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求最大最全但求最美最好——烟台城市统筹规划建设管理的思考与实践编者按:今年6月22日至30日,中央组织部在上海浦东干部学院举办了市委书记、市长“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专题培训班,主题是中国城市发展、规划、建设、管理、服务问题。培训班上,南京、深圳、厦门、大连、苏州、成都、烟台等城市的负责同志介绍了相关经验。根据市委主要领导要求,现将经验材料陆续刊发,供学习借鉴。实现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战略选择。烟台现辖4区、1县、7个县级市和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国家级保税港区、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总面积1.3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52万,其中市区人口180万。有37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去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近9000亿元。2009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3700亿元,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城市第20位、山东省第2位,实现全部财政收入64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89亿元;预计今年全市GDP、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全部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可分别突破4000亿、10000亿、800亿、200亿元。烟台还先后获得最佳中国魅力城市、连续两届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五连冠”优秀城市、中国投资环境金牌城市、中国生活质量十强城市等荣誉称号,赢得长安杯和联合国人居奖。一、着眼长远谋篇布局,精心描绘发展蓝图作为百年开埠城市、首批开放城市和环渤海南岸区域性中心城市,历经几代人艰苦努力,烟台已具备相当规模和实力。但由2于受历史条件和特定阶段的局限,前些年不可避免存在一些缺憾和不足。比如,城市规划档次不高,建筑物普遍寿命短、体量小、容积率低,造成城市天际线过于突兀、景观层次感不强;城市规模膨胀不快,建成区多年局限在自然山体与海岸线之间20余公里的狭长地带;城市功能不够完善,地下管网等配套设施一次投入不到位,“马路拉链”、“开膛破肚”现象时常发生,造成多次投资、重复建设等弊端;城市管理相对粗放,没有形成长效机制,前整后乱现象比较突出,导致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不高。这些既是方法手段问题,也是能力水平问题,更是境界理念问题。近几年来,我们注重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经验教训,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精心谋划、统筹推进,不断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一是高起点理清城市发展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适应城市未来发展趋势,通过聘请专家指导、举办高层论坛、汇集民智民意,适时提出“不求最大最全、但求最美最好”的发展理念,把握“拓展框架、完善功能、彰显特色、贴近民生”的指导思想,确立“建设充满魅力现代滨海城市”的目标定位,明确“一带两轴三大板块六大产业功能区”的总体布局,实施以港兴市、产业立市、文化强市、山水秀市、品牌靓市的发展战略,力求把一个富有张力、充满活力、独具魅力,最适宜创业发展、最适宜人类居住的现代滨海城市展现在世人面前、传承给子孙后代。二是大跨度拉开城市发展框架。为突破地貌山体对城市发展的制约、实现到2020年建成300万以上人口特大城市的目标,我们按照“拓展东西两翼、贯通南北山海”的思路,纵深推进以“东进、西拓、南扩”为重点的城市道路建设,以“管理规范、资源3共享、广泛覆盖”为重点的城市公交和管网设施建设,以“服务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重点的公益文化设施建设,以“增绿、治污、减排”为重点的生态设施建设,以“港口、铁路、航空、轻轨”为重点的交通设施建设,以“吃住行游购娱”为重点的旅游设施建设。“十五”以来,中心城区先后新建扩建主干道路80多条,打通7条城市隧道,路网控制面积新增300多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40平方公里扩展到289平方公里。下步,随着德龙烟铁路、青烟威荣城际铁路、潮水国际机场、烟台港西港区等重大交通设施的相继建成,城市框架将得到进一步拓展延伸。