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声母系统第九讲虽然所用归纳方法相同,但不同学者对于《中原音韵》音系究竟有多少声母看法不同,所拟定的音值也有差异。主要差别就在于知系和照系字的分合问题上,认为是一类的,就有二十或二十一声母(多一个的认为疑母尚独立存在),认为分两类的,就有二十四或二十五声母。一、《中原音韵》声母唇帮[p]滂[p’]明[m]非[f]微[v]舌端[d]透[t’]泥[n]来[l]齿精[ts]清[ts’]心[s]知[tʃ]痴[tʃ’]十[ʃ]儿[ʒ]之[tȿ]齿[tȿ’]诗[ȿ]日[ʐ]牙见[k]溪[k’]疑[ŋ]晓[x]喉影[ø]从中古到近代,声母系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有三点:1.全浊声母清化2.知、照组合流3.零声母字增多二、声母系统从中古到近代的变化《中原音韵》时代,中古的全清、次清、次浊声母基本都保留下来,只有全浊声母全部变成了清声母。支思韵去声:是氏市侍嗜豉筮视,禅母;士事,崇母;使,生母;示谥,船母;施试,书母似,邪母;思,心母。字,从母;恣,精母。1.全浊声母清化十个全浊声母的清化并不完全相同,但也有一定规律可循。(平声)滂[p‘]庞皮盘平並[b](仄声)帮[p]棒部步白並母字[b]中,中古时是平声的,《中原音韵》中变成送气清音[p‘]。中古时是仄声的,变成不送气清音[p]。简单来说,就是“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蒲,薄胡切部,裴古切步光切旁蒲旱切伴(平聲)透[t‘]堂田徒頭定[d](仄聲)端[t]宕電杜獨(平聲)溪[k‘]狂葵/橋強群[g](仄聲)見[k]跪共/件具(平聲)徹[ȶ‘]茶陳傳長澄[ȡ](仄聲)知[ȶ]柱治濁軸同,徒紅切惰,徒臥切奪,徒活切徒耐切代度侯切投竞,渠敬切强,巨良切騎,渠羈切(qÍ);奇寄切(jÌ)其遇切具巨鳩切求陳,直珍切直,除力切直良切長直利切治(平声)清[ts‘]慈才/齐全从[dz](仄声)精[ts]在字/聚渐(平声)初[tʃ‘]柴巢床锄崇[dʒ]庄[tʃ]撰助栈状(仄声)生[ʃ]士事(止、志韵)才,昨哉切徂,昨胡切徂浪切藏(zàng)昨郎切藏(cáng)助,床据切事,鉏吏切愁,士尤切昌[tɕ‘]船乘唇(平聲)船[dʑ]書[ɕ]神繩蛇(仄聲)書[ɕ]順剩射術船,食川切乘,食陵切(chénɡ)乘,實證切(shènɡ)昌[tɕ‘]仇常承垂(平聲)書[ɕ]時殊誰禪[ʑ]章[tɕ]植(職韻)(仄聲)書[ɕ]受社是石酬,市流切是,承紙切善,常演切盛,是征切(chénɡ)盛,承正切(shènɡ)奉[v]非[f]肥犯附乏邪[z]心[s]松随/徐祥/似俗/谢席匣[ɣ]晓[x]和寒/嫌匣/祸憾/幸学规律:塞音和塞擦音的平声字变为发音部位相同的送气清声母;仄声字变为发音部位相同的不送气清声母;擦音的变化比较简单,即变为相同发音部位的清声母。《中原音韵》已经完成了全浊声母清化的过程,那么这种现象发生的时间应该更早一些。最早的萌芽可能出现在晚唐的西北地区。敦煌文献中,已经能看到“辈帮-倍並”、“泛非-饭奉”、“到端-道定”、“尽從-进精”、“泄心-谢邪”、“华匣-化曉”混用。到宋代,已经扩散到多个方言区。朱熹《诗集传》和《楚辞集注》的注音中,清浊互用的情况很常见:保帮,叶音鲍並尽从,子精忍反得端,徒定力反浊澄,竹知六反局群,居见亦反活匣,呼晓酷反在不同的方言中,全浊声母清化的规律并不完全一样。北方方言通常都遵循上述的规律,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而在南方方言里,有全部变为送气的,也有全部变为不送气的。