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型企业免抵退税简介2009年2月“免、抵、退”税政策“免”税是指对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免征本生产销售环节增值税;“抵”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动力等所含应予退还的进项税额,先予以抵顶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退”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在当期内应抵顶的进项税额大于应纳税额时,对未抵顶完的部分予以退税。免抵退税计算公式(适用于一般贸易和进料加工;存在进料加工方式时计算公式增加了红色部分)①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格×汇率×(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②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货物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上期留抵税额当期应纳税额0时,无留抵税额,不需退税当期应纳税额0时,即存在当期期末留抵税额(这个所谓的“期末留抵税额”是用于计算退税的留抵税额,本讲义将其称为“名义留抵税额”,是为了与期末实际留抵税额区分开来)③免抵退税额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格×汇率×出口货物退税率-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退税率④确定应退税额比较免抵退税额与步骤②计算所得的留抵税额以孰小原则确定应退税额即: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时,当期应退税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应退税额当期期末实际留抵税额=名义留抵税额-应退税额=0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时,当期应退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免抵税额=0当期期末实际留抵税额=名义留抵税额-应退税额0免抵退税计算简单例题【例】某自营出口生产企业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出口货物的征税率为17%,退税率为13%。2008年3月购进原材料一批,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价款200万元,外购货物准予抵扣进项税款34万元,货已入库。上期期末留抵税额3万元。当月内销货物销售额100万元,销项税额17万元。本月出口货物销售折合人民币200万元。试计算该企业本期的应退税额与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200×(17%-13%)=8(万元)当期应纳增值税额=100×17%-(34-8)-3=-12(万元)即名义留抵税额12万元当期免抵退税额=200×13%=26(万元)当期免抵退税额26万元>当期期末名义留抵税额12万元当期应退税额=12万元当期免抵税额=26-12=14(万元)当期期末实际留抵税额=名义留抵税额-应退税额=0免抵退税计算简单例题【例】某自营出口生产企业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出口货物的征税率为17%,退税率为13%。2008年3月购进原材料一批,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价款360万元,外购货物准予抵扣进项税款61.2万元,货已入库。上期期末留抵税额3万元。当月内销货物销售额100万元,销项税额17万元。本月出口货物销售折合人民币200万元。试计算该企业本期的应退税额与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200×(17%-13%)=8(万元)当期应纳增值税额=100×17%-(61.2-8)-3=-39.2(万元)即名义留抵税额39.2万元当期免抵退税额=200×13%=26(万元)当期免抵退税额26万元<当期期末名义留抵税额39.2万元当期应退税额=26万元当期免抵税额=0当期期末实际留抵税额=名义留抵税额-应退税额=39.2-26=13.2万元思考的问题1.“免抵退”为什么要采用这样一种计算程序?它的实质意义是什么?2.“免抵退税额”这个概念有什么意义?3.为什么要比较免抵退税额与当期留抵税额来确定实际退税额?4.“免抵退”中的“抵”是怎样在计算过程中体现的?5.“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体现了怎样的意义?对“免抵退”的理解“免”是指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免征生产销售环节的增值税,即:出口货物实行出口环节增值税零税率。出口销售环节零税率的实质含义是本环节应纳税额为负数,即:销项税额-进项税额<0,也就意味着本环节要退还相应货物包含的进项税。可见,退税的实质是退已经缴纳的进项税。对“免抵退税额”的理解a出口销售额b原材料、能源动力等c进项税d免抵退税额a已知c=b×17%b=?d=a×退税率由于出口产品对应消耗的原材料、零配件、燃料、动力等真实数额难以精确认定,所以人为设定退税率,用以计算免抵退税额,即以d作为设定的出口退税额(名义退税额),而无论其所耗材料物资等实际包含多少进项税。