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卷:内部牵制是指以提供有效的组织和经营,并防止错误和其他非法业务发生的业务流程设计。平衡计分卡从四个维度来梳理和明确企业战略目标,将抽象的战略目标层层分解,有效地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计划,从而大大提高战略的执行能力和绩效表现。四个维度:(1)财务目标(2)客户指标(3)内部业务流程指标(4)学习与成长指标控制性非保险转移是通过契约。合同将损失的财务和法律责任转嫁给他人,从而解脱自身的风险威胁。常用的方法有外包、租赁、出售、回租等。三重一大是指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及大额资金使用。事件树分析法又称故障法,其实质是利用逻辑思维的规律和形式,从宏观的角度去分析事故形成的过程。它的理论基础是任何一起事故的发生,必定是一系列事件按时间顺序相继出现的结果,前一事件的出现是随后事件发生的条件,在时间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件有两种可能的状态,即成功和失败。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规定内部控制包含哪五个要素,它们之间具有怎样的联系?五要素即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关系:内控五个要素之间不是相互割裂,毫无关系,而是具有相互支持,紧密联系的逻辑统一体。内部环境属于内部控制的基础,对其他要素产生影响。内部监督在最高层,这表示内部监督是针对于内部控制其他要素的,是自上而下的单向检查,是对内部控制的质量进行评价的过程。风险评估是采取控制活动的根据。信息与沟通在这五个要素中却处于一个承上启下,沟通内外的关键地位。控制环境与其他组成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需要通过信息与沟通这一桥梁才能发挥作用,风险评估,控制活动和内部监督的实施需要以信息与沟通结果为依据,它们的结果也需通过信息与沟通渠道来反映。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有哪些具体方法,如何理解两类方法之间的关系?定量分析法有情景分析,敏感性分析,风险价值,压力测试等。定性分析法有问卷调查,集体讨论,专家资讯,人员访谈。最常见的定性分析法是风险评估图法。关系:两者在实际应用中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理论说,通过定量分析可以对风险进行精确分析,而且定量分析的结果很直观,容易理解。但定量分析的应用是以可靠的数据指标为前提的。事实上,在信息系统日益复杂的多变的今天,定量分析所依据的数据的可靠性是很难保证的。与定量分析法相比较,定性分析的可行性较好但精确度不够。因此,在在风险分析中,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技术的结合是必要的,两者可以互补其不足。何为绩效考评控制,实践中存在几种模式?绩效考评是对企业各项经营活动和职能部门当期实现的实际业绩,通过将其与预算,计划目标等进行对比,考核和评价其经营业绩。绩效考评是绩效考核和评价的总称。绩效考评控制要求企业建立和实施绩效考评制度,科学设置考核指标体系,对企业内部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的业绩进行定期和客观评价。三种模式:(1)会计基础绩效考评模式(2)经济基础绩效考评模式(3)战略管理绩效考评模式。内部控制的产生与发展历经几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什么特点?答:(1)内部牵制阶段,特点:是以任何个人或部门不能单独控制任何一项或一部分业务权力的方式进行组织上的责任分工,每项业务通过正常发挥其他个人或部门的功能进行交叉检查或交叉控制。(2)内部控制系统阶段,特点: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所有权与经营权进一步分离。(3)内部控制结构阶段,特点:一、首次将控制环境纳入内部控制的范围二、不再区分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而统一以要素来表述。这一阶段的内部控制融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于一体,从“系统二分法”阶段步入了“结构三要素”阶段。(4)内部控制整合框架阶段,特点:一、对内部控制下了一个迄今为止最为权威的定义二、明确了内部控制的内容。(5)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阶段,特点:内部控制的目标、要素与组织层级之间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紧密相连的有机统一体系:同时,对内部控制要素的进一步细分和充实,使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日益融合,拓展了内部控制。B卷:内部控制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企业内部采取的所有协调方法和措施,旨在保护资产、检查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促进既定管理政策的贯彻执行。内部控制按其特点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两部分。