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菊文化菊花是中国的传统名花之一。菊文化是中国人在采菊、育菊、赏菊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菊花在我国自有文献记载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菊花文化形成于上古时期的“河图洛书”文化。据先秦古籍《山海经》记载:“女儿之山,其草多菊。”一般认为,《山海经》中记载的事物,主要是商代之前中原中东部“河洛”、“大荒”之中的人文历史。菊在古文献里也作“鞠”,就是“鞠躬”的“鞠”。清代《康熙字典》解释:菊古作“、鞠”。宋代陆佃训诂书《埤雅》记载︰“菊本作,从鞠。鞠,穷也。”九月之际,各种花卉已开穷尽,菊花是最后之花,故称“穷”古代“鞠”包含着多重含义:一是具有“菊”的含义。据汉代戴德《大戴礼记》记载“鞠者何也,星名也。又与菊通”。二是具有古代一种足球活动的含义。据西汉刘向《别录》记载:“蹙鞠,黄帝作,盖因娱戏以练武士。”说明足球起源于上古的黄帝时期,时称“蹙鞠”,并一直传承和盛行于北宋开封,改称“蹴鞠”。菊花身姿为低头鞠躬式,在古代食其米,把米“鞠”起来,花朵十分紧凑,因此叫菊花。菊花是我国传统名花之一,赏菊历史悠久。1、中国种菊、赏菊文化(1)种菊菊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野生的菊花大多为黄色,所以它又得名为黄花、金花、金蕊等等。中国是菊花的原产地,它野生的菊花分布的比较广,而人工栽培的菊花,已有不下3000年的历史。战国:《礼记·月令》当中“季秋之月,鞠有黄华。”——《礼记·月令》《山海经·西山经》也记载:“(密)山,其上多丹木,员(圆)叶而赤茎,黄华而赤实。”其中黄华“赤实”的个性,具有“忠诚”的人文含义。汉代,将菊花作为药用植物来栽培;魏晋时期菊花已大量种植,后来就逐步发展成为观赏花卉。唐代菊花已培育出黄、紫、白三色,并传播到国外。宋代是菊花发展的鼎盛时期。宋代刘蒙泉曾经撰写过《菊谱》,这也是养菊的一种专著了。收入菊花品种是163个,是咱们中国首部菊花专著。到明代王象晋曾经写过《群芳谱》,他收录了菊花品种是二百七十多个。(2)赏菊菊花被命名为花之君子。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歌颂菊花的诗词。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意思是秋菊与木兰一样都是高洁的花草,吃了令人长寿,能够助人做成大事、树立美名。事实上,汉代之后关于菊花的诵咏之词就开始大量出现。从晋代以后,菊花逐渐从食用过渡为观赏,早期野菊花很小,后来经人工培育菊花,经人工选择把这大菊留下,最后菊花就是越变越大。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晋·陶渊明《饮酒二十首》菊花得到“东篱菊”之雅号。唐代著名的诗人刘禹锡曾经说过:“家家菊尽黄,梁国独如霜。”——唐·刘禹锡《和令狐相公玩白菊》(有了白菊)宋人曾经编过《菊谱》有五六部,列举的品种达一百六十多种。菊花栽培也由过去的露天自然栽植过渡到整形盆栽。南宋诗人范成大在《范村菊谱》当中曾经提到,苏州有一花匠,能使一棵菊株上面开出数十朵花。当时,还有用小菊结扎成宝塔、门楼等形状的一种扎景的这种习俗。自宫廷一直到民间,每年都有“赛菊会”、“菊花会”等活动,请人来观赏。明清时代,菊花栽培技术就逐渐提高了,品种日益繁盛,出现了数百个艳传一时的名贵品种,并命名为黄鹤楼赛西施帘卷西风“黄鹤楼”、“赛西施”、“帘卷西风”等等清人刘灏曾经写过叫《广群芳谱》,他就记载“九华菊,此品乃渊明所赏。今越俗多呼为大笑,瓣两层者曰九华,白瓣黄心,花头极大,有阔及二寸四五分者,其态异常,为白色之冠。”——清·刘灏《广群芳谱》菊花它现在已经有几千个品种。成为古今中外花卉的一种奇观。2、菊花的养生文化古代赏菊是从菊花的实用性开始的。据古籍记载,菊花“苗可以菜,花可以药,囊可以枕,酿可以饮,所以高人隐士篱落畦圃之间,不可一日无此花也”。菊花可以食用,中国人过去讲究药食同源,菊花长期以来并不是作为一种食品而主要的是一种药品,是一种药膳。屈原:“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楚·屈原《离骚》“英”是花瓣。《神农本草经》有“菊服之轻身耐老”之语,“服之”属于喝,就是泡水,或者煮水。然后可以按现在的话说呢,就是能够延年益寿了。