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下)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古人的注解(一)汉唐人的注解1.内容:汉代人注解重在训释字句,加注读音,也有通释大意的。唐代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重在注明典故的来源和某些词语的出处,有的重在阐明哲学思想。2.范围:汉注从经书开始,后渐扩大。唐人除给经书作疏外,也注子书,还为汉代以后古书做笺注。(二)宋人的注解宋人的注解风格与汉唐大不相同。宋人常利用注解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思想,习称“六经注我”。(三)清代的注解1.详尽可靠。一些学者对文字、音韵、训诂有较深的研究,注解风格为之一变,重视从材料出发,方法也有进步,所作注解大都详尽可靠,因此称为“朴学”。2.注重校勘。旧注中常见的术语(一)曰、为、谓之:用来释义或辨析同义词,相当于“叫做”。被释词在后。(二)谓:用来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喻,相当于“是指”、“是说”。被释词在前。(三)貌、之貌:表明所解释的是形容词,相当于“……的样子”(四)犹:用来说明是以同义词解释同义词,或用引申义解释本义,注释的词和被注释的词意义不完全相同,相当于“等于说”。(五)之言、之为言:常用于声训。(六)读为、读曰、读若、读如:用来注音(注释和被注释字不完全同音)。读为读曰:用本字说明假借字,注音兼释义;读若、读如:主要是注音,偶尔也用本字说明假借字。两个校勘术语:(1)“衍文”,指古书中误增的字。(2)“脱文”,指脱落的字。辞赋:作为和诗歌、散文相对的文体名称,辞赋指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辞赋名称的确立是在汉代,且以楚辞作为辞赋的源头。辞赋的特点:辞赋最基本的语言特点是“押韵”。押韵方式和诗歌大体一致。所用韵部是上古韵部。从形式看,赋具有铺陈文采,讲究辞藻,具有赡丽华美的特点。从内容看,赋具有体物写志的特点。咏物说理,寄托情志。骈文:是受汉代辞赋影响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殊文体。骈文在魏晋开始形成,南北朝成为文章正宗,唐代前期仍很兴盛,中唐以后正统地位被“古文”代替,但文献中仍有不少骈文存在。骈文的语言特点:1.语句特点:(1)骈偶:指句式两两相对。骈偶,得名于比喻:两马并驾为骈,两人一起为偶;似仪仗,又叫对仗。用于修辞,叫“对偶”;用于诗歌,叫“对仗”;用于楹柱,叫“对联”,是一回事。骈偶要求:字数相同,语法结构相同,事类一致(天文对天文,动物对动物,颜色对颜色等)。如:豫章故郡,洪都新府。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2)四六:指对句的字数,或为四四,或为六六及其变式。2.语音特点:平仄唐以来的骈文,受律诗影响,讲究平仄相对。大致是:一句之内两两一组(或平平,或仄仄),平仄交替(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对句间平仄相反。3.用词特点:(1)用典: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叫用典。用典本是修辞的一种方式,叫“引用”。一般文章用得少,不成为文体特点;骈文则几乎句句用典,成了文体的一种特点。骈文用典,目的不在于引用古事古语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增强说服力,而在于追求文章的“典雅”和“含蓄”。(2)藻饰:大量使用华丽辞藻进行修饰和描写,使得文章风格绚丽多彩。骈文用得最多的是颜色、金玉、山水、风月、灵禽、奇兽、香花、异草。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一、引用“引用”,就是引用古人的言论或事迹来增强言语的说服力。具体形式又分为“稽古”和“引经”。(一)稽古(用典)“稽古”,就是援引古人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见解,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的一种修辞方式。分明用、暗用1.明用,即直接指明谁的事迹。2.暗用,是不标明人名,只将事迹融于文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二)引经引经,是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论来证实自己的观点,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广义的“引经”包括引言、引文;不只是圣人贤人言论,还包括格言、俗语、谣谚。引经也有明引、暗引两种:1.明引,即指明作者、或篇名,引用原文或原话。2.暗引:即不指明引文出处,只引原文或把原文改动,与本文融合在一起表述。如:二、譬喻(比喻)(一)譬喻就是“比喻”,即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与它有相似点的常见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使用比喻的目的就是“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二)比喻三要素1.本体2.喻体。3.比喻词。(三)比喻的分类1.明喻:三要素同时出现。2.隐喻(暗喻),即不出现比喻词。3.借喻: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把喻体作为本体来描写。4.博喻:连续用多个比喻来说明同一事物。三、代称(借代、换名)(一)代称,是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固有名称,而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的一种辞格。被代的对象叫“本体”,用来代称的叫“借体”。本体和借体之间存在相关性。(二)代称分类:(1)以特征、标记代;(2)以处所或所属代;(3)以创作者或产地代;4)以质料或工具代。(5)部分代整体;(6)特指代泛指;(7)具体代抽象;(8)结果代原因。四、并提(并提分承)(合叙)为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表述(合叙)。一般是两个主语在前并列(并提),两个谓语在后并列(分承)。五、互文“互文”这一术语包括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一是“互文见(现)义”,一是“同义互文”。(一)互文见义(互见、互辞、互言):是上下文义互相呼应、补充,参互见义。互文的特征是“文省而意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结构上互省。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句前部分省去“壮士”,句后部分省去“将军”,“将军”与“壮士”分置,前后互相交错补充。二、语义上互补。如:“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木兰对着窗户,已包含对着镜子,“理”和“贴”两个动作是在同一情境中进行的,译时应将它们拼合起来。有的是一个句子中互文见义,如:(1)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二)同义互文(同义词换用):是指在相同结构中相应位置上的两个词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意义,彼此对照。