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心得---teacher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心得课程资源中“语文教学模式”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从语文教育家黎锦熙到著名作家、教育家朱自清以及著名教育团体——中华国语学会等的语文教学模式,让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是于“灯火阑珊”之处自己突然顿悟,平时课堂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就此弥散开来。一、重视初读时的整体感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不能“越俎代庖”。比如在“感知文意”这一层面上,教师应明确师生各自的“定位”(主导和主体),我们面对的是有着丰富感情的求知欲望的鲜活的生命体而不是一架架“机器”,我们所要达到的目标是“渔”而不是“鱼”,所以,我们要重视初读时的整体感知,因为他们各自不同的知识结构、生活阅历、思想境界、阅读视野,会形成各自独特的解读和感悟,学生的初读感知是第一位的,而这种“阅读收获”不仅是最真实也是最珍贵的,教师既不能“揠苗助长”地生硬拔高学生的理解层次,也不能“先入为主”地人为左右学生对作品的初次把握。教师要能够准确把握学情,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地引导整个教学过程有序进行,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在备课阶段要有意识地关注这一环节并贯穿到教学设计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胸中有丘壑”,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得心应手。比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教师应作一些定的学情调查和分析,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对本文的初读感知,如有的学生对本文的初读印象是“人物太多,情节太碎,描写太细,内容太杂”,而有的学生则认为“贾府太奢华,生活太奢侈”,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不远离自己“主导”使命的前提下应适时地对学生的初读印象加以关注,甚至还得适当调整自己上课前即已烂熟于胸的现成的“教案”而就学生的理解程度加以合理引导,当然,这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机智”能力了,但是不可否认,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二、背景展示的时机应视文本及课堂设计而定“知人论世”是有效并深入解读作品的技巧之一,所以作品创作背景的介入就成了我们课堂教学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但是背景展示的时机应视文本及课堂设计而定而不应该成为每一节语文课前的一道必经程序。比如学习《兰亭集序》一文,如果在第二课时才有可能涉及王羲之于作品中蕴含着的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那么我们就不妨到第二课时再在适时引出相关背景:“东晋玄学——以超生死、得解脱为玄学的中心内容,把世界和人生视为瞬息万变,稍纵即逝,虚幻无常”,这样就很容易地由“伤感、颓废”之世风中让学生认识到王羲之不愧为王羲之,他在慨叹“修知随化,终期天尽”时没有走向消极无为,而是认为“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树立了“死生亦大矣”的生命意识,从而产生了一种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文明的思考,这就从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当时盛行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老庄虚无主义哲学观点,表现出了对现实生活珍惜的情愫。三、“主导”过程中要“引导有术”“引导有术”是最能体现教师教学艺术的地方。首先,教师要“咬定目标不放松”。有经验的教师在指导学习过程中会密切关注教学进程,会视学情发展而并适时调节引导的方向而不致“离题千里”,总会在学生“激情澎湃,慷慨陈词”之时做到“适可而止”,把话题拉回到本节课的整体轨道上来;其次,教师要致力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境界,既不的“一言堂”,也不能“放任自流”,要学会在学生“疑无路”之际突然带给学生“又一村”的喜悦境界。再次,要认真推敲、设置诸多环节之间的“过渡语”,做到“自然天成”,从而使整个指导过程“大象无形”地有序进行;第四,要找好、找准“切入点”。比如学习《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为了让学生明白“文学接受多样性,阅读具有个性化”这一审美命题,我选取了台湾诗人席幕容的一首《一棵开花的树》作为切入点,因为读者大多将之解读成一首“少女思春的情诗”,这当然未尝不可,而此诗的创作初衷却是“作者写给大功告成自然的一首情诗”,于是同是出于对作品的品读感悟,同是用心在感受这份诗情,作者和读者的解读却大相径庭。在这样的情境创设下,“文学接受多样性,阅读具有个性化”这一审美命题就可能更易接受了。四、重视人文精神的联系、深化及运用。毋庸置疑,教材只是传承人类精神文化的一个载体,我们可以依托但不能全赖,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就应关注并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让学生学会从教材中走出来,指导他们如何正确地处理自己的感情问题,让学生明白,如果在爱中迷失视人文性的联系、深化及运用。例如学习了“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终遗恨千古,我们了方向丧失了自我,就会如同《氓》中的那位女子一样让自己的真爱化作了一江春水。要学习舒婷的《致橡树》中“必须站在橡树近旁的那株木棉”,独立、自尊、平等才是爱情乃至人性中不可或缺的食粮。例如,学习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志》,这篇风格隽永、情真意切的抒情散文带给了人们物是人非、昨日不再、思亲怀旧、清新真切的情感审美体验,那么我们就不妨在让学生在真切地体验这种人间挚情的同时,努力引导学生走向更广阔的亲情海洋,去采撷更多更丰富的圣洁、璀璨的亲情之花;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穿行在教材的篇章文段之间,走进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共同感悟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走进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共同体味那种不得不直面与母亲即将在刹那间永远诀别的悲恸和辛酸;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徜徉在文学的殿堂之中,走进小说《疯娘》,再次让与日月同辉的母爱唤醒我们尘封多时的良知与那份似乎已经疏忽淡忘了的亲情;走进母爱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妈妈爱你。”让这种天地般博大无边的母爱在课堂上得到更进一步的解读和传承;走进毕淑敏的《孝心无价》,和学生一起学会“趁我们的父母健在的光阴”之时,珍惜这稍纵即逝便无法重现的“孝心”……“细节决定成败”,既然常规教学在我们的教学工作的诸环节中至关重要,那么在每一个平凡但不可忽视的日子里,我们就要共同努力,共同去关注“常规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以期“育人更科学,课堂更高效”。

1 / 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