汉朝的时候,应劭的(《风俗通义》)记载,“河南南阳郦县甘谷村,谷中水甜美,山上多菊花。一股山泉从花丛中流过,花瓣散落水中,使水含菊花清香。村上有三十多户人家,皆饮用此山泉,多有享寿一百三十岁者,最低者亦有七八十岁。”这种记载是否可信,值得推敲,但也反映了人们对菊养生的认同。汉武帝时期,每到重阳节,皇宫当中都饮菊花酒(在菊花初放时连叶采下,和粟米捣在一起酿酒,到第二年重阳时才打开来喝)。叫“云令长寿”(能够令人长寿)。就是说菊花酒有益寿延年的作用。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的信中有对大臣钟繇谈论菊花的记载,说是秋天里只有菊花长得茂盛,说明它汲取了天地真气,能够使人延年益寿。曹丕还专门派人送给钟繇一束菊花。信中还写道:“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其中“享宴高会”就是在农历“重阳”节气这一天,为祈求健康长寿而设置的喜庆宴会,这说明汉魏时期已有了在重阳节举行饮宴的习俗。菊花入酒在晋代已是十分普遍的事情。西晋文学家、河南中牟人潘安在《秋菊赋》中记载:“泛流英于清醴,似浮萍之随波。”有人认为“此草”、“流英”是指生长茂盛和败落后的“菊花”,而“清醴”则是指“清水”或“清酒”。东晋陶渊明经常采菊入酒。他在《饮酒》写道:“秋菊有佳色,露掇其英。泛此无忧物,远我遗世情。”意思是说,喝菊花酒能祛除各种烦恼,忘记各种忧愁。因此,喝酒、读书成为陶渊明躬耕隐居生活的两大嗜好。因为贫穷,陶渊明有时无钱去买酒喝,只好光吃菊花解馋。他在《九日闲居》的诗序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其中“九华”为重九时节盛开的菊花;“醪”是“酒”。重阳节与菊花的联系非常紧密。据《西京杂记》记载,“菊花舒性,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古人称九月为“菊月”。古人在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菊花的消灾意义产生于东汉。据南朝梁文学家吴均在《续齐谐记》记载,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乡亲,决心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他在东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找到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拜师学艺,终于学出了一身降服瘟魔的本领。当九月初九临近,瘟魔又要出来作恶时,恒景手持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使用师傅秘密传授的避邪用法,终于把家乡的瘟魔杀死。从此,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成是“驱灾避祸”的活动。据医书记载,菊花味甘苦、性微寒,多用于疏风散热、平肝明目、解毒散肿、降低血压。李时珍《本草纲目》里边详细记载菊花的药用性.他认为菊,利五脉调四肢治头目风热脑骨疼痛养目血去翳膜主肝气不足它有利五脉,调四肢,治头目风热,脑骨病痛,养目血,去翳膜,主肝气不足等等一系列的功效。菊花因有延年益寿的药用功能,因而得名“寿客”、“传延年”。所以一直到现在,菊花茶仍然是咱们中国老少皆宜的一种补品。菊花茶就是菊花,一种小菊。3、花中君子,人格隐士:菊花的意象文化菊花的象征含义涉及四个方面:(1)不畏风霜,坚贞不屈。(2)早生晚开,枯而不落,崇尚晚节。(3)不与春花争艳,淡泊清雅。(4)甘于奉献,不求索取。古人把菊花誉为“花中君子”,象征着忠贞不屈的意志和坚定顽强的精神,叫“凌霜留晚节”。古代文人墨客都喜欢菊花,把它作为诗赋吟咏、丹青描绘的对象。唐代诗人岑参遭遇了安史之乱,于颠沛流离之中曾经写成《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过去的不少诗人往往用拟人的方法来吟菊,就赋予了菊花安于贫穷、不慕荣华、独具风骨的这种君子品性。“菊花晚节香”,就是古人用菊来象征人的品质的高洁。宋朝时的大儒周敦颐《爱莲说》,“菊,花之隐逸者也。”他对菊花赞誉是“超然与孤傲”,使它很自然的成为隐士身份人的象征。宋代女词人朱淑贞曾经咏过菊花说:“菊花如志士,过时有余香。粲粲滋夕合,英英傲晨霜。”