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中学地理课程相关知识整合的探究地理科组一、地理科教学内容重组方案(一)重组说明1、重组缘由(1)必修I教材内容多,教学课时少。只有对教材内容和教学时间进行适当整合取舍,才能得到落实与内化。(2)学生基础薄弱,且学习主动性不够,太多的教学内容,过难的讲解可能更会“恶性循环”。2、重组原则根据地理学科知识结构的难易程度和重要程度、老师多年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探究结果、学情三个方面综合进行重组。3、重组方法(1)将相关联的内容组合在一起。在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后,将相关的案例组合在一起,这样既有利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如:必修I中:将天气灾害中的《寒潮》整合到《天气系统》之后;将《水资源》移到《水的运动》之后。(2)增添部分内容。鉴于教学客观需要,将重点内容、高频考点如全球气候类型分布、分析判断气候类型等补充到《大气环流》之后。(二)教学内容安排细化表学段模模块内容(细化;整合说明)课时((约)详略说明地球的宇宙环境文科A2略。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详讲。B2C2理科A1高一上学期必修一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文科2略。太阳辐射的分布详讲理科1地球运动规律(运动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文科2详理科A1B2C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文科A4文科A班:画光照图1节课;读光照图1节课;时差2节课其余各班依情况而定B5C5理科A3B3C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文科A3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四季五带各1课时B3C3理科A2详地球圈层结构文、理科都为2课时。略讲单元训练和测试文、理科都为2课时。大气运动(受热过程、热力环流、三圈环流)文科A4受热过程、热力环流详讲。三圈环流在提高班详讲。其它班略讲,要求记住气压带和风带即可。B3C3理科A3B3C3说明:将第三单元中《影响气候的因素》整合到该处。补充:全球气候类型分布、文科A4影响气候的因素1课时;全球气候分布理B5C5补充:分析判断气候类型理科A3想模式图要详讲,并引导学生反复画,2课时;判断气候类型1课时。理科班相对略讲B3C3天气系统、气象灾害说明:将第四单元的《气象灾害—寒潮》整合到该处文科3天气系统详讲。气候灾害略讲理科2节水圈和水循环说明:将第四单元的《水资源》整合到该处文科4水循环和洋流详讲。水资源略讲理科3节总复习文科、理科2课时高一下学期必修1部分内容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文科4地质作用详讲理科3复习回顾:大气运动、水的运动、地壳变动文科、理科2课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文科2文科班注意要多分析几个案例理科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文科3注意要讲清楚三种差异性的区别理科2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人口的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文科2详理科2第二节人口的迁移文理2节详第三节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文科、理科均1节。略第二章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文科、理科2课时。详第二节城市化文科、理科2课时。详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文科、理科均1节。略第三章第一节文科4详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理科3第二节工业区位文科4详理科3第三节地域联系文科、理科均2课时,略讲第四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文科3详理科2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文科、理科均1节。略第三节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文科、理科均1节。略高二上学期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文理8节.详。帮助掌握区域特征分析的一般方法,并能熟练掌握中国几个地区的差异。第一章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文理2节略。第一章第三节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文理2节略。第二章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文科3节详。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学会从自然和人文两个角度去分析区域存在的问题,并能从问题中找到解决措施。理科2节第二章第二节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文科3理科2第二章第三节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科3理科2第二章第四节德国鲁尔区的探索文科3理科2第二章第五节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文科3理科2第三章第一节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文科2略讲。原理作一定的了解。重点掌握其应理科1第三章第二节文科2遥感技术的应用理科1用范围。第三章第三节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文科2理科1第三章第四节数字地球文理1高二下学期文科:区域地理世界地理概况4详。引导学生善于从自然地理状况去分析其人文地理条件东亚、3东南亚、3南亚2略中亚2西亚和北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4略欧洲西部4详欧洲东部和北亚2略北美和拉丁美洲7详大洋洲3详南极洲和北极地区2略世界地理综合训练2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3详人口和民族1略地形3详中国的河流和湖泊3详中国的自然资源3略天气和气候4详中国的农业3详工业2详交通、商业和旅游业2略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4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3宇宙中的地球1略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略理科总复习地球运动5详大气运动5详气候成因、分布、影响及变化4详水的运动规律4详地质作用4详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3详人口和城市3详农业3详工业3详交通运输1略环境问题、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2详3S技术1略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3略区域经济发展、区域与区域协调发展3略高三一轮复习地球的圈层结构、地图知识5均为详讲。