三是全方位突出城市规划引领。规划是城市建设的灵魂与龙头。我们坚持策划与规划相统一,把策划纳入城市建设全过程,使尺度、比例、色彩、空间、平面高低等城市各类要素合理配置、协调一致;前瞻性与特色性相统一,以塑造特色、张扬个性为主线,努力在放大优势、差别发展中提高规划品位;导向性与严肃性相统一,坚持“不写没有草稿的文章”,大力推行“阳光规划”、“刚性规划”,切实维护规划的法定性、权威性和严肃性,确保一张蓝图管到底。目前,已经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规划到2020年,市区控制面积达到305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到600平方公里。为此,我们已在国内建成首个信息化城市规划系统,把540多平方公里的城市地理信息纳入其中,实现了建成区控规全覆盖。二、彰显特色凸现优势,用心打造魅力城市一座城市要有生命力和竞争力,必须有自己的城市之魂和城市个性。烟台城市资源非常丰富,在打造魅力城市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从地理位置看,坐拥黄渤两大海域,沟通辽鲁两个半岛,4邻近日韩两个国家;从自然风光看,山水交融、城岛相映、河海相连;从历史文化看,古有秦皇汉武足迹、近为明清海防重地,既有八仙过海佳话、又有道教真君胜景,既占开埠先机、又拥开放先河;从产业特色看,是亚洲唯一的国际葡萄·葡萄酒城、中国黄金第一市和著名的水果之乡、鲁菜之乡。我们坚持先天禀赋与后天智慧紧密结合,全面整合各种优势资源,全力打造山海仙境、葡萄酒城、魅力烟台。一是彰显特色、塑造个性。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一座雕塑可以使人记住一个城市,一座建筑可以让人终生留恋。我们经过反复论证,提出烟台的建筑特色应更加体现开埠开放的滨海形象,塑造不同于其他城市的鲜明个性。规划建设中,充分发挥中心城市集山、海、岛、河于一体的独特优势,精心布局重要地段和大体量建筑群,千方百计把碧波万倾的大海、连绵起伏的群山、蜿蜒清澈的河流、星罗棋布的岛屿与错落有致的建筑绝妙自然地融合到一起,形成以海为魂、以岛为目、以山为骨、以河为脉,山耸城中、城随山转、海围城绕、城岛相依,蓝天、碧海、金沙、绿树、红瓦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的城市风光。比如围绕做精海的文章,我们加大海岸带、海岛及近海区域保护开发力度,在中心城市建成80公里长的沿海观光带,充分展示出精品海岸、生态海岸、都市海岸、魅力海岸的形象;按照“既具历史文化特色、又有现代文明气息”的要求,高标准建成33.8公顷的滨海景区,成为城市的点晴之笔和闪亮名片;把海的元素作为城市雕塑设计的主基调,使各类海洋动物造型遍布城市海岸的各个角落,散发出浓郁的海滨城市气息。二是积淀文化、书写历史。建筑是承载历史文化的活化石。5一座城市如果缺少有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的标志建筑,就会显得平淡无奇、苍白无力。我们坚持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更多注入文化元素、着力提升文化品位,深入挖掘近代烟台优秀建筑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风韵,大力塑造有韵味、有档次的城市建筑风格,进一步彰显百年开埠城市、首批开放城市的历史风情。比如,把红色文化、海洋文化、葡酒文化、开埠文化、民俗文化、道教文化、神仙文化等,渗透体现到建筑、园林、桥梁、道路、河流等各个方面,使烟台的精神核心、文化内涵和天赋形胜等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使城市因历史而厚重、因文化而生动、因气质而迷人。在不影响山海景观、不造成交通拥堵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容积率、增加大体量建筑,通过形式与内涵的双向提升增加城市的历史文化厚重感。在前些年建成具备亚洲一流水平大型体育公园和国际博览中心的基础上,近两年又投资13亿元建成被誉为“城市之门”的火车新站,投资近10亿元建成融书城、大剧院、京剧院、青少年宫、群众艺术馆等为一体的市文化中心,成为城市建设新的标志性工程。“十一五”以来,中心城区累计完成城建投资500多亿元,是“十五”期间投入总和的3.5倍多,成为烟台城建史上资金投入最多、推进速度最快、面貌变化最大、群众满意度最高的时期之一。三是立体推进、整体融合。城市是集聚生产要素和各类资源的重要平台,只有整体规划、融合发展,才能形成协调联动的集聚效应。我们坚持把立体化理念贯穿城市工作各个层面,统筹考虑功能划分、空间结构、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等综合因素,促进城市内部和城际间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充分流动,实现城市规模与城市实力的整体提升。针对市区组团间隔较远问题,6在牟平和莱山两区之间设立面积48.8平方公里的高新区,加快推进六区互动共融发展。