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解读目录一、正式稿与征求意见稿区别.......................................................................................2(一)有所放松之处................................................................................................2(二)有所收紧之处................................................................................................4(三)进一步明确之处............................................................................................4二、重点内容...................................................................................................................6三、对主要金融机构的影响...........................................................................................8(一)对资管行业整体影响....................................................................................8(二)对信托影响....................................................................................................8(三)对银行影响....................................................................................................9(四)对保险影响....................................................................................................9(五)对券商影响..................................................................................................10(六)对基金影响..................................................................................................10四、对债市的影响.........................................................................................................11(一)短期影响......................................................................................................11(二)中长期影响..................................................................................................11(三)债市产品影响..............................................................................................13五、其他市场影响.........................................................................................................14(一)对股市的影响..............................................................................................14(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14附录一:资管新规条款内容详细解读.........................................................................152《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解读2018年4月27日,央行正式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而这一文件的征求意见稿已于17年11月17日下发,正式稿已经于18年3月28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资管新规正式实施后,预计银行理财新规等配套文件亦将较快发布。资管新规主要目的在于统一产品标准、消除监管套利、规范业务发展,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会议“强化金融监管的专业性统一性穿透性”和十九大报告“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精神的贯彻。一、正式稿与征求意见稿区别(一)有所放松之处过渡期有所放松,较征求意见稿延长一年半至2020年底。与征求意见稿一致的是按照“新老划断”原则设置过渡期,确保平稳过渡。但是正式稿中过渡期延长至为本意见发布之日起至2020年底,相比征求意见稿中2019年6月底延长一年半。