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考复习建议一、合理规划复习进程1.宏观把握复习时间第一轮复习一定要在4月20日前后结束(约6个周);第二轮复习一定要在5月20日前后结束(约4个周);第三轮模拟一定要在6月10日前后结束(约3个周)。2.细化每节复习内容要规划每一轮的周进度,结合周次细化第一节复习的具体内容。专题复习,一定要将每一节的知识点罗列出来,结合知识点设计关联知识,筛选典型试题。杜绝依据习题集不备课、或做整套试题的做法。二、把握各轮复习的重点1.第一轮复习第一轮基础复习,主要以教材为线索,结合教材单元进行复习,该轮复习的重点是基础,关注知识面。2.第二轮复习第二轮专题复习,主要以知识为线索,打乱教材编写结构,设计知识模块进行复习,该轮复习的重点是综合,关注深度。3.第三轮复习第三轮模拟训练,主要借助中考题,对学生进行应考训练,该轮复习的重点是应考,关注缺陷。一定要让学生熟悉中考题型、考试程序、答题技巧等,同时要进行查缺补漏,针对重点题型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三、把握复习课的操作要领复习课的作用是“温故”、“知新”。温故:再现知识的研究历程,回顾知识内涵与外延,重新达到新授时的记忆和理解水平。知新:⑴“知识之新”。通过前后知识间的联系对比,进一步理解知识内涵与外延;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知识系统,⑵“应用之新”。汇总每个知识的各种应用类型,认识每种类型的答题思路、答题方法,起到举一凡三、触类旁通的效能。1.知识梳理课⑴知识梳理课的任务一是知识回顾。按照“逐一回顾、到边到沿”的思路,回顾每个知识点的形成过程及结论内涵。二是知识联系。按照“打破章节、加强联系”的思路,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对比,丰富内涵,形成知识系统。三是知识应用。按照“对应训练、按类筛选”设计基础训练和拓展训练。⑵知识梳理课的环节一是自主复习。让学生结合“基础梳理”,回顾基础知识,完成基础训练,并尝试建立知识网络。二是精讲点拨。结合共性问题进行矫正,并通过对应的矫正性训练进行巩固;针对重点或难点(或考点),设计典型例题,抽取分析思路或解题方法。三是拓展训练。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基础性、拓展性两类题组,分别进行动手训练。2.习题讲评课⑴习题讲评课的任务一是矫正错误。按照“统计共性、对症矫正”的思路进行。统计共性:统计出错率较高的试题,进行集体矫正;对症矫正:分析出错原因,对症矫正出现的错误。是知识原因,分析知识;是答题思路,分析方法。二是及时巩固。按照“一个错题、一类训练”的思路,结合错题的知识点进行对应性训练。⑵习题讲评课的环节一是自我或小组矫正。根据批阅情况,自我或小组矫正。二是集体矫正。结合出错率较高的试题,分析出错原因,并进行对应性训练。三是拓展训练。结合错题的知识点,按类型设计变式性训练题组,进行变式训练。四、强化几项措施1.强化习题训练一是利用好自习时间。实行“任务单”制度,筛选或印发典型试题,确保当堂完成。实行自习“跟班制”,跟踪辅导,及时矫正,提高自习利用率。二是利用好双休日。每周下发一套的中考试题,提前进行模拟训练。第三轮复习前,要提前完成10套以上的中考题。三是规范组织模拟训练。5月下旬至6月上旬,认真组织模拟训练。2.强化边缘生辅导⑴重点边缘生。总分进入3000名,但化学没有进入。即:总分472分,化学低于72分。要进行化学辅导,通过辅导提高其总分名次。⑵普通边缘生。总分在3000-5000名的学生。即:总分335分,化学低于55分。要进行基础辅导,通过辅导让其能进入高中。3.强化教学研究一是加强学情研究。依据期末考试,统计得分率低于60%的知识点,要强化复习与训练。二是加强课堂研究。特别要解决:训练容量小、就题讲题、不按类型筛选试题的现状。尝试建立“复习课”教学模式,形成具体的操作策略。三是加强中考试题研究。按照“考什么就练什么、怎么考就怎么练”的思路,统计高频考点、考查方式及考查类型,从考的角度设计训练题组。第三部分解读《课堂改革的指导意见》一、课堂改革的内涵1.价值取向是“提高质量”。课堂改革的核心是提高课堂效益。2.基本原则是“以学为主、以练为主”以学为主:改变“以讲为主”,推行“任务式”教学。以练为主:改变“课堂训练少”的现状,强化当堂训练。3.实施策略是“深度自学、深度讨论、深度展示、深度训练”。从理念上:推进深度学习,强化思维深度。从策略上:课堂必须呈现自学、讨论、展示、训练过程。4.