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教师--更多全册见本人主页(全册教案)分类里精品教师--更多全册见本人主页(全册教案)分类里绪言金湖县化学集体备课〔知识目标〕1.认识化学所研究的对象;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来判断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3.初步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4.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科学素养目标〕通过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灭的,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的道理,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应用〔课型〕实验探究、总结、应用课〔教学用时〕1课时〔实验器材〕试管,铁架台,玻璃片,研钵和杵,酒精灯,坩埚钳,镊子,石棉网,单孔橡皮塞,导管,玻璃棒,烧杯,药匙,棉手帕,火柴等;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高锰酸钾,浓硫酸,70%的酒精溶液,胆矾,水,镁带,碱式碳酸铜,澄清石灰水等。〔教学过程〕表演魔术,引入新课:(魔术操作)1.“顿变鲜血”(氢氧化钠能使无色的酚酞变成红色);2.“魔棒点灯”;3.“烧不坏的手帕”学生对此会感到神秘、奇怪,然后引导学生去看书上提出的几个为什么。讲述:我们会在生活中发现许多类似的问题,而这些有关物质及变化的问题在化学课里可以得到初步的解释,因为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强调:做以下实验时注意三个方面的观察:1.变化前的物质2.变化时发生的现象3.变化后产生的物质。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讲解:水变成水蒸气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演示实验2:胆矾的粉碎边演示时边介绍仪器名称、使用方法等。讲解:蓝色块状的胆矾研碎后变成蓝色粉末状的胆矾。演示实验3:镁带的燃烧讲解:镁带的颜色、状态,燃烧时发生的主要现象: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演示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讲解:碱式碳酸铜由绿色逐渐变黑,试管壁上有水珠,有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产生。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从以上可以看出,实验1、2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生成其它物质。我们把这种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叫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变化;实验3、4有一个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它的物质,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中除了生成其它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发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叫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化学变化。小结:采取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本质区别讲解:这两种变化唯一的区别是是否的新的物质生成,那么这两种变化有没有联系呢?小结: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例如点燃蜡烛时,石蜡受热熔化是物理变精品教师--更多全册见本人主页(全册教案)分类里精品教师--更多全册见本人主页(全册教案)分类里化,同时石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却是化学变化。讲解:镁带能燃烧说明镁带具有可燃性,碱式碳酸铜受热由一种物质转化成三种新物质,说明碱式碳酸铜在加热条件下不稳定。而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小结: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阅读:学习化学的意义、化学史及怎样学习化学当堂练习:1.指出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⑴人的呼吸⑵打碎玻璃⑶铁变成“铁水”⑷木材燃烧⑸不结冰⑹镁带燃烧⑺钢铁生锈2.指出下列物质的性质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⑴水的密度为1g/cm3⑵酒精具有挥发性⑶碱式碳酸铜在加热条件下具有不稳定性⑷镁带具有可燃性⑸水在00C以下就会结冰课堂小结: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它们的区别与应用。布置作业:1.课堂作业:化学书1.2.3.2.指导用书:绪言3.完成家庭小实验第一章第三节氧气的制法陈桥中学:韩国华知识目标:1、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反应原理2、了解工业上从空气中提取氧气的基本原理3、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4、理解分解反应的定义及其与化合反应的区别科学素养目标:1、观察做实验→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理解运用2、通过对氧气两种制法的讨论,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和收集气体的操作方法及步骤难点:催化剂、催化作用教学过程:引,前面做实验我们用到的氧气是在实验室制取的呢?一、氧气的实验室制法1、药品:氯酸钾或高锰酸钾演示:实验1-6、1-7、1-8提问:通过观察以上一组实验并回答。①加热氯酸钾能否产生氧气?什么时候产生氧气?②加热二氧化锰是否产生氧气?③当二者混合遇热时能否产生氧气?反应的速率如何?指导阅读:第16页第二自然段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反应速率,布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2、原理:二氧化锰氯酸钾=====氯化钾+氧气加热精品教师--更多全册见本人主页(全册教案)分类里精品教师--更多全册见本人主页(全册教案)分类里加热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3、收集:讨论:①什么时候收集?②用什么方法收集?③收集好氧气的集气瓶应如何放?4、装置的注意点: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为什么?)②导气管不能伸入试管中过长(为什么?)5、步骤:①连接仪器;②检查气密性;③装药品,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④加热(先均匀加热,然后再对准药品部位加热);⑤收集;⑥先把导气管从水槽中取出,再移走酒精灯(为什么?);⑦拆除、洗涤。二、工业制法降温升温空气→液态空气→液氧加压讨论:此变化属什么变化?三、分解反应:定义: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特征:一变多。小结:1、实验室制取氧气2、分解反应3、催化剂布置作业:P17T1T2板书设计:氧气的制法一、氧气的实验室制法1、药品:氯酸钾高锰酸钾催化剂2、原理:二氧化锰氯酸钾→氯化钾+氧气加热加热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3、收集:①当连续气泡出现的时候开始收集排水法﹕氧气不易溶于水②方法{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向上排空气法{验满﹕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瓶口③收集好氧气的集气瓶应正放。