烟台城区之间分布着七、八座“城中山”、十余条“城中河”,我们选择处于节点位置的大南山和夹河、辛安河,积极推进以牟平区为重点、以“一山两河”为节点的市区融合,通过“理顺体制、让利放权”以及“山下通隧道、山上建公园”、“河边搞绿化、河桥建景观”等措施,变郊区为市区、变界河为景观河、变间隔山为聚合山、变自然屏障为生态纽带,把六区紧密地聚合在一起。三、以人为本完善功能,齐心建设美好家园从城市、城市化到城市现代化,是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演变过程,也是新形势下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重要载体。现代城市不能仅限于因“城”而“市”或因“市”而“城”,应该是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的市民美好家园。多年来,我们把完善功能、惠及民生的理念贯穿始终,千方百计让市民工作生活在舒适、温馨、和谐、安全的良好环境。一是完善城市功能。坚持从各个环节、每个细节抓起,统筹搞好环卫、给排水、供热、供气等市政设施建设,努力实现城市网络全覆盖。近几年,全市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14座,市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1.3%;建成生活垃圾处理场9座,市区垃圾清运、处理及时率保持在98%以上;对18条河道实施污水截流,在市区实施雨污分流,污水外溢发现率和处结率均达到98%以上。探索建立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管理运行模式,中心城区实现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全覆盖。不断扩大并网供热和燃气供应面积,市区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68.6%,燃气普及率达到99.7%。建立起国内领先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市区用水普及率达到99.89%。率7先在国内建起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覆盖城区面积110多平方公里。二是实施民心工程。坚持“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相结合,每年确定2—3项城建重点项目,纳入市委、市政府为民服务实事工程,实行重点调度、强力推进。坚持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相结合,每年投入专项资金2亿多元,先后对60多个旧居民区实施综合整治,直接受益居民达18万户、60万人,烟台因此荣获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坚持日常管理与集中整治相结合,每年集中一段时间开展“全面提升市区市容环境水平”整治活动,今年又全面启动“城市环境管理年”活动,力求实现“环卫保洁无缝隙、绿化精品全覆盖、执法管理无盲区”。坚持集中建设与联动建设相结合,近几年累计为1.5万户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经济适用住房,为2760多户城市低收入家庭提供了廉租住房,今年中心城区又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80万平方米,建成后可向社会提供房源6600套。坚持严格管理与真情服务相结合,针对群众出行难问题,利用旧城改造拆迁出来的空地,新增停车位1500多个;在人流、车流密集以及学校等交通压力较大的重点区域,通过开辟公交专用道、建设过街通道和过街天桥等方式,切实保障群众出行方便、快捷、安全。三是绿化美化生活。青翠欲滴的良好生态是城市的最好“名片”。我们坚持扩大植被增绿色、科学美化增花色、塑造景观增景色,引进特色植物品种80多个,建设特色园林30多座,制作大型植物景观雕塑30多组,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提高到41.1%和38.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7.7平方米。从2008年开始在全市组织实施“三年大造林工程”,今年全市林地面积达8到80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0%。积极开展节约型机关、节约型社会创建活动,大力提倡低碳环保、绿色出行等生产生活方式,烟台成为全国“公共自行车免费服务系统”首个试点城市,目前已在中心城区设立站点60个、投放自行车3000辆,到9月下旬将建成站点300个、投放自行车1万辆。四是提升市民素质。城市是人民的城市,需要人民共建共享。我们把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打造精神家园与提升城市实力、打造生活家园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弘扬“创新、拼搏、协作、包容”的新时期烟台精神,组织开展“读好书、唱好歌、讲礼仪、做文明人”主题活动,每月举办一次“文明烟台大讲堂”,让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