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灾害心理学的概念一、灾害与人的心理1.灾害《现代汉语词典》灾害界定为:“自然现象和人为行为对人和动植物以及生存环境造成的一定规模的祸害,如旱、涝、虫、雹、地震、海啸、火山爆发、战争、瘟疫等。”灾害可以分为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发生的异常现象所导致的灾害。自然灾害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此外,还包括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因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人为灾害是由于人为原因对人、社会的生活环境和财产造成的负面影响。2.灾害的特征归纳国内外专家的学术观点,灾害主要有以下特征:(1)不确定性灾害的发生及其发生的时间、地点、强度、范围等要素相对于人类的认识水平来说是难以确定的,这就是灾害表现出来的随机性。目前,由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灾害事件的复杂性,一些重大的自然灾害还难以预测。如地震灾害,最先进的预测技术也只能在地震灾害临发生之前几秒钟得以预测,这也是科学家亟待解决的世纪难题。这种不确定性使得非常规突发性灾害成为科学家务必攀越的高峰。(2)破坏性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洋大地震和大海啸,造成15.6万人死亡,这可能是近200多年来世界上死亡最惨重的海啸灾害,其造成的直接损失超过100亿美元。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给四川及其周边地区带来的损失可能高达5000亿元(相当于中国GDP的3%),这些损失除了个人财产之外,还包括灾区的基础设施,同时还造成69000多人遇难,374000多人受伤。(3)长期性灾害具有长期的影响。这是因为,灾害受害者在灾害中除受到躯体伤害外,还受到心理上的伤害。虽然地震灾害给伤病员造成的心理伤害是无形和不可见的,但是,它的影响却是巨大的、极具破坏性的,在相当范围和相当长时间内将会保存下来,比如,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PTSD)发生率一般范围是20.0%~30.0%,唐山大地震的受灾人员的PTSD发生率为18.48%,延迟性PTS发生率为22.17%,地震导致孤儿的PTSD发生率为23.0%(张继成,2006),其衰减有明显的迟缓现象,只要外界一有某种刺激,这种冲击形成的心理创伤就有可能造成新的甚至是“无震”的地震心理创伤。3.灾害与心理(1)重大灾害对于人们心理的伤害在20世纪出现的特大型自然灾害包括北美黑风暴、秘鲁大雪崩、孟加拉国特大水灾、印度大鼠疫、喀麦隆湖底毒气、伦敦大烟雾、通古斯大爆炸、智利大海啸和唐IJJ大地震等,这都给人们带来沉重的灾害:无家可归、财产损失、死于非命、悲痛自杀、心理创伤等灾害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也日益活跃、频繁,人类在享受其丰硕成果的同时,灾害的发生频率也越来越高,而且损失越来越大(图1—1)P5,这些灾害与损失无一不给人们的心理造成了严重的影响。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发生了9级大地震,引发巨大的海啸,造成惨重的人员伤亡。华盛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兰达尔·凯耶斯此后发表声明说,在灾区经常会看到少年儿童们精神恍惚,尤其在听到飞机噪音等类似海啸的声音时人们会惊恐不已。灾区的多数儿童沉默寡言,而成年人严重失眠或常做噩梦。他认为,灾区幸存者的心理创伤在很长时间内都会难以愈合。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幸存者人数可能达到数十万,整个南亚和东南亚灾区可能有数百万人需要心理救助。象印度洋海啸这样的大灾害,对人们造成的心理损害是巨大的,许多人可能终生难以复原,潜藏在心中的恐惧和忧虑难以消解。2008年5月12日我国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惨烈的灾害让幸存者、伤残者、失踪者家属、救援人员和社会大众等直接或间接的相关群体,陷入了种种心理困扰或心理疾病。除此之外,还有2000年洛阳火灾、2001年石家庄特大爆炸案、2002年大连空难、2003年“非典”,2003年岁末的重庆特大井喷事故、2004年包头空难、2005年的禽流感、2008年胶济铁路列车相撞事故等等。这些自然或者人为灾害都给受灾者留下深远的心理创伤。严酷的现实要求有一门专门的学科来研究灾害给人们带来的心理问题,以帮助受害者走出困境、帮助救援人员和决策者有组织、有效率地实施灾害救援和灾区的重建工作。