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传》)2.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归去来兮辞》)这种同义互文的作用,在于避免行文重复单调,增强文章气势。六、夸饰(夸张)夸饰,即用形象化的语言把事物的本质特征夸大或缩小,以取得强烈的表达效果。夸饰分为“夸大”、“缩小”和“超前”三种:1.夸大:把事物及其特征往大处说,2.缩小:把事物及其特征往小处说,3.超前:把后出现的事先说,七、倒置(倒装,倒文)言语中特意颠倒常规的语序,叫倒置。使用倒置,主要是为了加强语势、调和音节、错综句法。倒置的形式,《修辞学发凡》分为两类:(一)随语倒置:大多只是语序或语气的颠倒,不涉及思想条理和词语搭配。:(二)变言倒置:改变词语搭配关系,颠倒逻辑顺序,要涉及思想条理。八、委婉(婉曲、婉转)委婉,是一种不直接说明本意,而用委婉曲折的话来表达的修辞方式。言语中,委婉大致用在两方面。(一)称名:尊人谦己。二)叙事。使用委婉语,是为了避忌讳,避冒犯,避粗俗,求含蓄,求文雅。九、省略省略涉及语法、逻辑、修辞。为使言语精练含蓄、音节匀称而着意省字、省词、省句,是修辞上的省略。省略可从三个角度考察:(1)省的单位是“字、词、句”;(2)省的句成分是“主、谓、宾”。(3)省略依据是“承上、探下”。课后练习答案(看参考一下)练习四一解释下列名词:疏: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除了解释古书原文(经)之外,还给前人的注作注解,这种经注兼释的注释就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其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读若:古人注释字、词的术语,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时也用来说明假借字。衍文:校勘学术语,也叫“衍字”,简称“衍”,是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文字。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两者合称句读。正义:又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义疏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出于思想统一和科举考试的需要,由官方以指定的注本为基础把经书的解说统一起来,这种新的注疏唐人称之为“正义”。十三经注疏:宋代学者为了便于查阅,把儒家十三部经书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即《十三经注疏》。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带△的词或词组(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1、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论语•侍坐》)译文: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解词:安,疑问代词,怎么。2.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庄子•逍遥游》)译文:穿过云层,背负青天,然后计划着向南飞翔,将要飞到南海去。解词:绝,动词,穿过。图,动词,计划、谋划。且,副词,将要。3、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施及到禽兽身上,而功德却不能施加给百姓的原因,是什么呢?解词:者,辅助性代词,“„„原因”。独,副词,表反问语气。4、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译文:那流星的坠落,树木发出响声,这是天地运行,阴阳变化,而出现的事物中少见的现象。认为这些现象奇怪是可以的,可是害怕它就不对了。解词:队,“坠”的本字,动词,坠落。是,指示代词,这。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怪。5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韩非子•五蠧》)译文:因此人多而财物少,劳动辛苦可是得到的衣食用品少,所以人们就会争夺。解词:是以,指示代词“是”和介词“以”连用而成的固定结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因此”。货,名词,财物。事,动词,从事、用。6、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吕氏春秋•察传》)译文:子夏到晋国去,路过卫国,听到有人读史书说:“晋国军队三头猪渡过黄河”。解词:之,动词,到、往。史记,名词,记载历史的书。练习五一解释下列名词:四六:文体名,也称“四六文”,就是骈体文。全篇多以四字六字的句子,世称骈四俪六。此文体形成于魏晋时期,南北朝时期成为文章的正宗,唐代称为“时文”,晚唐至明称“四六”或“四六文”,清代始称骈体文。其语言特点是:骈偶、“四六”、平仄、用典和藻饰。工对:骈体文和近体诗中的一种对仗,因其对得工整,故称“工对”。它要求在对仗中用相同“事类”的词语相对,即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动物对动物,植物对植物等。律赋:唐宋时科举取士所采用的骈赋,要求平仄对仗,并限定韵字,因此又叫做律赋。律赋大都内容贫乏,文字呆板,毫无生气,在文学上没有多少价值。互文:古代修辞方式的一种,也叫“互文见义”,或简称“互见”。其特点是上下文义互相呼应、互相补充。二简述赋体的演变和各种赋体的特点。赋体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产生了四种主要形式:骚赋、古赋、骈赋和文赋。骚赋产生于汉初,由楚辞演变而成,其写作模拟《楚辞》,如贾谊的《吊屈原赋》。这种赋体在形式上同楚辞相似,也以“兮”字入句;其内容则重在“写志”而不重在“体物”。古赋是指骚赋以外的汉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这种赋体往往可分为三部分。开始有段近似序的散文。中间常用问答的形式,篇幅也较大,极力铺陈夸张;韵文中夹杂散文,用散文叙述,用韵文描写。结尾再用一段散文,发些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类似楚辞的“乱”或“讯”。古赋在句式上一般不再用“兮”字,主要是四言和六言,杂以三言和五言。古赋在六朝时期发展成为骈赋,如江淹的《别赋》。这种赋体一般都是四六句,且讲究对偶和平仄,堆砌典故。实际上,骈赋等于有韵的骈体文,既具有骈体文的一般特点,又体现出赋铺陈夸张的特色。另外,骈赋到唐宋时期,科举中要求平仄对仗,并限定韵字,因而又称“律赋”。文赋是受古文运动的影响而产生的。唐宋古文家在赋的创作上,极力摒弃骈俪之习,通篇贯串散文的气势,重视清新流畅,在艺术形式上给赋体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创作了一些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文赋,如苏轼的《赤壁赋》等。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并辨析带△的同义词(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1.君匪从流,臣进逆耳,深思远虑,遂放湘南。(萧统《文选序》)译文:楚君不从善如流,臣下(此处指屈原)进谏逆耳忠言,因深思远虑,于是被流放到湘江之南“思”和“虑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