平衡计分卡从四个维度来梳理和明确企业战略目标,将抽象的战略目标层层分解,有效地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计划,从而大大提高战略的执行能力和绩效表现。四个维度:(1)财务目标(2)客户指标(3)内部业务流程指标(4)学习与成长指标财务型非保险转移是指利用经济处理手段转移经营风险。比较常用的手段有保证,再保证,证券化,股份化等。三重一大是指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及大额资金使用。保险单对照法是将保险公司现行出售的保单风险种类与风险分析调查表融合修改而成大,用于风险识别的问卷式表格,风险管理者可以根据这一表格与主体已有的保单加以对照分析,发行现存的风险事项。内部控制的目标分为几个层次,目标之间的关系:五个目标层次1是经营管理合法合规目标。2是资产安全目标3是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目标4是提高经营的效率和效果目标5是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目标。关系:它们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内部控制目标体系。其中,战略目标是最高目标,是与企业使命相联系的终极目标;经营目标是战略目标的细化,分解与落实,是战略目标的短期化与具体化,是内部控制的核心目标;资产目标是实现经营目标的物质前提;报告目标是经营目标的成果提醒与反映;合规目标是实现经营目标的有效保证。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有哪些具体方法,如何理解两类方法之间的关系?定量分析法有情景分析,敏感性分析,风险价值,压力测试等。定性分析法有问卷调查,集体讨论,专家资讯,人员访谈。最常见的定性分析法是风险评估图法。关系:两者在实际应用中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理论说,通过定量分析可以对风险进行精确分析,而且定量分析的结果很直观,容易理解。但定量分析的应用是以可靠的数据指标为前提的。事实上,在信息系统日益复杂的多变的今天,定量分析所依据的数据的可靠性是很难保证的。与定量分析法相比较,定性分析的可行性较好但精确度不够。因此,在在风险分析中,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技术的结合是必要的,两者可以互补其不足。何为运营分析控制,它的具体方法有几种?运营分析,是指以统计报表、会计核算、管理现象、计划指标和相关资料为依据,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一段时期内的经营管理活动情况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旨在真实地了解经营情况,发现和解决经营过程中的问题,并按照客观规律指导和控制企业经营活动。运营分析控制要求企业建立运营情况分析制度,经理层应当综合运用生产,购销,投资,筹资,财务等方面的信息,发现问题查明原因,及时改进。具体方法:比较法,比率法,趋势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综合分析法。《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与《内部控制——框架整合》相比具有哪些进步?答:第一、从目标上看,ERM框架不仅涵盖了内部控制框架中的营运、财务报告和合规三个目标,而且还新提出了一个更具管理意义和管理层次的战略管理目标,同时还扩大了报告的范畴。ERM框架指出,企业风险管理应贯穿于战略目标的制定、分解和执行过程,从而为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报告范围的扩大表现在内部控制框架中的财务报告目标只与公开披露的财务报表的可靠性相关,而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的财务报告范围有很大的扩展,覆盖了企业编制的所有报告。第二、从内容上看,ERM框架除了包括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中的五个要素外,还增加了目标制定、风险识别和风险应对三个管理要素。目标制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四个要素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了风险管理的完整过程。此外,对原有要素也进行了深化和拓展,如引入了风险偏好和风险文化,将原有的“控制环境”改为“内部环境”。第三、从概念上看,ERM框架提出了两个新概念——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风险偏好是指企业在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愿意接受的风险数量。风险容忍度是指在企业目标实现过程中对差异的可接受程度,是企业在风险偏好的基础上设定的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对差异的可接受程度和可容忍限度。第四、从观念上看,ERM框架提出了一个新的观念——风险组合观。企业风险管理要求企业管理层以风险组合的观念看待风险,对相关的风险进行识别并采取措施使企业所承担的风险在风险偏好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