注意:1、务必加重基础知识的积累;2、注重画图和读图;3、注重选择题的训练;4注重综合题的模式训练;地球运动6大气运动5气候成因、分布、影响及变化4水的运动规律5地质作用6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4综合模拟两套题(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为主)4人口和城市6农业6工业5交通运输3环境问题、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43S技术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4区域经济发展、区域与区域协调发展4二轮复习专题:地球、地图和地理信息技术4专题:地理计算、等值线4专题: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4专题:大气的热力状况和大气运动、天气和气候6专题:水循环和洋流、地质、地貌6专题: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差异性3专题:人口与城市3专题:农业区位选择与农业地域类型、工业活动和地域联系6专题:区域研究与热点地区6专题:地理技能训练、模拟训练6专题:知识体系的梳理3(三)需要说明的问题1、模块在时间上的变化以往的安排是在高一上学期完成必修1的全部内容,但经过这几年的实践,我们发现必修1以自然地理为主,难度大,内容多,而且该部分是整个地理的最基础部分,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时数不足,所以难以完成全部教学内容,为避免出现赶进度而导致教学效果差的现象,将部分教学内容留到高一下学期再上。2、内容重组必修1中第四单元内容调整到和第二单元相关内容一起学习。如:《寒潮》和《天气系统》一起学习;《水资源》与《水循环、水的运动》一起学习。3、其它内容基本无需作调整。4、有些部分理科的课时设置较少,多余时间主要用在练习和检测上。二、地理学科多课型有效教学模式有效教学模式的建构的依据应该是:知识类别、课型特征、学生实际,尤其是所教学生获得目标知识技能的方式。本意见仅为导向性模式,我们应该构建充分体现有效教学基本理念的适应基础薄弱学生实际的具有差异功能的富含自我风格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地理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有: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专题复习课。(一)新授课授新课,要尽量放慢速度,尽量深入浅出,讲清地理原理、现象、过程、影响。学生在第一次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听懂了,对于以后的学生和复习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倘若学生第一次听课,老师讲得不明不白,或过于深奥,一方面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对于后面的学习将产生巨大的障碍,将产生一道道坎,这样的坎越来越多,直接会导致学生厌学甚至弃学,危害将难以弥补。一般做法:①提出问题:自然地理由自然现象或者事实入手,通过观察、演示或列举学生感性经验中的现象和事实提出问题。人文地理由社会实践的亲身感受或者案例入手,让学生观察生活,学以致用。在提出问题的前提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②自学辅导:教师根据课题设计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借助教材、资料和地图册、情景动画等自学,获得对地理原理和规律的感性认识,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己学会新知识的能力。③知识梳理: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再由教师点拨,最终形成知识框架,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把自然地理原理和规律的因果关系联结起来,得出问题的结论。④当堂训练:即知识的巩固和深化,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出有针对性的达标测试题,引导学生做穿插性的随堂练习题,起到巩固所学知识,反馈学习情况的效果。⑤延伸迁移:根据教材,一方面训练学生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问题,另一方面设计高考对接,培养学生实战能力。(二)习题课习题课的“功能”主要有:巩固知识、训练技能、掌握方法、熟练技巧、总结规律、明确思路、举一反三、升华能力。习题课的基本要求是:选题要精、分析要透、训练要实。课堂教学中要避免“题海战术”,要牢牢把握习题的“载体”作用:以“习题”促知识巩固、以“习题”促技能训练、以“习题”促思路方法、以“习题”促能力提高。一般做法:①提出问题,精选习题;②实战演练,规范作答;③交流评价,反馈矫正;④理清思路,总结方法;⑤举一反三,延伸迁移;⑥巩固训练,总结升华。(三)复习课要求教师能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明确重、难点;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般做法:(老师引领,学生动手)①明确考纲考点,基础知识回顾;②梳理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③重点难点剖析,专项实战训练;④总结规律方法,跟进巩固提高。(四)试卷讲评课试卷讲评课的具体要求是:课前要分析学生考试的基本情况,统计错误的类型,确定讲评重点;要将试卷发给学生,要求分析错因;讲评应做到“突出重点,抓薄弱环节”。不平均使力,学生出错率低的知识点可略或省,而学生出错率高的知识点则需重点突破;学生主体,教师点拨。尽量让学生谈选项及选此项的原因,让学生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提倡学生讲和评;加强思路分析,讲究对症下药,总结规律,教给方法。注重知识规律的总结和解题方法的指导;注重落实,典型错误和难点问题要加强巩固练习。一般做法:①分析考情、评价激励;②讨论纠错、查找错因;③理清思路、总结方法;(五)专题复习课(高三年级适用)在专题复习中,一要重视对习题的规范作答(格式、计算、文字说明等等);二要重视习题的优化与重组(一题多解、一题多用、);三要重视对习题翻新与创新(一题多变、一题多思)。基本思路:①专题的确定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知识的内在联系,确定专题,旨在进行知识的归类总结,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解决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注:确定课时专题是指按授课时间将专题进行相对完整的划分,尽量保证一个课时有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课题内容,设计或选择课题时,可以不按教材的知识编排顺序,按知识的内在联系来确定。同时还要注意,根据当年高考的发展情况,适当的设计一些与社会热点有一定联系的复习专题。②专题的处理教师可以将相关联的知识内容设计成知识网络,关键的知识点预留成空格,引导学生读书填空;通过该环节,让学生达到熟读教材、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的目的。精选或设计对应的习题,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引导学生对试题进行讲评。③试题的设计和选取要考虑以下几点:内容方面,一是要对应相关的知识重、难点;二是要考虑学生答题中的易错点。选题方面,一是要选择最能代表和反应高考发展动向、同等难易程度的典型试题;二是试题要适量。三、地理有效教学常规1.教学语言要准确、规范、生动。准确是学科知识要准确、科学,概念、术语运用正确,判断明确,分析透彻,结论确切;生动是指课堂教学语言要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认真设计和锤炼“三语”,即导入语、转换语、总结语。课堂开头的导入语要简洁明白,紧扣主题,激发兴趣。教学环节的转换语要承上启下,逻辑清晰,衔接自然,引起悬念。总结语要言简意赅,画龙点睛,梳理脉络,突出重点。2.要恰当使用教学媒体辅助教学。媒体的使用是为教学服务的,但并非多媒体课件越多越好,教学改革绝不是把“满堂灌”变成“满堂点鼠标”,课堂上要适时、适量、适度的使用各种教学媒体(包括多媒体课件、教具、学具等),以提高课堂的实际效果和教学效率。地理的图片、图像资料非常多,恰当的使用可以大大增加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可以增加直观性。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