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学科易混淆概念简要辨析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中有不少相似、相近、相反的概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容易混淆起来。现把常出现的一些罗列出来,并作简要分析,以帮助学生准确地掌握这些概念。一、经济常识1、买方市场卖方市场买方市场是指市场供求关系中出现供过于求,卖方之间竞争激烈,使买方居于有利地位的市场态势;卖方市场是指市场供求关系中出现供不应求,买方之间竞争激烈,使卖方居于有利地位的市场态势。买方市场形成于社会总供给超过社会总需求的条件下,所以买方市场下,商品价格走低,买方有着更大的挑选余地;卖方市场刚刚相反。2、通货膨胀通货紧缩通货膨胀是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所需的货币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其表现是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经济过热;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通货紧缩则是指物价总水平在较长时间内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其表现为物价持续下降、市场疲软、经济萎缩;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3、股份制股份合作制股份制是符合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要求,有利于增强企业活力的一种股权式合资的资本组织形式;股份合作制是我国劳动群众在改革实践中创造的一种有中国特色的新型企业组织形式。股份制是资本的联合,劳动从属于资本;股分合作制是劳动者通过劳动的联合和资本的联合组成企业,资本从属于劳动。股份合作制是一种新型的集体经济形式;股分制则不能笼统地说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4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制度是指一定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制度包括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产品的分配、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经济制度的性质变化了,社会制度的性质也就变化了。经济体制是指生产关系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制度;经济体制包括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组织管理形式,管理权限的划分,管理机构的设置等;经济体制变化了,社会制度不一定发生变化5、公有制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国家或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经济形式;公有制是从社会宏观的角度对生产资料所有关系进行界定,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公有制经济或公有财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从社会微观的角度考察公有资产的具体存在形式,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6、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商品经济是指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它强调的是社会的经济形态,与自然经济、产品经济相对应。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与计划经济相对应。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之上的经济,即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经济,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7、按劳分配按劳动力要素分配按劳分配是指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后,按照个人提供给社会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产物,是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对分配的客观要求,是公有制在分配领域的实现,其分配尺度是劳动。按劳动力要素分配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一个组成部分;按劳动力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建立在生产要素个人所有的基础上,是市场经济在分配领域的实现,其分配的尺度实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8、经济效益劳动生产率企业的经济效益是指企业的生产总值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用公式表示就是“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反映的是企业的盈亏状况。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的生产能力或效率,通常用单位时间里生产的产品数量或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反映的是劳动者的劳动能力。9、“主体地位”“主导作用”公有制占主体地位是指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表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有质的提高,同时国有经济要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是指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对整个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起决定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控制力上,要在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中占支配地位,还要在经济发展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以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并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10、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有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以国民(人口)为计算范围,本国居民在国内外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创造的劳务价值全部计算在内,但排除了外国居民在该国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所创造的劳务价值。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在一定的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在其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以国土(国境)为计算范围,在本国范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所创造的劳务价值全部计算在内,但不包括本国居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所创造的劳务价值。社会总产值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由各部门各行业的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总和(即社会总产品)的货币表现,它与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在于:它不是最终产品,而是产品总和;它不包括劳务价值。11、信贷消费超前消费信贷消费是指利用信贷手段来满足消费的一种消费形式,主要用于生活中所需要的耐用消费品;信贷消费是在充分考虑未来的支付能力和收入水平的前提下进行的,仍然是量入为出,本质上还是适度消费、合理消费;信贷消费是国家鼓励的消费行为,可以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可以改变消费者不良的消费观念、提高消费水平与质量。超前消费是不顾生产发展水平和家庭收入实际,为追求享受、满足虚荣、盲目攀比,搞不顾实际的一步到位的消费行为;超前消费则易产生攀比之风,使人们丢失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导致出现社会虚假需求,影响社会经济发展。12、国别价值国际价值国别价值是指一个国家同类商品的个别价值,即一个国家生产某种商品所凝结在其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国别价值是各国市场上商品交换的基本依据,其决定因素是生产该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国际价值是指世界市场上同类商品的平均价值,即在世界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商品所凝结在其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国际价值是国际市场上商品交换的惟一依据,其决定因素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二、哲学常识1、运动变化发展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运动作为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一般的变化,与静止相对应。变化是指事物状态的改变,意味着事物由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变化侧重于强调运动中所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与凝固相对应。发展是指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与倒退相对应。2、规律定律规则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属物质范畴,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不可抗拒性。定律是人们在科学上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化过程的必然关系;其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是客观的。规则是社会生活中根据人们的需要或统治阶级的意志制定出来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规则是主观的,属于意识范畴,是可以制定、修改或加以废除的。3、逻辑矛盾辩证矛盾逻辑矛盾是指在叙述或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首尾不一、互相打架的现象;这种矛盾只存在于人类的思维当中(也不是时时都存在这种矛盾),它的存在是主观的。辩证矛盾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简言之即对立统一;这种矛盾在自然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它的存在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4、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主次矛盾是就复杂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诸多矛盾相互比较而言,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过程,规定着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主次矛盾相互关系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主次方面是就一对矛盾而言,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关系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5、质本质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而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由事物的内部矛盾所决定;质是与量相对应的范畴;事物的质是多方面的、具体的,可以被直接感知。本质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所构成,本质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它是与现象相对应的范畴,是内在的、一般的,要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6、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反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意识能动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二是指意识能通过实践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意识的反作用是指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即人的自觉能动性,它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活动,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一是指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二是指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三是指人类在认识和改造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其中意识的反作用是意识能动作用的突出表现;意识的能动作用又仅仅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个方面。7、假象错觉假象是指以否定的方式或从反面歪曲地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与真象相对而言,也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一种客观现象,属于客观范畴。错觉是对事物的现象的错误反映,是跟事实不相符的知觉,与正确的感性认识相对而言,属主观范畴。8、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以感觉、知觉、表象等具体形式直接反映事物。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能阶段,以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形式间接反映事物。9、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于人生目的、人生意义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是指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10、个人利益个人主义个人利益是指个人生活、工作和发展的物质文化需要,即个人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个人主义是指以个人为中心,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为满足个人的需要、愿望而不惜损害他人利益的思想体系。个人利益是每个人都必须有的,只要人类存在,个人利益就不会消失;个人主义是私有制的产物,它不可能永远存在,是个历史范畴。个人利益是一种客观事实,是一种社会存在,属物质范畴;个人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价值观念,是剥削阶级意识形态,属意识范畴。三、政治常识1、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指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来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当代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大类。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属于社会主义民主共和制。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的整体和部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国家权力集中程度不同,当代国家结构形式右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两大类。复合制在当代主要是联邦制。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属于单一制。2、联邦邦联联邦亦称联盟国家,是由若干成员单位(邦、州、共和国等)组成的统一国家,如现在的美国、瑞士、德国等;联邦是一个主权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邦联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各自保留独立主权的国家为了达到军事、贸易或其他共同目的而组成的一种国家联盟,如现代的欧盟、东盟等实际上就是邦联;邦联不是一个主权国家,不是国际法的主体。3、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特别行政区是为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而设立,指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旗帜下,在香港、澳门和台湾设置的,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并长期保持不变。民族自治区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产物,为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而设立,包括新疆、西藏、内蒙古、广西、宁夏等五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是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