除了重大的自然灾害之外,人为的破坏性灾害也会给人类带来不可估量的心理伤害。2001年9月11日,美国发生了恐怖袭击的“9·11事件”之后,经济一度处于瘫痪状态,这些影响不仅表现在事件本身带来的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对于美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的心理伤害。2006年8月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9·11事件”的心理影响之广超乎想象,有1/6的废墟清理人员患上了忧郁症。2006年8月底,纽约市政府第一次公开发行了诊断是否患上与“9·11”相关疾病的指导手册。该市的卫生专员托马斯·弗里德承认:“在世贸中心遇袭的五年之后,许多纽约人还因那次袭击事件而存在生理或心理问题。”至今,纽约人在心理和身体方面的健康仍让人关注。(2)灾害心理如前所述,灾害除了带来生命安全、财产损失,家庭和社会发生变迁的损失之外,更还给人的心理健康带来重大影响,甚至产生一系列的灾害心理问题。灾害心理是指灾害对人的心理上产生一系列影响带来的心理反应。当个体面对灾害时会产生一系列身心反应,生理上会出现肠胃不适、腹泻、食欲下降、头痛、疲乏、失眠、做噩梦、容易惊吓、感觉呼吸困难或窒息、哽塞感、肌肉紧张等症状;情绪方面常出现害怕、焦虑、恐惧、怀疑、不信任、沮丧、忧郁、悲伤、易怒,绝望、无助、麻木、否认、孤独、紧张、不安,愤怒、烦躁、自责、过分敏感或警觉、无法放松、持续担忧、担心家人安全、害怕死去等;在认知方面常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无法做决定。健忘、效能降低、不能把思想从危机事件上转移等;在行为方面,会表现出行为退化、社交退缩、逃避与疏离、不敢出门、容易自责或怪罪他人、不易信任他人等。受灾害影响产生灾害心理的人不仅包括灾害的当事人及其亲属,而且包括灾害的救援者、处理灾害事件的决策者。研究发现,从灾害中劫后余生,或者当亲人突然在灾害中死亡后,当事人在心理上承受着超乎想象的沉重压力。灾害救援者在执行救援任务时,会因看到很多灾害的场面,加上因救灾带来的疲劳,同样会产生压力感、焦虑、失眠、自责、内疚和噩梦等现象。一位参与了“5·12”汶川大地震救援的广州市某志愿者,从灾区回到家中后,总是感觉心情焦虑、心烦、总想打人。这是一种比较典型的灾后心理反应,需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此外,面对灾害突发事件的决策者无疑也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因为他们所处理的问题都是非常规、非程序化的,做出决策所需要的信息都是不完全的,而且时间紧迫、任务重大,都会给决策者带来沉重的压力,甚至会使他们感到焦虑和压抑等,而这些心理影响常常会导致决策失误。二、国外灾害心理学的研究现状1.灾害心理学的起源灾害心理学的概念是心理学家G.Reyes和G.A.Jacobs.于2006年提出的。他们认为,灾害心理学应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它主要关注受到灾害影响的人们的心理健康(MentalHealth)和心理社会需求(PsychosocialNeeds)问题。但是,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至今还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与灾害心理学密切相关的概念有危机心理干预、灾害心理援助等关键概念,了解这些概念对于把握国外灾害心理学的研究现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研究价值。2.危机干预的产生与发展20世纪30~40年代,由于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许多著名的心理学家流亡美国。在这些逃亡者中,有许多人为后来的美国的心理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者。其中,在临床心理学领域,荣格等精神分析学者在美国洛杉矶等地开展的研究活动使得临床心理学获得了众多的成果。在这个时期,临床心理学的学术研究“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了美国。60年代,在美国洛杉矶开通了世界上第一条被称为“希望线”的心理疏导热线,这是心理专家针对有自杀意图的人群展开的危机干预,也是最早的个人救助和心理危机干预。