对“抵”的理解实行免、抵、退税办法的“抵”税,是指对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动力等所含应予退还的进项税额,抵顶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财税〔2002〕7号按照免抵退机制,存在“抵”这一过程,因此通过人为确定退税率计算所得的免抵退税额并不是直接用于退还纳税人的(本讲义将其称为“名义退税额”),而要先用于抵顶内销销项税额。因此免抵退税额可以看做当期能够用来抵顶内销销项税的一个额度上限。抵顶制下,先以这部分应退的进项税额抵顶内销销项税额,抵顶之后还有剩余的,才退还剩余部分的税款。应退税额是如何确定的?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货物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上期留抵税额注:括号里面两项相减所要表示的是用于生产内销货物的原材料所包含的进项税额以及本应出口退税的进项税额(将在后文详细介绍),将这两个部分全部视同进项税额来抵扣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实际体现的是免抵退办法当中的抵顶过程。应退税额是如何确定的?当期应纳税额0将内销货物对应允许抵扣的进项税额与出口货物应退的进项税额全部用于抵扣内销销项税之后,仍有需要缴纳的税额。此时无留抵税额,不需退税。应退税额是如何确定的?当期应纳税额0将内销货物对应允许抵扣的进项税额与出口货物应退的进项税额用于抵扣内销销项税,抵顶之后还有剩余部分,这时就需要退税。此时,当期应纳税额的绝对值即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应退税额是如何确定的?当期应纳税额0情况一: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免抵退税额(名义退税额)应退税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为什么只能退还期末留底税额的这一额度?因为,“退”的实质是退还已经缴纳的进项税额,此处,期末留底税额就是在“抵”的过程后未抵顶完的进项税,将这一部分退还就可以了,不可能再退还超过这一部分的金额。免抵退税额是以人为方式规定的,代表了应该退还企业的用于生产出口货物的进项税额。我们可以看到,免抵退税额在此处包括了两个部分:一个部分直接退还,即应退税额(等于期末留抵税额);另一部分用来抵顶内销销项税了,即免抵税额。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应退税额=免抵退税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0应退税额是如何确定的?当期应纳税额0情况二: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免抵退税额(名义退税额)应退税额=免抵退税额为什么不将剩余未抵顶完的进项税额全部都退?因为,具体退多少还要看剩余未抵顶完的这些进项税额所代表的原材料有没有用于出口货物的生产,只有用于生产的部分才会退还。“名义退税额”就是以人为方式规定的一个能够退还进项税的额度上限,它代表了用于生产出口货物的进项税。此处期末留底税额超过免抵退税额的这一部分进项税被认为企业还没有使用,当然就不予退还,只能留待下期使用。期末实际留抵税额=当期期末留底税额-应退税额=当期期末留底税额-免抵退税额0对“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的理解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格×汇率×(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注:一般出口贸易情况下公式为蓝色部分;存在进料加工方式时增加红色部分在免抵退的抵顶过程中,当期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包括用于生产内销货物的原材料所包含的进项税额以及本应出口退税的进项税额。在公式中以(当期全部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来表示。这里面其实有人为规定的因素。对“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的理解a1b1c1内销a1=内销销售额b1=内销货物对应原材料c1=内销货物对应进项税=b1×17%外销a2b2c2da2=外销销售额b2=外销货物对应原材料c2=外销货物对应进项税=b2×17%d=免抵退税额=a2×退税率a1已知、a2已知c1+c2已知b1未知、b2未知c1未知、c2未知c2与d的大小关系不确定内销货物对应进项税额+本应出口退税的进项税额=c1+c2对“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的理解a1b1c1内销a1=内销销售额b1=内销货物对应原材料c1=内销货物对应进项税=b1×17%外销a2b2c2da2=外销销售额b2=外销货物对应原材料c2=外销货物对应进项税=b2×17%d=免抵退税额=a2×退税率a1已知、a2已知c1+c2已知b1未知、b2未知c1未知、c2未知c2与d的大小关系不确定内销货物对应进项税额+本应出口退税的进项税额≈内销货物对应进项税额+名义退税额=内销货物对应进项税额+免抵退税额=c1+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