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控制线划定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生态控制线的划定目录2.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3.案例解读1.概念辨析1.1理念1.2目标1.3构成2.1定义2.2指导思想2.3目标2.4原则2.5相关概念比较从区域层面和生态优先角度出发,为保护区域与城市生态资源而划定的生态保护范围界线。严格保护城市生态资源,防止城市建设无序蔓延危及城市生态系统安全,促进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范围界线以及各类城市规划确定的禁止建设用地范围线。1.1理念1.2目标1.3构成坡度大于25%的山地林地、海拔超过80m的高地。1.高速、铁路、快速路防护绿带;2.重大市政设施防护带不适建地区生态价值极高的区域1.山体及保护区2.主干河流湖泊水库及其保护区3.水源一级保护区4.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5.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及缓冲区6.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的绿契核心区、生态廊道1.3构成防护绿地人工生态区域1.田地:基本农田2.林地:林地3.园地:森林公园、郊野公园核心景区基本农田及耕地控制线:划定宜农地地区及现状高产地地区控制线,维护和强化整体耕地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防止城市建设对这些“生态斑块”的破坏;为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境系统,避免以单一的、低效益农作物(例如:玉米)为主的耕种状态,在划定控制线过程中尽量保护异质性较高的农田区域。适当整合零散可利用土地,划定相对连续的耕地控制区域,扩大耕地规模;避免非农田区域向零散耕地区域的反吞噬,提高该区耕地的自然竞争力;把高产农田作为有机组成部分进行保护,作为绿线划定的不建设区域,使农田融入城市,形成城乡一体化格局。水稻和其他水生作物种植田作为湿地的构成部分,同样可以发挥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应将其控制线与其他自然湿地区域相连接,构成具有连续性的多样化生境。常用地生态控制线的划定河流与湿地控制线:河流与湿地作为一项重要的景观生态要素,其控制线的划定,对营造城市特色、改善城市气候、提高城市环境品质以及蓄滞洪、保护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河流与湿地控制线的划定宽度要依据河流廊道的具体生态功能。根据国外研究,在最大限度上,河流走廊可以定义为百年一遇的洪泛区,而在城镇地区,可以把与河岸栖息地有关的天然游荡性河道的河流所要求的土地范围划为河流廊道的最小范围,它包括沿河的植被和栖息地、蓄滞洪区、湿地等按不同目标保护的一系列开阔地,形成串珠状的河流廊道。国外的专家学者们对不同宽度的河流廊道所具有的生态功能进行了量化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为划定河流与湿地控制线提供了宝贵依据。同时,沿河生态廊道被认为可以促进植物和动物在多个栖息地之间的移动,从而减少由于栖息地的丧失和破碎化所导致的物种灭绝现象。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角度出发,廊道宽度的划定还有如下依据:林地控制线城市林地的作用包括改善气候,节约能源,吸收大气中的CO2,改善大气和水源质量,减少洪水径流,从而减轻城市洪灾,减弱噪声,为城市中的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增强整个城市的吸引力等。定林地控制线,要根据其功能和结构,结合实际情况,对林地进行分类评估(见表3)。一级自然生态林,主要包括滨海防风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受到破坏时严重影响区域自然生态,容易造成自然灾害;二级生态防护林,主要包括农田防护林、道路交通防护林、卫生隔离林,受到破坏时影响城市自、生态环境但不产生次生灾害;三级景观经济林,主要指以景观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目的人工林,受到破坏时不会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山体控制线山体在生态基础设施中属于生态敏感区,对山体的破坏是不可修复的。因此划定山体控制线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山体坡度以及山体距离,山体保护等级可定为:一级山体保护区(坡度25°~90°);二级山体保护区(坡度15°~25°);三级山体保护区(坡度5°~15°)。坡度比较陡的一级和二级山体保护带,水分、养分供应不稳定,受侵蚀强烈,易造成水土流失,需要保持山体原有的自然环境,维持生态环境平衡;而坡度较缓的三级山体保护带和山体保护线,由于可以兼容部分休闲功能,在条件较好的区域可以栽种林果,防止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的发生。2.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2.1定义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是我国快速城镇化时期特有的规划产物,最早开始于2005的深圳,为“守住底线”而编制一条刚性的控制线,它更强调划定保护“生态底线”的铁线,以其刚性和法定性作为规划管理的依据。2.2指导思想以科学的发展观作为基本的指导思想,注重保护和利用各种资源,注重控制合理的环境容量和生态格局,明确空间管制要求。突出三个主要特点:(1)自上而下:体现规划的整体性与强制性,整体利益高于局部利益的关系;(2)刚性要求:规划内容上强调对生态要素的刚性保护,突出空间管制要求,有效配置资源;(3)统筹协调:规划体系上与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部门、行业规划紧密衔接,互为补充,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2.3目标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的目标(1)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空间结构的再整合(2)成为生态资源保护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方式通过划定生态控制线,构建“节点、片区”型的城市结构,带动城镇空间结构的调整,重点针对一些关键性的生态过渡带、廊道和节点,主要是河口海岸的生态景观、山体边缘过渡带等自然环境进行大量的配套保护。通过形成与城镇空间结构相匹配的生态安全体系,促进城镇的生态化建设,优化生态安全系统,改善空间环境质量。(3)维持健康的、稳定的基本生态系统的管理手段通过对生态要素的控制,加强对生态控制区、生态通道、关键节点等的管制;对线内已建项目、历史遗留问题、受控地区等的补偿,提出相关的实施导则与建议。最终形成将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变成政府可执行、可操作的管理文件,以维持全市域健康、稳定的城市生态系统。2.4原则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的原则(1)系统性原则改变以往单因单果的链式思维模式,而应以系统观念和网络式思维为基础,加强区域生态结构培育,区域水资源利用、土地利用、环境治理、资源保护、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和区域绿地建设等方面协同发展,共建生态安全系统,使构建的模式能够符合和体现城市中的社会、经济、自然系统各因素形成的错综复杂的时空网络特征。(2)统筹发展原则基于城市现状与未来的发展需求,基于整体性空间发展战略的空间结构选择,基于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和产业的布局、升级等,必须统筹兼顾社会、经济和自然各方面效益,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加强区域合作,构建跨越行政区域的模式。