——宋·朱淑贞《菊花》苏东坡在《冬景》诗中写道:“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陆游在《晚菊》诗中也写道:“蒲柳如懦夫,望秋已凋黄。菊花如志士,过时有余香。”诗人喜欢菊花,既赞菊花的品格,也隐喻自己的志向。因此,说菊花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应不为谬言。菊花的“归隐”不是弱者的逃避而是志士的坚强,它不怕冷,不畏严寒、不萎尘泥,具有了志士的刚烈品格。陶渊明他曾在《和郭主簿》曾经说呢:“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晋·陶渊明《和郭主簿》陶渊明爱菊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不单看到菊花的药用价值,还赋予菊花人格的意义。“对待权贵宁折不弯,对待人生艰难直面不屈”的松菊精神。尽管他热切希望为国家建功立业,但他坚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宁可辞官归田,过平淡而真实的人生,也决不“为五斗米折腰”。当他辞去彭泽县令官职返回家乡时,最想见到的就是“童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场面。晚唐诗人、诗论家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极力提倡陶渊明这种“人淡如菊”的典雅风格,菊花人格化也因此而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白居易赞颂菊花“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南宋遗民郑思肖曾经赋诗咏菊以明志:“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菊花它是寒秋兀立,突兀的在那屹立着,然后寂寞无依,给人以落寞之感。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宋·李清照《醉花阴》菊花仪态万方,气宇轩昂,在悠悠千余年间,赢得了历代画家的青睐。菊花入画,大概始于五代时期。当时徐熙、黄筌皆曾画菊。宋人画菊的作品传世者不太多。到了元代画家苏明远、柯九思也曾经画过菊画。因为桂花,也在秋季开放,所以古人有的时候,像这个,经常把这个菊花和桂花,然后相伴入画者,以示德之不孤。古人经常以松、竹、梅、兰、石为五清,把这五种东西画在一起,把菊与石相配共同入画,使二者相得益彰。明代画家有个叫陈淳的,曾经画过《菊石图》,现藏于首都博物馆,属于菊画当中的珍品了。近人吴昌硕也曾经画有《菊石图》。4、菊花是皇、帝、王权的象征。古代“黄华”、“黄鞠”之“黄”,是由太极五行“青、赤、白、黑、黄”之“黄”传承而来。太极五行之“黄”,与“中、土”同一方位,是“河图洛书”“中央宫”所在的方位。所以,菊花也称“黄华”、“黄花”、“黄菊”、“中央菊”。在此建都之帝也称“中央帝”、“黄帝”,所建之都也称“黄帝之宫(室)”,流经此地之河又称“黄河”,不过是以五行的方位取名而已。由于“黄华”、“中央菊”与“中央帝”、“黄帝”发源地相同,而“中央帝”、“黄帝”又建都于开封昆仑山三皇五帝“中央之国”,因此太极之地“昆仑”便成为“中央”、“黄帝”、“黄华”、“中央菊”的同义词。可见,菊花是太极“天道”的象征。三国钟繇的儿子钟会曾写过《菊花赋》:认为“菊”是天地之气交感所生,它让人感觉到天道的存在,因此是天道的象征。在华夏历史文明中,黄菊之“黄”,是皇、帝、王,即“中央”的本色和专属,自古就为皇家帝王所专用。因此,“中华”也可理解为“中央之国”的“黄华”。我国古代崇尚黄色,黄色被看成是君权的象征。从唐、宋时期以后,黄色便成为皇帝专用的颜色。同时,黄色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和中华文明的象征,黄帝的“黄”色和炎帝的“赤(红)”色,都是上古“中国”和现代中国的主色调,表明中国人是炎黄二帝的后裔子孙。可见,上古时期自然繁殖的黄华、菊花,被后人视为“中央帝”、“黄(皇)帝”君权的象征,也是华夏人文历史传承的结果。到了唐代,帝王不仅开始为菊花写诗作词,还在皇家花园里种植菊花。唐高宗李治在《九月九日》的诗中写道:“满盖荷凋翠,圆花菊散黄。挥鞭争电烈,飞羽乱星光。”这表明唐代种植菊花早已传播到了陕西等西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