到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于越南战争带来的影响,创伤性心理研究在美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其主要原因在于,当时从越南战场归国的退伍军人出现了一系列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战争场面不断在脑子里回放,很多人出现了精神麻木状态,性格变得孤僻、暴躁,甚至工作、学习和生活都受到影响,后来,这些症状被确定为PTSD。这些大量的在战争中或战争后的出现精神异常的人群,开始进入退伍军人医院(VeteransAdministrationHospital)接受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当时,由于这方面的问题仅靠医院的医生和护士难以应付,美国政府就动员了大批的心理学家对退伍军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此后,为了加强心理干预的科研和人才培养,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APA)建立了临床心理学的教育训练委员会(董惠娟,2006)。1974年,美国心理医生凯朴兰首先提出了“心理干预”的概念,主要是利用语言这一工具,帮助人们度过精神危机。此后,心理干预逐渐引人灾后救援的体系。到了1980年,PTSD作为一种疾病也被纳入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手册(DISM)。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卫生管理体系的方案制订中,心理危机干预已经成为个体康复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临床医生在治疗方案中必须考虑心理干预的内容。3.灾害心理援助的产生2001年,美国“9·11”事件发生时,很多心理医生、临床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师以及心理咨询员等都及时赶到现场。他们的救援目标是,尽可能地把减少幸存者的心理创伤,防止这些心理创伤转化为更严重的长期精神疾病。也因为这一事件,全世界都开始重视关于突发性事件的及时“心理干预”技术,再一次出现大量的关于灾害心理的研究。2004年12月2613,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发生的9级地震引发了巨大的海啸,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世界各国,包括中国的救援人员纷纷赶赴印尼,开展了救援行动。中国救援医疗队还针对灾民心理创伤严重的情况,首次在救援行动中融入了心理治疗,并对5000多名印尼灾民进行了心理调查,并开展了大范围的心理咨询和疏导工作,受到了灾民的广泛欢迎(樊毫军等,2006)。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调查显示,自然灾害或重大突发事件之后,约20%~40%的受灾人群会出现轻度的心理失调,这些人不需要特别的心理干预,他们的症状会在几天至几周内得到缓解;而30%~50%的人会出现中至重度的心理失调,及时的心理干预和事后支持会帮助这些人的心理失调症状得到缓解。而在灾害一年之内,还可能有20%的人会持续这种心理疾病,这需要长期的心理干预。2006年,四卷本的《国际灾害心理学手册》(InternationalHandbookofDisastersPsy-chology)在美国出版,应该是灾害心理学产生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意识到,面对灾害时,许多时候仅凭一国之力难以应对,需要世界各国齐心协力。该书总结大量参与国际灾害心理援助专家们的经验,对灾害心理学的发展有重要的价值。三、国内灾害心理学的研究现状我国的灾害心理研究起步比较晚,真正开展相关研究还是在20世纪70年代。灾后心理干预作为一项新兴的事业,逐渐走进了各种灾害的发生现场,为受伤的民众搭建心灵的家园。我们可以通过唐山大地震、20世纪后期的心理救援、21世纪初期的心理危机干预和5.12汶川地震的大规模心理援助等重大危机突发事件的发展脉络,来了解我国灾害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历程。1.唐山大地震的灾害救助1976年我国唐山发生了大地震,当时,由于多方面因素,很少关注受灾人员的心理问题,更没有专门的心理工作机构或志愿者去帮助幸存者疏导情绪、调节心态。许多从废墟中幸存的孩子在震后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甚至在成年以后问题更加严重。如很多人不敢看电视,每当看到电视里播出的关于地震的画面,就会想起1976年的唐山地震。马路上行驶过一辆载重量比较大的车引起房屋震动时,都会感觉又发生地震了。2.20世纪80年代的心理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