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古代诗歌五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古代诗歌五首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学习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背诵默写古诗词,并学以致用。悠悠()怆然()涕()岱宗()决眦()凌()吟鞭()遮()拄杖()叩门()豚()箫鼓()缘()衣冠()天涯()yōuchuànɡtìdàizìlínɡyínzhēzhǔkòutúnxiāoyuánɡuānyá识文辨字◆生难字登幽州台歌【陈子昂】(约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诗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陈子昂存诗共100多首,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知人《大唐文宗》里的陈子昂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女皇武则天重视,授麟台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圣历元年698)时,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陈子昂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陈子昂幼而聪颖,少而任侠,年十七、八,尚不知书。后因击剑伤人,始弃武从文,慨然立志,谢绝旧友,深钻经史,不几年便学涉百家,不让乃父。通天元年,契丹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参谋陈子昂随同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陈子昂又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挫,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论世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大兴。幽州台: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幽州台又名“蓟北楼”,也有称“燕台”,故址在今北京西南。相关介绍《战国策·燕策一》:“于是昭王为(郭)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古体诗诗歌体裁抒情诗怀古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陈子昂诗歌诵读前──不见──古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后──不见──来者。读出节奏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式。前──不见──古人,念──天地───悠悠,独──怆然───涕下!后──不见──来者。读出韵律前──不见──古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后──不见──来者。读出韵律音节比较急促音节比较舒徐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小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前:过去。后:未来。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诗意】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纳士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诗歌释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念:想到。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怆然:悲伤的样子。涕:指眼泪。【诗意】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1.前两句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写出了什么?时间的绵长诗歌赏析粗笔勾勒,凸现宇宙天地的浩茫宽广和古今人事的沧桑易变。两个“不见”相互映照,表达出诗人对贤明君主的钦敬仰慕之情,也表露出自己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2.“古人”与“来者”分别指谁?无“古人”、“来者”之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古人”:古代像燕昭王一样能够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后世像燕昭王一样能够礼贤下士的明君。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3.前两句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写出了什么?空间的辽阔直抒胸臆,抒发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4.“念天地之悠悠”,请对“悠悠”一词作出赏析?“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面对茫茫的天宇和原野,以天地之“悠悠”和“独”的对比,写出天地的广阔和宇宙的永恒,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诗人由个人遭遇想到了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5.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艺术特色1、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诗篇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2、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全诗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3、诗的前三句,写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和浩荡宽广的宇宙天地,营造了空旷辽阔的意境,奠定了悲凉孤寂的感情基调。融情入理,表达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待我的哲理。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4、从结构脉络上说,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这首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主旨总结前──不见──古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后──不见──来者。读出感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寂苦闷前──不见──古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后──不见──来者。读出感情独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失意感知音难觅、独立苍穹的孤悲感岁月无情、时不我待的惆怅感物我一体、超越有限的时空感“两句五言,两句骚体,就那么直截了当地喊了出来”。而此中是悲是愤?是爱是恨?是高亢还是跌宕?是狂歌还是痛哭?任由后人评说……——袁行霈南登碣石坂,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燕昭王》《感遇》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竞何成!生于春夏的兰花和杜若,枝叶茂盛青绿蓬勃。它们那红花覆盖着紫色花茎的身姿,是群芳竞艳的花丛中最幽雅高洁的色彩。渐渐地白天一天短似一天,秋风也慢慢地吹拂起来。又到了花儿凋零的时节,那些如花的心愿究竟该怎样才能实现呢?这是陈子昂抒发政治抱负和感叹身世命运主题诗作《感遇》三十八首中的第二首,其中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孤愤一目了然。登幽州台歌板书设计俯仰古今——时间的绵长登楼眺望——空间的辽阔无垠独自凭吊——心绪之孤单悲苦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惆怅孤寂望岳【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大李杜”)。杜甫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5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作者简介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离开长安,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望岳》这首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写作背景【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中部,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称。在汉族传统文化中,泰山一直有“五岳独尊”的美誉。自秦始皇封禅泰山后,历朝历代帝王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并在泰山上下建庙塑神,刻石题字。相关介绍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杜甫诗歌诵读岱宗:指泰山,旧时认为泰山为五岳之首,为众山所宗。齐鲁青未了: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齐鲁,春秋时的两个诸侯国,在今山东一带。泰山以北为齐国,泰山以南为鲁国。青,指山色。未了,不尽。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诗意】泰山到底怎么样呢?它苍翠的山色掩映在齐鲁大地上连绵不尽。诗歌释义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诗意】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造化钟神秀: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造化,指天地、大自然。钟,聚集。阴阳割昏晓: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阴阳,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割,分。荡胸生曾云: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曾,同“层”。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诗意】(望着)层云叠起,不禁心胸震荡,张大眼睛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决眦入归鸟: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入林。眦,眼眶。会当:终当,终要。凌绝顶:登上泰山的顶峰。凌,登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意】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放眼望去,所有的山就都显得矮小了。“凌”字表现了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和坚毅豪迈的气概。1.这首诗分别是从什么角度写看泰山的?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远望泰山的整体形象近望泰山的秀美高大细望泰山景物、诗人感受极望泰山风景,抒发理想诗歌赏析2.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运用了设问,自问自答,写远望所见,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地的形象,写出了泰山占地面积之广、气势之大。3.赏析颔联,并分析“钟”、“割”二字之妙。颔联是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下句写泰山的高大。“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前句虚写后句实写“钟”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割”字炼得极好,泰山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一样,切断了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分出了山南向阳明亮,山北背阴晦暗的两个世界,有力地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高大形象。这一联写凝望之景。层层云升腾,涤荡心胸;飞鸟归山,映入眼帘。“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4.赏析“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尾联是整首诗的主旨句,化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5.尾联是本诗的主旨句,你从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写作特色(1)读这首诗,在领略泰山高远幽深、神奇秀丽的同时,也仿佛看到了诗人那卓然独立的形象;意境深远,形象鲜明。(2)特别是读到它的末联,更使人浮想联翩,仿佛跟诗人一道神游于泰山的绝顶之上,进一步感受到泰山俯瞰群山的气概,对诗人青年时代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也就洞若观火了。正因为有如此深远的意境,这首诗历来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描写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和远大抱负。课文小结望岳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远望绵延不绝、树木苍翠近望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细望云涌云翻、鸟儿归巢不畏艰难极望天地——抒情气象雄伟胸怀博大板书设计登飞来峰【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谥号“文”,世称王文公。革命导师列宁曾称王安石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树立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作者简介他的散文以雄健刚劲著称,使他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则擅长说理与修辞,遒劲清新,豪气纵横,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著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面对眼前广阔的视野,

1 / 1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