观察维度是“学习方式”“听讲”记住5%;“阅读”记住10%;“视听结合”记住20%;“观看演示”记住30%;“小组讨论”记住50%;“演练”或“做中学”记住75%;“马上应用”或“教别人”记住90%。最差的方式是“听讲”,只记住5%;最好的方式是“小组讨论”、“做中学”、“教别人”或“马上应用”,分别能记住50%、75%、90%。深度自学:就是“做中学”。让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度讨论:就是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相互印证、相互补充、相互借鉴,碰撞观点、启发思维、分享成果。深度展示:就是“教别人”,能让学生说的尽量说;能让学生写的尽量写;能让学生演示的尽量演示。让学生在“说学习、写学习”的过程中,加深认识,增强记忆。深度训练:就是“马上应用”。通过具体的习题,及时巩固所学内容,并让知识赋予方法,转化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课堂改革要体现六个特征:你有没有出示具体细致的学习任务?你有没有巡视指导学习过程?你有没有听到学生嗡嗡的讨论声?你有没有组织交流或展示,有没有发现不同的观点?你有没有通过拓展性问题将学习引向深入?你有没有进行及时巩固或拓展性训练。课堂观察量表学习活动方式时间听别人讲(5%)读文本(10%)看视频(20%)看演示(30%)边学边做(75%)参与讨论(50%)马上应用(90%)教别人(90%)参与人数有效时间参与人数有效时间参与人数有效时间参与人数有效时间参与人数有效时间参与人数有效时间参与人数有效时间参与人数有效时间有效时间统计学生学习效能总效能课堂观察统计办法1.记录办法。①“问答式”教学按“听别人讲”统计;②学生看教材并做学案按“边学边做”统计;③教师板演并讲解按“看演示”统计;④学生板演按“马上应用”统计,如果该生讲解按“教别人”统计;⑤小组内或集体讨论时,汇报学生按“教别人”统计,其他学生按“参与讨论”统计;⑥学生做题时,如果是动口回答按“参与讨论”统计,如果是动手做题按“马上应用”统计。2.统计办法。①有效时间:是该环节学生活动占用的时间;②学习效能:用“该环节的有效时间”乘以“该环节学生的参与率”再乘以“所用学习方式的效能比率”;③总效能:是各环节学习效能之和。3.评价标准。总效能大于或等于18为“优”;在小于18、大于或等于16之间为“良”;在小于16、大于或等于12之间为“中”;小于12为“差”。二、课堂改革的方向(一)强化育人意识,打造生命课堂——强化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课堂是生成知识、促进生命成长的过程,要将知识赋予情感、赋予生命价值,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道德情感,感悟人生价值,提升学习的生命质量。(二)强化目标意识,打造有效课堂——强化当堂达标评价教学效益的依据是目标。只有明确目标,教学才能有的放矢;只有及时诊断,才能查找教学不足;只有落实达标,才能提升学业效能。(三)强化主体意识,打造自主课堂——强化做中学自主学习是最核心的学习方式。要将任务放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感知、自主体验、自主建构,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四)强化合作意识,打造互动课堂——强化交流展示课堂实质是信息互动。要构建学习共同体,开展互助学习;要强化多维互动,加强组内、组间的交流与展示,在交流展示中,碰撞观点、启发思维、分享成果。(五)强化问题意识,打造思维课堂——强化探究问题是思维起点,又是思维归宿。按照“问题引领、任务驱动、活动建构”的思路,将学习问题转化为学习任务,将学习任务转化为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问题过程中,理解知识,感悟方法,发展思维。(六)强化实践意识,打造开放课堂——强化拓展课程是“从生活走向课堂,从课堂走向社会”,终极目标是服务于社会。要加强与社会生活、科学技术的联系,关注不同学科间的整合,丰富拓展学习内容。要充分关注各种应用类型,强化知识的实践与应用。(七)强化个性意识,打造翻转课堂——强化个性化学习学习因人而异,要实现个性化学习,必须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要优化学习资源,提供丰富的文本和电子资源。要强化课前学习,依据学习任务,借助文本和电子学习资源,进行课前学习;要推进网络学习,引导学生线上搜索、线上质疑、线上交流,推动教师线上诊断、线上指导。