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获奖教学设计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遵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相结合的原则。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2.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这篇课文时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讲述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内选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的故事。这是一篇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启迪智慧的好课文。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第四组教材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主题,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编写本组教材的意图就是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学生情况: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他们通过各种媒介,学生对四大名著比较熟悉,因此对“草船借箭”有了一些了解,。但是本篇文章是小学阶段学生第一次接触古典名著,尽管在选编课文的时候已经对故事进行了处理,使文章更加通俗化,孩子们完全可以读得通,读得懂。但是,对五年级的孩子来说,要真正透过文字来看清人物的性格特点,清清楚楚地明白事情的前因后果,似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如果不帮助孩子通过此关,孩子的阅读兴趣就会等于零,这就无法达到教材的编写意图,弘扬民族文化就更是一句空话了。所以,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就是:抓住重点语句感悟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1.通过抓重点句,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3.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抓住对“借”与“骗”深入思考,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教学重点:通过抓住重点句段,朗读、分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教学难点:分析事件,感悟不同人物形象。4.教学流程示意(可选项)6.教学过程一、整体回顾课文,引出学习内容1.继续学习19课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二、研读借箭经过,领悟“神机妙算”1、出示要求:(屏显文字)(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诸葛亮等人物的语言的句子。(2)仔细读一读画出的语句或段落,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3)自己读完后和同伴交流一下。(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中,教师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自己默读批画,潜心会文,阅读体验,初步与文本对话)2、交流(一)神机妙算“借人心”1.引导学生自己汇报自学结果。“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立下军令状……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歌曲导入新课创设学习情境研读借箭经过领悟神机妙算品味借箭经过夯实语言训练课外阅读延伸提高语文素养神机妙算借人心神机妙算借天时神机妙算借地利根据学生汇报知道周瑜是个“嫉贤妒能、处心积虑”的人。2.自由读诸葛亮与周瑜之间的对话部分,体会人物性格。(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想用造箭这件事陷害诸葛亮。这是周瑜设好的圈套,表面上时共同商量军事,暗地里却是设陷阱陷害诸葛亮)3、明知水上交战用箭最好,还要问。从周瑜的不动声色的话中反映出体会出什么?(阴险)4、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与本段课文相关的视频,设计意图:通过看与课文相关的视频,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让学生更形象的感受到人物的性格。5、分角色朗读,进一步感受人物性格。周瑜:“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明知故问。“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借公事要挟表面客气,暗藏杀机。“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步步紧逼。诸葛亮:“用箭最好”“都督委托,当然照办”“只要三天”“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从容镇定,胸有成竹。(设计意图: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6、追问:三天,造十万枝箭。即使是在今天也很难完成,如果完不成任务,诸葛亮会怎样?为什么?预设:会死。因为立下了军令状。(军令如山,签了军令状就如同签了生死状会显得两军之间的合作不够诚意。)借曹操多疑之心:过渡: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但他不动声色,出人意料地提出只要三天,并按周瑜意愿立下军令状。周瑜大喜过望,以为阴谋得逞,诸葛亮对借箭妙计进行了通盘考虑和周密安排。他又借助什么?通过交流知道:诸葛亮的判断是对的,(1)他知道曹操生性多疑,认为()果然()这里体现了()。(2)顺学而导,抓住“笑”感受诸葛亮识人心在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怎样理解诸葛亮的笑?”(3)学生谈理解: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和“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A(笑曹操)笑曹操什么?(多疑、中计)B(笑鲁肃)笑鲁肃什么?(胆小、吃惊、害怕)C(笑周瑜)笑周瑜什么?(阴谋失败)(4)教师小结:诸葛亮借助周瑜的陷害之心,主动和他立军令状,借曹操多疑之心,靠近曹营和他借箭,那么,诸葛亮又是利用鲁肃的忠诚、老实这种性格为自己服务的?【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仔细体味,反复品读,品出语言之美、语言之妙,也品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品出人物的精神、人物的内涵。】借鲁肃忠诚、老实之心7.分析理解鲁肃性格,体会诸葛亮懂得与正确的人合作的重要性。(1)鲁肃是个什么样的人?——言而有信、顾全大局。