻发布会。4、展览会。5、赞助。第三节公共关系中的制造新闻(一)任务内容1、制造新闻的特点。2、制造新闻的诀窍。第四节公共关系中的广告活动(一)任务内容1、公共关系广告概述。2、公共关系广告的类型。3、公共关系广告的设计步骤。4、公共关系广告的效果。第五节公共关系中的危机处理(一)任务内容1、危及预测。2、危机处理。3、危机应变、处理实例分析。第六章公共关系礼仪教学目标1、理解礼仪的概念、个人形象礼仪的涵义,理解个人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的区别。2、熟悉一般社交礼仪的要求,能按照一般社交礼仪的要求指导个人言行。3、熟悉特定场合礼仪规范,能按照特定场合的社交礼仪要求做好礼仪接待工作。第一节个人形象礼仪(一)任务内容1、个人外在形象。2、个人内在形象。第二节一般社交礼仪(一)任务内容1、见面礼义。2、介绍礼仪。3、名片礼仪。4、迎送礼仪。5、乘车礼仪。6、电话礼仪。7、谈话礼仪。8、拜访礼仪。9、送礼礼仪。第三节特定场合礼仪(一)任务内容1、宴请礼仪。2、舞会礼仪。3、谈判礼仪。4、仪式礼仪。5、会议礼仪。6、演讲礼仪。7、主办活动礼仪。8、接待访问礼仪。9、公关访问礼仪。第七章语言交际艺术教学目标1、熟悉人们的语言交际方式,了解人们的语言交流特点,掌握人际交往中的语言艺术。2、了解发言、演讲和报告的特点与要求,能根据不同要求在不同场合清楚流利地表情达意。3、了解会议、会谈、谈判的特点、要求与技巧,掌握会议、会谈和谈判的艺术。4、了解交际心理与交际技巧的特点和要求,掌握工作和生活中基本的交际方法。5、了解谈判的原则和一般过程,掌握基本的谈判原则、谈判过程、谈判策略与谈判中的语言技巧。第一节语言交际方式(一)任务内容1、语言交流方式的特点。2、人际交往中的语言艺术。第二节发言、演讲、报告(一)任务内容1、发言。2、演讲与报告。第三节会议、会谈、谈判(一)任务内容1、会议和会谈。2、谈判。第四节交际心理与技巧(一)任务内容1、交际心理。2、交际技巧。第五节谈判原则和策略(一)任务内容1、谈判的原则。2、谈判的过程。3、谈判的策略。4、谈判中常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第八章公共关系营销教学目标1、了解求职面试的特点和要求,在求职面试中争取主动地位。2、掌握自我推销的方法和技巧,学会有效地推销自己。3、了解市场营销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策略。4、掌握求职面试和自我推销的诀窍。第一节求职面试(一)任务内容1、求职面试的概述。2、面试的内容。3、面试的形式。4、面试的常用题型。5、求职面试的技巧。第二节自我推销(一)任务内容1、自我推销的概念。2、自我推销的技巧。3、自我推销的策略。第三节市场营销(一)任务内容1、市场营销的概念。2、营销的出发点:需要、欲望和需求。3、营销的中介物:产品。4、营销的成败:价值、成本和满足。5、营销的诀窍:交换、交易和关系营销。6、营销的系统:市场。7、营销的策略:营销者与营销。8、营销的关键:营销观念。4、教学方法与建议(1)、教师应以工作任务中的典型案列为载体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2)、教师应按章节及大纲的教学目标编写项目任务书。项目任务书应明确教师讲授或演示的内容;明确学生预习要求;提出该项目的整体安排以及各模块训练的时间、内容等。如以小组形式进行学习,对分组安排及小组操作的要求,也应作出明确规定。(3)、教师应指导学生完整地完成项目,并将有关知识、技能与职业道德和情感态度有机融合。5、评价方法与建议(1)、学生的学习评价要求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相结合。(2)、考核:作业、出勤、课堂表现和理论考试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