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1915-1917)》与妇女问题叶苗摘要:本文是对《新青年》在1915~1917年(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国之前)里对妇女问题探讨的相关研究。我把这一时期内对妇女问题的探讨分为三个阶段,即萌芽期、深入期和反省期。关键词:《新青年》妇女“解放”一次贯穿中国近代历史。其中“民族解放”的口号最为响亮。其实,在这股“解放”的潮流中,“妇女解放”也是不能不提的一股支流;它对于唤醒妇女,振兴革命起到的作用亦不可磨灭。《新青年》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头号阵地,在妇女问题上的探讨是怎样的呢?这一方面的研究并不全面和完善。希望这篇论文有所补益。我把《新青年》在1915年到1917年对妇女问题的探讨分为3个阶段:萌芽期、深入期和反省深化期。萌芽期相关文章目录1卷1号《敬告青年》陈独秀《妇女观》(法)MaxO’Rell著陈独秀译。1卷3号《欧洲七女杰》陈独秀1卷4号《人生科学(一)女性科学》(日)小酒井光次著孟明译。1915年《新青年》创刊之际,正是袁世凯积极准备复辟帝制之时,政治和文化上的控制甚严。当时群众团体被取缔,妇女团体更是荡然无存,造成了“妇女刊物亦俱停顿,一时几无妇运之痕迹”的局面。1在这种情况下,初创刊的《新青年》还是发出了关于《妇女问题》的声音,表现出其对妇女问题的关注。创刊号上,陈独秀的《敬告青年》便提到了妇女的解放问题:“世称近世欧洲历史为‘解放历史’。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税与,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解放云者....,脱离夫...1见《女性媒介:历史与传统》,宋素红著,第78页奴隶之羁绊.....,以完全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也。”..............在之前的一些研究里,有的没有把《敬告青年》纳入研究的范围,并认为杂志出版之时,“编辑者们心有余悸,还不能直接亮出‘妇女解放’的口号”2;有的认为“《新青年》从创刊之日起就响亮地提出了妇女解放的口号,并将之与政治、经济、宗教的解放相提并论。”3我认为二者皆有可取和不可取之处。《敬告青年》是《新青年》的开篇文章,也是妇女问题的开篇,它直接提出了妇女解放的问题,所以应当列入研究范围。但是这个口号不响亮,一是因为它未被单独提出,而与其他问题并列提出;二是批判中国现实的妇女问题的力度不够,仅是提出了一个“忠孝节义”而已。后三篇文章都涉及妇女问题,但与妇女解放失之差矣。《妇女观》是把女子提到了比男子更好的地位,认为女子有天赋的驾驭男人的权力。里面的话大多是可爱而不可信。《欧洲七女杰》列举了欧洲7名著名女性,包括战地医生、革命家和科学家等,主张“女子智能非不如男”,“以为女同胞之观感焉”。《女性科学》与《妇女观》相反,从生理学角度来审视女性和男性,得出“女子较男子近似于小儿”,“妇人第一使命在于输灌家庭以文明良妻贤母”的观点。可见,后来的文章多为译作,或是介绍西方情况的文章,体现了“本志于各国事情学术思潮尽心灌输,可备攻错”的目的;但是翻译的文章所表达的思想都与妇女解放失之大矣,甚至包含不科学的思想和歧视女性的倾向。后一点被之前的很多研究所忽视。由此可见,萌芽期的特点在于,提出妇女问题,关注妇女问题。但是与妇女解放越走越远,与中国现实问题越走越远;而这两个方面,在深入期都得到体现,而且有了很大的发展。深入期相关文章目录1卷5号《一九一六年》陈独秀2卷2号·读者论坛《新青年之家庭》李平2卷6号·女子问题专栏《贤母氏与中国前途之关系》陈钱爱琛3卷1号·女子问题专栏《女子教育》梁华兰3卷3号·女子问题专栏《女子问题之大解决》高素素2见杨荣和张强的“论《新青年》对妇女问题的探讨及贡献”3见张爱青的“《新青年》在妇女解放中的作用”《论中国女子婚姻与育儿问题》陈华珍3卷4号·女子问题专栏《女权平议》吴会兰《改良家庭与国家有密切关系》孙鸣琪3卷5号《结婚与恋爱》高曼《婚制之过去现在未来》刘延陵《一九一六年》是深入期的发轫之作,继萌芽期的开篇《敬告青年》,再次提出了妇女解放问题,并直接批判儒家的三纲之说,更具现实针对性和批判性。