(3)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生态优先、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以改善城乡人居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为环境保护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公平地满足不同地区和不同代际间的发展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4)环境保护的刚性原则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22个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中,有8个是约束性的,而这八大约束性指标中与资源环境保护有关的占到一半,主要包括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覆盖率达到20%等。同时,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本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具有法律效力。”约束性指标是中央政府在公共服务和涉及公众利益领域,对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的要求,要求政府确保实现。将资源环境保护作为各级政府必须履行的法律责任,并将目标量化为约束性指标,反映出促进由以环境换取经济增长为主向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为主的转变的战略思想。(5)渐进控制与发展原则生态控制线的划定与实施将是渐进式地控制和发展的,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分步实施,循序渐进地推进基本生态控制线的实施。渐进,有利于社会稳定的维护,符合事物包括城市规划管理的规律,有利于基本生态控制线实施的成功;渐进,与人的认识水平的提高、尤其是与生态环境保护观念、法治观念的增强相适应,可以最有效地减小阻力,促进法治的早日成功。2.5相关概念比较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是我国快速城镇化时期特有的规划产物,最早开始于2005的深圳,为“守住底线”而编制一条刚性的控制线,它更强调划定保护“生态底线”的铁线,以其刚性和法定性作为规划管理的依据。反规划是国内较早借鉴美国生态优先”思想的规划,但偏重与“景观的”与感性的分析,而未进入城市规划的编制与管理体系。非建设用地规划有其定量分析方法,明确的研究对象——非建设用地规划是一套比较系统的规划方法。空间管制规划借鉴于国外的区域与城市管治,空间管制规划在于对空间进行四类分区,所以在工作方法上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应属于空间管制规划的范畴,但生态控制线规划更侧重于对土地生态价值的评估。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强调了对生态容量的量化判断和对高生态价值土地进行法定化的管理;绿地系统规划是一种基本生态控制线内线外空间统筹的规划方法,强调了生态空间要素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基本生态控制线内线外资源统筹规划强调了对线内资源的再认识、挖掘线内线外重要自然人文生态景观资源和设定城乡统筹总目标下的保护与利用计划;绿道系统规划在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对生态本底的划定和线内资源的统筹认识与利用的基础之上,设计连接的线路,将城乡空间中重要开敞空间和生态资源通过慢行交通的形式联系一起,给生物的迁徙和人类的活动创造流通空间,四者协作实现了城乡统筹的总目标。案例:保定市北部新城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规划策略1.北部新城的概述2.划定生态控制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3.生态优先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4.绿地整合整合规划区绿地系统5.绿网联通建设绿道系统1.北部新城概述1.1区位和社会经济状况1.2规划战略基于对北部新城现状情况的认识和对空间发展战略的判断,规划提出循环·低碳·融合——为发展创新空间的总体思路。循环:突破“小循环”,实现“大循环”。以“二产”(工业)促“三产”(现代服务业),以“三产”带“一产”(现代农业)的方式,促进区域内传统产业、现代产业以及现代农业和服务业的全面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之间互动发展的大循环。低碳:探索城乡低碳发展新模式。以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产业为龙头,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并通过产业转型与产业升级,促进区域内科技研发、物流商贸等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业、生态农业的全面发展。融合:以城乡融合促区域融合。保定北部新城的建设客观上对原有“一城三星一淀”的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了较大冲击,集中连片式的建设势必会使“一城三星”成为一个大饼。本次规划特别强调漕河生态景观廊道和徐水现代农业示范区对区域城镇空间的分隔作用。同时依托保定南北发展轴线,建设北部新城中心,将市级行政中心从老城区独立出来,使其正真成为保定全市域的市民中心2.划定生态控制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1必要性从保定市的现实情况来看,京津翼都市圈除北京天津外,城市化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唐山53.42%、石家庄48.62%、廊坊47.29%、秦皇岛47.24%、邯郸45.21%、张家口43.98%、沧州42.01%、邢台41.01%、承德38.64%、衡水38.18%、保定35.85%。具有中国电谷之称的保定市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迅猛发展,未来的保定将进入快速城镇化时期。在而以传统工业化发展下的“向大城市集中”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以出现很多问题,转变为现代“就地城镇化模式”,这给保定市区域生态格局和城市空间发展结构的合理构建提出了现实要求。从控制好保定市空间增长的格局来看,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在保定的践行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2.2可行性1)生态优先:空间规划从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开始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划出了区域内生态保护用地,并赋予其法律保护地位,这对于生态优先思想植入我国的城市规划体系中提供了框架上的保障。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在保定市北部新城中对于空间增长边界的控制、把握新城与主城之间的空间关系、高生态价值用地的保护都有指导性意义,所以在新城的范围内讨论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是可行的。2)低碳领军:低碳城市依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践行保定是2008年WWF(世界自然基金会)与国家住建部在中国推出的中小城市创建“低碳城市”的代表;保定的新能源已明显形成几个大产业集群,有我国唯一一家全产业链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企业——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我国第一大功率风力发电叶片研发中心,建有国内第

1 / 2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