(2)诸葛亮那么聪明也不可能一个人成大事,从这里你看出了什么?——不但善于与人合作,更能慧眼识人。小结:周瑜的嫉贤妒能、处心积虑;曹操的生性多疑、谨慎小心;鲁肃的言而有信、顾全大局都在诸葛亮的掌控之中。与其说诸葛亮是利用草船借箭,不如说他是借了人心,巧借了箭。(板书:借人心)(二)神机妙算“借天时”过渡:诸葛亮取得了鲁肃的信任,并成功地瞒着周瑜借到了20只小船和600名兵士,现在他们正在江面上,准备朝北开去。在借箭的过程中,还借助了什么?预设:(1)学生谈体会:从这儿可以看出诸葛亮三天前就知道今天有雾,我觉得他很了不起。(2)教师引导:“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完全可以写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出示对比句:“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①“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②“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3)学生谈理由:①不能删,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沉得住气,胸有成竹。②更主要的能够看出他知道三天后会有雾,更体现出他胸有成竹,神机妙算。(4)指导朗读:是啊,这就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设计意图: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里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两个句子的不同,来体会通过第一天、第二天的描写突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紧接着出示:(5)教师引导:①想象鲁肃的心情:“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A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B“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②想象诸葛亮的心情:“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3)指导朗读:读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小结:看来,做为军师,仅能慧眼识人还不够,还要懂得天文和气象知识。刚才我们说诸葛亮是借了人心巧借了箭,而这回他是借了什么巧借了箭?(板书:借天时)所以周瑜在借箭成功后赞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想象鲁肃和诸葛亮的心情,使学生学会抓住人物心理活动来了解人物性格特点的学习方法,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中人物对话,从而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三)神机妙算“借地利”诸葛亮巧妙地利用人物性格并借助天时,可谓神机妙算,课文中还可以从哪看出他神机妙算?预设:(顺水势)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生可能结合以下句子谈体会。(1)学生谈体会:①从“一字摆开”可以看出这样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大。②军士“擂鼓呐喊”,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2)朗读:读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1)学生谈体会:①从“仍旧擂鼓”可以看出依然在虚张声势,制造进攻假象,吸引曹军的注意。②从“船头朝东,船尾朝西”可以看出这样既能两面射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又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掉头的时间。③诸葛亮谋划之周密,安排之巧妙,不仅显示出诸葛亮丰富的天文知识,也体现了诸葛亮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2)教师小结:厉害呀!一个简单的调头就可以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诸葛亮真是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神机妙算呀!(板书:晓地理)(设计意图:通过抓重点词使学生走进文本,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诸葛亮谋划之周密,安排之巧妙)过渡:诸葛亮借箭成功准备满载而归了,但这时江上的雾散了,曹操发现自己上当后,立刻派船去追击,假如被追上了会怎样?——全军覆没。过渡:看样子巧妙的利用地利也是取胜的关键。刚才我们说诸葛亮是借人心借天时巧借了箭,而这一段中,诸葛亮又借到了什么?(板书:借地利)所以周瑜在借箭成功后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3)追问:诸葛亮真的是会掐算吗?(不是)你们认为呢?(讨论)小结:正是因为诸葛亮能够“借天时、借地利、借人心”,所以巧妙地借到了十万枝箭。(板书:巧)难怪他的对手周瑜都在最后无不感慨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板书:神机妙算)(设计意图:借箭的经过部分是全文的高潮所在,也是体会诸葛亮“借天文”“借地利”“借人心”才顺利地完成借箭。指导学生通过自读、交流、讨论、设疑等学习方式研读重点词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肋骨,一边大声呐喊。诸葛亮又下令把船调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分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句,从语句的前后联系中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三、品味借箭经过,夯实语言训练1、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然后根据板书理清文章脉络。2、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设计意图:通过训练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四、课外阅读延伸,提升语文素养好一个“草船借箭”!你们觉得这算不算“借”呢?从曹操的角度来看,诸葛亮是个狡猾的骗子;从周瑜的角度来看,诸葛亮是个精明的对手;但站在自己国家利益的角度来看,诸葛亮却是个聪明的军师、忠诚的臣子。所以我们不必太多地去考虑诸葛亮这样做是对还是错,我们只需记住:聪明和狡猾的区别不在于智慧,而在于道德。在《三国演义》中这样充满智慧的故事还有很多,像“赤壁之战”“空城计”“七擒孟获”等。希望大家在感受故事精彩的同时还能受到启迪。(设计意图:是“借”还是“骗”旨在引发学生的多元思考,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从中获得更多的感悟,是本课教学的升华。)7.学习效果评价设计评价方式学生学习效果评价表评价内容评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