要优化课堂实施,按照“以学定教”的原则,针对自学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时进行反馈矫正;要强化拓展教学,加强知识与应用拓展,不断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三、课堂改革的内容(一)优化课前准备,为课堂有效实施提供保障1.改进备课方式。推行“三模块”备课,“学案、教案、训练案”分别设计。“学案”、“训练案”可以文本或电子资源课前下发,也可以多媒体课堂呈现,“教案”要单独进行设计。2.优化“学案”设计。每个学习活动要涵盖学习问题、学习任务、感知素材、感知问题、学习结论、学习诊断六个方面。⑴学习问题:学习活动研究的问题——根据目标设计。⑵学习任务:做什么、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有什么要求——根据知识类型及学法设计。⑶感知素材:体会知识、方法所需要的案例、活动素材——根据知识内涵的要点设计。⑷感知问题:分析案例、活动素材时,分解设计的小问题——将知识内涵的要点分解成几个小问题。⑸学习结论:学习活动总结的结论——根据感知的问题总结知识要点、方法、操作程序等。⑹学习诊断:检验对知识、方法的理解程度——根据学习目标设计训练。3.优化“教案”设计。要强化自学诊断,及时批阅部分“学案”,收集学生自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要完善交流展示设计,根据交流问题,细化交流方式、交流时间及教师引导分析的内容;根据展示内容及难度,细化展示学生、展示方式及矫正措施。要优化反思拓展设计,结合知识内涵及研究历程,系统设计反思问题、前后知识的联系与对比、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等。要完善系统总结的设计,分析知识间的联系,抽取知识研究及应用方法,梳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4.优化“训练案”设计。要强化基础性训练设计。按照“一个目标、一个诊断”的思路设计基础性训练。要强化拓展性训练设计。认真分析每一个知识点的考查类型,按类型筛选典型试题,形成每个知识点的考查题组。拓展训练可依据试题难度,设计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二)优化课中实施,为课堂有效生成提供保证1.强化自主学习。要按照“先学后教”的原则,认真落实课前或课中的自主学习活动。要改变自学不充分的现状,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或空间,让学生依据“学案”充分感知教材,经历研究过程,领悟研究与应用方法,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优化合作学习。要合理分组,构建学习共同体;要明确分工,让每位学生承担一项学习任务;要改进学习评价,实施团体评价,激励“兵教兵”。3.优化交流展示。要把握交流时机,遇到学习障碍、出现观点分歧;要完善交流内容,问题必须具有思维容量,而且共性问题。要优化展示方式,能说的尽量让学生说,能写的尽量让学生写,能演示的尽量让学生演示;要把握展示难度,选择符合认识水平的学生进行展示;要完善展示内容,不能仅汇报结果,必须呈现思维过程。要推进教学民主,营造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学习氛围。4.优化精讲点拨。要强化解惑职能,改变依据“学案”从头到尾再讲一遍的做法。要摸清自学或交流展示中出现的共性问题,结合共性问题进行分析矫正,并及时进行对应训练。要将学习引向深入,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丰富知识内涵,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5.强化当堂训练。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能力,“马上应用”能记住90%。基础训练、拓展训练的必做题,要限时完成、当堂反馈;拓展训练的选做题,可分层要求。当堂训练时间不能少于20分钟。(三)优化课后延伸,为课堂巩固拓展提供支持1.优化课后作业要控制作业量,杜绝用习题集,或印发整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