4、装置P165、步骤①连接仪器;精品教师--更多全册见本人主页(全册教案)分类里精品教师--更多全册见本人主页(全册教案)分类里②检查气密性;③装药品;④加热;⑤收集;⑥先从水槽中拿出导气管,再移走酒精灯;⑦拆除、洗涤。二、工业制法:降温升温空气→液态空气→液氧(物理变化)加压三、分解反应:1、定义: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2、特征:一变多。第一章第四节燃烧和缓慢氧化教材: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化学》课题:空气氧第四节燃烧和缓慢氧化课型:实验探究与自学课时:2课时编者:金湖县涂沟中学仇国凤知识目标:1:了解燃烧和燃烧的条件,了解灭火的原理2:了解缓慢氧化和自燃现象以及它们与燃烧之间的区别和联系3:对爆炸有一个大致的印象科学素养目标:1:使学生逐步了解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的观点2:初步懂得安全的重要性3:进一步培养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课时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实验器材:500mL烧杯(两只),酒精灯,薄铜片,镊子,药匙,火柴,滤纸,小刀,坩埚钳,铁坩埚,食用油,白磷,红磷,蜡烛教学过程:复习提问:碳、硫、铁燃烧的现象及反应文字表达式。引入课题:第四节燃烧和缓慢氧化一:燃烧阅读教材:燃烧的概念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提出问题:燃烧需要什么条件?作出假设:(1):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和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两个条件中满足其中一个(2):以上两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3)…实验探究:演示实验1-10分析现象:(1)铜片上的白磷发生燃烧(2)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不发生燃烧得出结论:燃烧的条件是: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可燃物与氧气接触(2)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提问:(1)怎样才能使铜片上的红磷燃烧?(2)怎样才能使水中的白磷燃烧?演示实验:(1)给铜片上的红磷加热(2)朝水中通入氧气讨论:怎样灭火?实验探究:(1)将燃着的蜡烛熄灭(2)使铁坩埚里的食用油燃烧,把铁坩埚浸入冷水中练习:简答:(1)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的原理(2)风把燃着的蜡烛熄灭是什么原因?(3)用水灭火的原理(4)P212精品教师--更多全册见本人主页(全册教案)分类里精品教师--更多全册见本人主页(全册教案)分类里二:燃烧的现象复习对比:碳、硫、磷等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分析归纳:1: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1)可能燃物的性质(2)与氧气的接触面积(3)氧气的浓度引入:2:爆炸举例分析:爆炸引起的原因提问:为什么汽油加油站、面粉加工厂等地要严禁烟火?课堂小结:燃烧的概念及条件,灭火方法,爆炸巩固练习:1:判断正误(1)灭火的方法之一是降低着火点()(2)爆炸都是化学变化()(3)某物质既与氧气接触又达到很高的温度,则该物质一定会发生燃烧()(4)发光发热的变化都是由燃烧引起的()(5)通常所说的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2:选择题(1):下列哪种情况,白磷能燃烧()A:白磷放在800C的水中B:白磷放在300C的水中C:白磷置于空气中,温度高于400CD:白磷放在冷水中,隔绝空气(2):与可燃物燃烧时的现象有关的因素有()①氧气的含量②可燃物的本性③可燃物的形状④燃烧空间的大小A:①③④B: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③(3)使可燃物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A:只要是可燃物质B:只要可燃物达到着火点C:只要有充足的氧气D:可燃物达到着火点,并有充足的氧气3:简答题:举例说明水是否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灭火?布置作业:(1)P212、4(2)预习课本P19-21内容第二课时教学重点:缓慢氧化和自燃现象,以及它们与燃烧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什么叫燃烧?2:燃烧的条件是什么?3:灭火的方法有哪些?4:是不是所有的氧化反应都象燃烧那样剧烈和发光发热呢?引入新课:三:缓慢氧化和自燃1:缓慢氧化分析要点:(1)是氧化反应(2)速度慢,不易察觉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缓慢氧化的例子讲述:缓慢氧化也放出热量,如不及时散发可能引起自燃学生阅读:自燃概念及引起的过程归纳:(1)自燃概念(2)形成过程:缓慢氧化→积聚热量→温度升高→达到着火点→自燃解释:生活中的自燃现象:天火、灵火讨论:缓慢氧化与燃烧、自燃的区别与联系精品教师--更多全册见本人主页(全册教案)分类里精品教师--更多全册见本人主页(全册教案)分类里引入:四: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阅读教材:P20-21有关内容讨论:(1)什么是易燃物和易爆物?(2)如何贮存、使用易燃物和易爆物介绍认识:几种消防安全标志巩固练习:1:判断正误(1)凡是氧化反应都发光发热()(2)缓慢氧化一定会引起自燃()(3)凡是在通常情况下不能燃烧的物质都是不能与氧气反应的物质(4)铁生锈是缓慢的物理变化()(5)可燃物急速燃烧一定会发生爆炸()(6)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属于化合反应()(7)灭火时,隔绝空气和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两个条件只要具备一个就能将火熄灭()2:选择题(1)用水可以灭火是因为()A:水的密度比空气大B: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C:大量水蒸发吸热,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且水蒸气又起了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的作用D:水蒸发吸热,提高了可燃物的着火点(2)因酒精灯里的酒精不慎洒在桌上而失火,应采用的灭火方法是()A:用扇子煽灭B:用嘴吹灭C:用灭火机扑灭D:用湿布盖灭(3)下列物质不具有可燃性的是()A:煤B:氧气C:磷D:碳课堂小结:缓慢氧化、自燃、消防安全知识布置作业:(1)P211、3(2)复习本节内容第二章第一节分子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以及分子的真实存在,记住分子的概念和分子的基本性质。2.初步学会用分子的观点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3.记住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4.通过分子概念的形成和对分子基本性质的了解,培养学生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5.通过物质的纯与不纯的相对性,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辩证地思考问题的方法。教学重点1.分子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