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材料1:“1918年夏天,苏维埃已被战火包围,红旗只在1/4的国土上飘扬,即使在苏维埃政权管辖区,反革命破坏活动也十分猖獗,8月30日,同一天乌里茨基和列宁先后遭到袭击,列宁身受重伤……”材料2:“国内战争致使俄国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粮食、燃料和原料产地均被敌人夺走,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以至城市人口每两天才领到1/8磅面包……”思考1: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怎样的形势?A、政治和军事上:外国干涉军和国内武装叛乱的联合进攻;B、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困难;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国内反动势力的反扑苏维埃政权面临危机1918年,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经济极端困难)○“余粮收集制”在战争时期有什么作用?“余粮收集制”是战争时期的非常措施,它的实施为苏维埃政权赢得军事上的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工人收粮队○结合俄国的现实,说说为什么“余粮收集制”不能继续实行了?这一政策用强制性经济统制手段来管理经济,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引起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的不满。它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一、新经济政策1.背景: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遭受长期战争破坏的经济亟待恢复,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起了人民的不满。2.时间:1921年3月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②新经济政策是苏维埃俄国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有益探索。3.内容:③流通领域:恢复商品贸易。4.意义:①工农业生产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①农业领域: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②工业领域:允许本国私人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那些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新经济政策“新”在将社会主义经济同商品经济、开放市场、自由贸易联系起来。其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地、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推进以发展生产力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建设。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沙俄”、“苏俄”与“苏联”苏联的成立“沙俄”:1547到1917年二月革命以前,沙皇统治下的俄国“苏俄”:1917年到1922年底苏联成立前的苏维埃俄国“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到1991年解体,如今已经成为历史名词。1924年列宁逝世后,代之而起的是一位“钢铁般的人”斯大林:意为“钢铁般的人”,他出生于格鲁吉亚一个鞋匠家庭。20岁时候,就成为了一位职业革命家。1905年,他第一次见到列宁,从此成为了列宁的支持者。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材料一: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材料二: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体制结合材料背景,思考斯大林提出了什么政策?二、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①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召开,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②1928年,苏联开始了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③1932年“一五”计划结束后,苏联又相继实行了第二个、第三个五年计划。类别内容举措时间重点标志性工程结果存在问题实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即采取五年计划的做法1928---1937年,第一个与第二个五年计划发展重工业,如钢铁、电力、机器制造等第聂伯河水电站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1940年,其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国防力量大大增强,为以后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农业生产和轻工业生产发展缓慢目标: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特点:重视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采用计划经济,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片面追求高速度,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控制国家经济发展。五年计划的宣传海报从“一五”计划的目标、重点等方面,概括苏联工业化的一些特点。随着工业化的开展、城市人口的增长,苏联对粮食的需求越来越大,而粮食收购数量严重不足。农业在生产技术、生产方式等方面则比较落后,贫富分化也不断发生。现实中的农业集体化资料1:目前集体农庄运动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新现象,就是农民已经不象以前那样一批一批地加入,而是整村、整乡,甚至整个专区地加入。——斯大林《大转变的一年》(1929年11月)○资料1表明苏联中央在农业集体化决策上有什么变化?变化:苏联改变农业政策,加快集体化进程(全盘集体化)1.背景:苏联工业化,对粮食的需求大,粮食收购严重不足。3.概况: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决定,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不到两年,农业集体化速度加快,被称为“农业全盘集体化”。2.基本形式:三、农业集体化集体农庄○为什么会出现课文图2-15和资料2中的现象,你认为这会产生什么后果?由于有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行为,引起农民的不满与抵制;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最终影响农业长久发展。资料2: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牛减少了3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②采取行政命令和强制性的手段,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苏联粮食产量长期停滞不前。4.影响:①使农业直接纳入国家全面管理之下,为工业化提供了重要保证。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四、斯大林体制提醒:斯大林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神圣化、凝固化,致使社会主义丧失了自我完善的生机和活力,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1.概况:随着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进行,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废止。新的经济体制建立起来,被称为“斯大林体制”。2.特点:高度集中,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管理经济。对斯大林体制的评价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在一定阶段发挥过作用。弊端A、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态。B、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C、严重损害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D、经济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资源。①本质:前者利用市场、商品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力;后者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②地位:前者使苏俄(苏联)找到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后者虽然使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新经济政策与斯大林经济模式的比较相同点:①都属于苏联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步骤。②都是苏联历史上重要的经济政策或体制。③根本目的都是要把苏联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不同点:①要注重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既要重视重工业,也要重视轻工业和农业,并充分运用市场、货币关系,尊重价值规律,使企业有充分的自主权,不能单纯以行政命令管理和束缚经济。②要注重改善民生,协调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不能过分地剥夺人民的利益以求得国家的发展。③要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反对个人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杜绝盲目的个人崇拜。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及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特点:①经济方面:限制商品货币关系,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国家指令性计划的管理之下,片面发展重工业。②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启示:苏联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列宁斯大林新经济政策苏联成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体制背景内容作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