“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则妻於夫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自负为一九一六年之男女青年,其各奋斗以脱离此附属品.........之地位...,以恢复独立自主之人格.........。”继《一九一六》年之后,妇女问题的探讨真正开启,《新青年》进入了对妇女问题探讨的深入期。对中国具体的妇女问题,如婚姻、家庭、教育、职业和传统习俗节孝和缠足等问题都有涉及。同时也积极探讨解决妇女问题的途径,包括女子教育、参政、就业和法律方面的途径。在各个方面都有或轻或重、或深或浅的探讨,可谓全面开花。其中对家庭、教育和婚姻问题讨论最多,尤为重视;其他的方面多是附而论之,没有深入地展开。之前对《新青年》的研究,大多宽泛而谈这一时期《新青年》对各个问题的探讨情况4;也有些文章专而论之5。但是我认为它们对女子教育....的研究都还不够全面和准确。所以在下面我将专述这一阶段《新青年》对女子教育的探讨。这一时期的女子教育观念由于尚未完全脱离传统,往往和婚姻、家庭交织在一起,难分彼此,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现代教育,这个概念问题需要提前交代一下。教育问题——在传统的“男女内外分治”思想主导的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呈现出新旧交杂时的矛盾和悖论性特点先说说女子教育的相关背景。19世纪30年代外国传教士在中国首建女塾,后来教会女学发展起来,是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端。维新变法时期,国人开始自办女学,清末教育新4如黄瑛、胡熙晨的“现代妇女问题的前导——《新青年》”5如黄伟明的“《新青年》女子教育观及其影响”政时期,官办女子教育也兴起。民国建立后,女学在体制、规模和地位上,均有所发展。6《新青年》创刊之际,女子教育已不是一个新问题。《新青年》第二卷和第三卷1号,在男女教育问题上,采取“等而分...”的观点。“等”即男女平等,都当受平等之教育。“分”就内容而言,即根据“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点,认为女子教育应当培养新时代的贤妻良母,以塑造新家庭,以培育新国民,以创造新社会。这一阶段有3篇文章,即《新青年之家庭》、《贤母氏与中国前途之关系》和《女子教育》是直接拥护这种观点的。“夫效力国家,其道多端,非必躬登政坛而后可也。女子者人类之母也,相夫教子持家处事,其所贡献于国家者既多。”“吾国女子以数千年之压迫服从既成为第二天性,然正可利用其服从之性,尊之以良好教育,终成为世界第一等女子。”——《女子教育》梁华兰在《新青年》第三卷3号上,一篇题为《女子问题之大解决》文章打破了这种“男女外内分”的统一思想。作者提出,“女子者国民..之一,国家所有....,而非家族私有,非男子私有”,“所受教育方针,当为女.子自身...计,当为国家前途....计,非以供男子私人..之役使也。”突破在哪里呢?作者把女子定义为国民之一,只谈“公民”,不谈“男女”,并非首创。关键在于作者把女人从私域推向公域,从家庭推向国家。女人生存的背景拓展了,她们不是国家之外7,家庭之内的了。她们的天职不限于相夫教子,而包括人民的福利和国家的前途。而且,她们与国家相链接的纽带不再是家庭,通过培养孩子和扶持丈夫的方式;她们可以走出去,直接通过社会工作来实现这一点。作者紧接着便讨论了女子职业问题。下一篇具有突破意义的文章,是3卷4号女子问题专栏上的《女权平议》。作者提出,在家庭里,需要一场“女权革命....”,革“内外治之分”。“外与内相对抗,不平云乎”。“良妻贤母为妇女天职之一端,而生今之世界,则殊非以良妻贤母为究竟.........。”“吾女子当琢磨其道德勉励其学问,增进其能力,以翼终得享有其权.之一日。“6见《教育与女性——近代中国女子教育与知识女性觉醒(1840~1921)》,乔索玲著,第?