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说教材必修3第三单元所选课文都是古代的议论性散文。该单元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人的襟抱和睿智,借鉴古人议论的艺术,学会清晰有力的表达思想和见解。《寡人之于国也》是该单元第一篇散文,是重点篇目,集中反映了著名思想家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缜密的思维,高超的论辩能力。说学情1,高一的学生有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结合课文注解,基本能读懂本文大意。2,高中生对古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鉴赏能力还在初步阶段,有些难度。3,对于议论说理性的古文高中生还是接触较少,对把握论点、论据、论证及说理思维的逻辑性和语言的气势较难。说教学目标和确定依据依据学情和课标中的“理解常见实词虚词”“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文言文综合分析——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作者观点态度”,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了解《孟子》的有关知识,学习孟子“仁政”的思想;2、掌握“熟、发、直、兵、胜”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了解“或……或……”“是……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几个句式的特点,辨析它们和现代汉语的不同特点;3、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及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内涵;4、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说教学重点和难点1,我认为高中生的学习,思想性始终是最重要的,它可以促进学生思考,从而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我把学习孟子的“仁政”思想作为此次教学的重点。2,依据学情分析,我把学习孟子长于雄辩的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语言特色和“五十步笑百步”的推理论证过程作为此次教学的难点。说教学流程及课时安排第一课时一、了解孟子及其主要思想: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仁政学说——第一、亲民“与民同乐”。第二、用贤良。“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第三、尊人权。孟子公开宣扬“民为贵”、“君为轻”的口号,第四、同情心。要求统治者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恩办法来治民。第五、杀无道之者,孟子要求对一切残民以逞的暴君污吏进行严正的谴责。二、在诵读的过程中检查课前预习,第一读通能读准字音、解释文中的字词句。在预习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字词句方面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1.找一学生读难读的字词2.解释加点词语3。翻译句子第二齐声朗读两遍,第二遍在第一遍的基础上修正,读懂。注意: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②读出感情和气势(注意重音、语速、语气、语调和断句)三、深入理解第一段,说说梁惠王是怎样的一位君王。明确:梁惠王穷兵黩武,高高在上,急功近利,他并不关心民生疾苦,却自以为用心治国,感觉良好,很有些自负、傲慢和糊涂。他与孟子的谈话,与其说是寻找解除困惑的答案,不如说是宣泄不满和牢骚。四、结合全文,说说当时统治者实际上施的是什么政?明确:从“王好战”,贵族诸侯的猪狗都吃人吃的食物而此时“涂有饿殍”可知,当时兵役劳役和赋税必定沉重,黎民无法“养生丧死”,统治者不顾百姓死活,施行的是暴政、虐政。五、根据孟子的话中,说说所谓的“王道”(施仁政)图景是怎样的?明确:“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黎民不饥不寒”安居乐业、孝悌有序,君爱民、民忠君的和平、安定的和谐局面。六、孟子是怎样阐述自己的政治观点,一步步去说服梁惠王呢?明确:第一步:讲故事,巧妙设喻,欲擒故纵,让对方心甘情愿接受自己的主张。第二步:绘蓝图,排比铺陈,宣扬仁政,描绘一幅百姓殷富安定的图景。第三步:作回答,现实场景,击中要害,犀利的词句和浩然正气让对方无从躲闪。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具体分析“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推理过程、两幅王道图景、最后批评梁惠王的“罪岁”。五、布置作业。本文是对话体,由孟子与梁惠王的问答组成。在下列空白位置上为梁惠王各设计一句话,表现梁惠王论辩时的心理活动,并说明理由。1.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课时一、学生合作,讨论完成上节课作业。明确:1.可以添加“寡人愿闻其详”之类的话。理由: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寓言故事,使梁惠王意识到五十步与百步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但他也许不会就此承认自己治国的“尽心”与邻国之君一样,他还希望对方作出具体的解释。2.可以添加“何也”之类的话。理由:孟子用各种符合仁政的做法的诱人的结果(“养生丧死无憾”)引出他的“王道”主张,但到底什么是“王道”还不是很清楚,对方还需要从正面加以阐发。3.可以添加“先生所言有理,然百姓之多寡究竟是何原因”之类的话。理由:孟子的“王道”乐土“、仁政”美景,固然有感染力,能打动梁惠王,也暗含着对梁惠王开头的困惑的解答,但对梁惠王这样感觉良好而又颟顸昏庸的君王,还必须旗帜鲜明地给出具体解答,促其醒悟。通过这些合理添加的话,我们能体会出梁惠王当时从迷惑不解到若有所悟,从不满沮丧到受到触动不得不考虑的复杂心态,也感受到孟子论辩的强烈效果。二、孟子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论辩效果?明确:1.善于揣摩对方的心理,把握对方的认知水平,做到说服先要清楚对象。2.运用比喻论证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形象化,产生了神奇的论辩效果。3.语言上多用排比的形式,气势磅礴,锋芒毕露,犀利明快。4.具有特立独行、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精神。(不迎合,不卑不亢的独立人格)三、这幅社会图景让你有什么感觉?它有什么特点?表现出孟子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1.给人一种富足、快乐、安详、美好的感觉。统治者役民以时,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加之普行教化,老有所安,幼有所教,其乐融融。2.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以天下为己任。”同情人民的苦难。救民于水火的抱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百折不挠。坚定执著。勇于担当、经世济民的情操。“大丈夫”的人格和精神……四、诵读领悟。齐读文中“不违农时……未之有也”这一部分内容。五、你估计梁惠王会不会接受孟子的主张?(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投影《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中的有关资料,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明孟子当时的处境和遭遇。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六、齐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之美、情感之美和思想之美。七、课后作业。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为什么梁惠王认为孟子“迂远而阔于事情”而不接受他的主张,并理解儒家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1(.材料见教学步骤三)2.惠王数被于军旅,卑礼厚币以招贤者。邹衍、淳于髡、孟轲皆至梁。梁惠王曰:“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轲曰“:君不可以言利若是。夫君欲利则大夫欲利,大夫欲利则庶人欲利,上下争利,国则危矣。为人君,仁义而已矣,何以利为!”(《史记·魏世家第十四》)说板书第一课时:讲故事,巧妙设喻↓绘蓝图,排比铺陈,↓做回答,批评“罪岁”第二课时:孟子的理想诸侯王的需要述唐、虞、三代之德推行安民养生用武力征伐,争夺土地发对为争夺土地屠戮人民的战争需要能征善伐之士推行王道,使天下归心民多军强财广(指统治者财广)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必不被推行(知其不可而为之)梁惠王自认为尽心的政治只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和邻国一样,都是虐政而非仁政,故民不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