主要考虑在于,目前实际操作中多数非标的期限都在2-3年,并在内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给予资管机构充足的时间进行整改和转型,避免导致意外的市场冲击。同时为防止新规带来的流动性冲击,金融机构在过渡期内可以发行老产品对接,但是产品存续规模不得新增。并且提出提前完成整改的机构,会给予适当监管激励。有助于过渡期的平稳,避免被动减持和资金链断裂风险。明确净值化的会计核算方式,允许对符合一定条件的金融资产以摊余成本计量。正式稿中并未对资管产品所投资产的估值方式采取一刀切统一要求市值法,而是给出了可以采用摊余成本法核算的情况。但是给出的条件较为苛刻,必须为封闭式管理产品,即产品期限要在90天以上,同时满足投资资产为持有至到期或没有活跃市场报价。此规定虽然好于市场预期(对存续非标有利),但是实际受益的范围可能相对有限,尤其是对于短期的理财产品可能有冲击。不过,对封闭式产品的定义,以及持有到期等规定仍需要细则加以确认。对银行类资管机构业务范围整体有所放松。正式稿中删除了对银行的公募产品以固定收益类产品为主,发行权益类产品需经银行监管部门批准的表述,并且3在第二十二条中除征求意见稿中“金融机构监管部门和国家有关部门应当对各类金融机构开展资管业务实行平等准入、给予公平待遇”之外,增加了“资管产品应当在账户开立、产权登记、法律诉讼等方面享有平等的地位”。此举放开了银行类资管机构所受到限制,赋予了银行类资管机构与其他非银类资管机构相同的投资权限。对刚性兑付机构的惩处表述有所微调。正式稿中第十九条将征求意见稿的“加强惩处”改为“进行惩处”。同时对非银机构的惩处表述模糊化,前者提到罚款并要求制定具体罚款标准,而后者只提到“依法纠正并予以处罚”。同时在第三十条中将“承诺或进行刚性兑付的,依法加重处罚”改为“依法从重处罚”。此次正式稿对刚性兑付的惩罚的表述有所微调,但是打破刚兑仍是此次新规的重中之重。对私募投资基金的限制减少。对私募放松体现在以下两点:1)正式稿整体对私募投资基金进行剔除,在第二条增加了私募投资基金适用于其专门的法律法规,如无规定才适用于资管新规,同时创业投资基金、政府出资产业基金等规定另行制定;2)第二十一条将征求意见稿中不得进行份额分级的范围有所缩小。删除了其中“投资于单一投资标的私募产品,投资比例超过50%即视为单一”和“投资债券、股票等标准化资产比例超过50%的私募产品”。通过私募产品的形式进行标债和股权投资、资本运用留有余地。不过,由于合格投资者门槛整体提高,私募产品的发行难度将增大。对机构管理费定价的规定有所放松。正式稿中第十一条将征求意见稿的“金融机构应当根据资产管理产品的期限设定不同的管理费率,产品期限越长,年化管理费率越低”删除。并且在第二条中增加“金融机构可以与委托人在合同中实现约定收取合理的业绩报酬,业绩报酬计入管理费”,但“管理费须与产品一一对应结算,不同产品之间不得相互串用”。体现了监管不应干预机构定价的原则。资产管理产品质押融资禁令缩小为金融机构,为银行理财质押融资业留出空间,并有助于提升长期限理财产品的流动性和客户接受度。相比征求意见稿中“资产管理产品的持有人不得以所持有的资产管理产品份额进行质押融资”的规定,正式稿中将“资产管理产品的持有人”改为“金融机构”,放开对个人、企业投资者用持有资管产品份额质押融资的规定。目前,银行理财为满足非标投资期限错配、净值化(封闭期超过90天)等要求,需要被动拉长理财产品期限。但为了解决投资者面临的流动性和接受度的问题,不少银行理财提供了理财产品质押业务,以此降低流动性风险,提升长期限理财吸引力。此规定有助于提高长期限理财产品对个人和企业投资者的吸引力,为未来银行发行长期限理财产品提供便利。4对于因非主观因素突破产品投资资产比例限制给予一定的整改期。正式稿中对资管产品分类及可投资资产的比例限制并没有改变,但是对于一些因非金融机构主观因素导致突破比例限制规定的,在流动性恢复之后的15个交易日调整至符合要求。在实践中,这可能会带来超标资产的集中抛售风险,值得关注。(二)有所收紧之处“非非标”灰色地带大幅收窄。正式稿中第十一条明确规定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应当符合在银行间市场、证券交易所市场等“经国务院同意”设立的交易市场交易。前期在北金所和银登等非国务院批准的交易场所登记的“非非标”资产或将划为“非标”。且正式稿中第十条规定公募产品“主要”投资标准化债权类资产。非非标如果被认定为非标,银行将面临非标超比率问题,因而面临较大的非标回表或转标压力。合格投资者门槛有所提高。最终版本增加了“其他组织”为合格投资者。同时不仅对家庭金融总资产做出规定,还规定家庭金融净资产不低于300万元;还增加规定“投资者不得使用贷款、发行债券等筹集的非自有资金投资资产管理产品”。整体而言,合格投资者的门槛大幅提升,对诸多私募等产品不利。信息披露要求更加严格。正式稿中第十二条新增对于公募产品,披露产品净值或者投资收益情况,开放式产品按照开放频率披露,封闭式产品至少每周披露一次。并且要求各披露信息要通过醒目方式披露。(三)进一步明确之处最终版本将“净值生成应当符合公允价值原则”改为“符合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且需要由外部审计机构进行审计确认,同时设置了偏离度的限制,确保净值化的贯彻执行。当以摊余成本计量已不能真实公允反映金融资产净值时,托管机构应当督促金融机构调整会计核算和估值方法。金融机构前期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的加权平均价格与资产管理产品实际兑付时金融资产的价值的偏离度不得达到5%或以上,如果偏离5%或以上的产品数超过所发行产品总数的5%,金融机构不得再发行以摊余成本计量金融资产的资产管理产品。明确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条件,但具体认定规则还有待明确。正式稿中第十一条明确规定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应当同时符合以下条件:1)等分化,可交易。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