页7见《被建构的女性:当代社会性别理论》沈奕斐第206页——《女权平议》吴会兰《女子问题之大解决》着眼于公私..,《女权平议》着眼于内外..,如出一辙,都是要把女人从单纯的家庭私域内解放出来,走向社会。《女权评议》另外一个突破,是提出了妇女的法律问题,“夫父子夫妻伦理上之名分不同,法律上之人格则一”,“立宪时代,女子当平权,有意识之平权也。是即法律所许国民平等自由之权”。妇女问题的核心是实现男女平等,法律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必要武器。8法律在切实扩大和保障妇女权利,维护妇女利益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吴惠兰对法律问题的初探有着开创性的意义可是,这种针对“内外分治”的女子教育的突破,也伴随着反复和曲折。新的观点不是一出世,便能占据主导地位。《论中国女子婚姻与育儿问题》和《改良家庭与国家有密切关系》,是分别与《女子问题之大解决》和《女权平议》同期发表的两篇文章。它们仍旧坚持传统的“男女”“内外”之分,似乎有与新的现代教育观念分庭抗礼之势。“求道德学问,以养成他日国民之贤妻良母....”“盖女子脑力与体质,期发明不如男子,而近似小儿....”,“若复欲与男子享同等之地位权利........,势所不能....也。”——《论中国女子婚姻与育儿问题》陈华珍“为父母者必教男儿以爱国齐家之道,更教女儿为妇治家....之要务。”女子入学,“科学中以家政科...、保.姆科..必要,以养成他年嫁为人妇之预备.......”,而男子“习各种..学科,略知家庭之道。”——《改良家庭与国家有密切关系》孙鸣琪在《论中国女子婚姻与育儿问题里》,又出现了萌芽期里的“女子较男子近似于小儿”这种论调,甚至认为男女生理上的不平等,将自然导致男女在社会上的地位的不平等。这种论调连基本的“男女平等”都是反对的。这种新旧交替时所具有的矛盾和被乱9,是《新青年》本身的一个特点,也是那个巨变和转型的时代特点在这个期刊上的投射。转型期难以避免出现这种反复和曲折的矛盾,但是符合时代趋势的观点必将慢慢占据上峰。反省深化期相关文章目录8见《妇女与立法初探》内《妇女与法律》一篇,骆兰兰著,第6页.9见《被建构的女性:当代社会性别理论》,沈奕斐著,第77页4卷1号《新社会问题之一》陶履恭4卷5号《贞操论》(日)于谢野晶子著周作人译4卷6号《娜拉》易卜生著,罗家伦译5卷1号《贞操问题》胡适5卷2号《我之节烈观》唐俟《社会与妇女解放问题》华林5卷3号《美国的妇女》胡适4卷1号上陶履恭《新社会问题之一》是体现反省特点的核心文章。“通观本杂志所刊布诸文,舍一二投稿家外,非背诵吾族传来之旧观念..........,即抄袭西方平.....凡著者之浅说......。”陶履恭主张,对妇女问题的探讨,首先应回到发源地西方..........,去探求女子问题诞生地的社会状况和条件;再回到中国的实际上来..........。最后的结论便是,中国在经济、教育和思想状况上远落后于西方,女子解放的条件尚不成熟;但是女子解放是大势所趋,青年人尤其女子应当此重任。我认为,这篇反省文章的意义,在于主张先回到女子问题发源地去审查一番,进而由中西方的巨大差距,认识到在中国女子解放的条件尚不成熟。近代知识分子往往具有的冲动,便是想把国外的所有“好东西”带回国内来,而忽视了国内外各方面的差距。《新青年》之前发表的很多文章里流行着这样一种做法:把国外的文明和发达展示出来,再列出中国的种种落后鄙陋,愤慨一番,鼓励青年奋斗崛起。这种行为的意义在于激励,在于推动改革,可是造成的新旧之间的原本可以避免的矛盾也不少。这里,陶履恭冷静的反省态度显得很有意义。后来,讨论的重点便转移到对女子贞操问题上来了。这和当时中国的现实状况紧密相连。1914年袁氏政府颁布《褒扬条例》,公开褒扬“妇女节烈贞操,可以风世者”。1917年的《修正褒扬条例》有过之而不及10。《新青年》的撰稿者们针对这一问题,展开口诛笔伐。先是周作人翻译《贞操论》,“希望中国人看看日本先觉的言论,略见男女问题的情形。”然后胡适和鲁迅11接连发表《贞操问题》和《我之节烈观》,从贞操条例的野蛮、贞操问题上的男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