如梅县客家话,浊辅音全读作送气的,“败”[p’ai]“道”[t’ɑu];而福州话全读作不送气的,“棚”[pɑŋ]“求”[kieu]。中古的“知彻澄”、“庄初崇生”、“章昌船书禅”三组声母到《中原音韵》时代已经混同,开始发展出卷舌音声母zh[tȿ]、ch[tȿ‘]、sh[ȿ]。2.知、庄、章组合流为卷舌音诸朱珠侏,章母;猪潴株蛛诛邾,知母枢,昌母;樗攄,彻母三十五字母三十六字母近代现代汉语中的卷舌音究竟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高本汉把上古的庄组字就构拟成[tȿ][tȿ‘][dʐ][ȿ],罗常培等认为《切韵》系统里的知组声母已经读卷舌音。但现在对《切韵》音系的构拟一般还没有卷舌音,但到《中原音韵》时代应该已经产生了。变化过程是章庄组先合流为照组,为舌叶音[tʃ],然后再与演变为舌面音[tɕ]的知组合流。现代汉语一些方言中,知组和照组仍是有区别的,也表明章庄合流在先,与知组合流在后:但是,三组合流后,一开始仍然读舌面音[tʃ],因为这三组声母都能和三等韵相拼,三等韵字有[i]介音,卷舌音声母[tȿ][tȿ‘][ȿ]很难跟[i]相拼,更不要说带有[i]介音的[tȿiu][tȿiən]等。考察《中原音韵》可以发现,首先发展出卷舌音声母的是“支思”韵的照组字:支……眵……施……“支思”韵和“齐微”韵对立,齐微韵的韵母是[i],“支思”韵的韵母是[ɿ][ʅ],能和这两个韵母拼的声母,就是[ts][ts’][s]和[tȿ][tȿ‘][ȿ]。但在当时,还有一部分后来读成卷舌音的字,此时仍属于“齐微”韵,如“吹……、笞……、知……”因此这些字的声母,在《中原音韵》中仍是[tʃ][tʃ’][ʃ]。《中原音韵》中,还有江阳、鱼模、真文、萧豪、家麻、尤侯、庚青、监咸八个韵,也有卷舌音和舌面音的对立:生vs声筝vs征鐺vs称前者是庄组,后者是章组,前者已变为卷舌音,后者尚为舌面音。由此也有学者提出另一种演变过程:知[ȶ]知[tɕ][tʃ]庄[tʃ]庄[tʃ][tȿ][tȿ]章[tɕ]章[tɕ][tʃ]这三组声母在北方方言中全部变为卷舌音,已是十五世纪的事。[明]兰茂《韵略易通》(1442)用一首《早梅诗》记录了当时北方话的声母:东[t]风[f]破[p’]早[ts]梅[m]向[x]暖[n]一[Ø]枝[tȿ]开[k’]冰[p]雪[s]无[v]人[ʐ]见[k]春[tȿ’]从[ts’]天[t’]上[ȿ]来[l]。“枝”、“春”、“上”三字,代表了卷舌音三声母。唐代以前只有影母是零声母:如:阿哀按欧椅邀因央乌蛙弯翁於渊冤怨。从宋代开始,北方话中喻母[j]、疑母[ŋ]合流,大部分字变成零声母。如:喻母:又永炎伟王越雨云员于疑母:牙熬我硬义咬银验午危鱼玉3.零声母字增多语禦:疑母雨羽宇禹:于母與愈庾:以母五午:疑母塢:影母御驭遇:疑母妪:影母谕誉预豫:以母芋:于母但此时微母字尚未变成零声母:武舞侮但《中原音韵》中还是有一部分独立的疑母存在。養痒鞅:以母仰:疑母这种对立出现在江阳、萧豪、歌戈、车遮四个韵中。因此学者还是主张《中原音韵》系统中还有一个疑母。《中原音韵》有二十五个声母,到15世纪的《早梅诗》变成二十个,即知[tʃ]痴[tʃ’]十[ʃ]与之[tȿ]齿[tȿ’]诗[ȿ]合并,儿[ʒ]与疑[ŋ]辅音脱落,并入零声母。这与现代汉语的辅音已经很接近了。三、声母系统从近代到现代的变化从《中原音韵》到《早梅诗》再到现代,声母的变化主要有:零声母继续增加。j、q、x的产生。除了原有的影母,《中原音韵》中喻母和一部分疑母已经变为零声母,《早梅诗》中,疑母完全消失,儿母也变成了零声母:儿而尔耳二贰。但当时微母还保留着辅音[v]。1.零声母继续增加[v]的消失是从清初韵书《五方元音》(成书于康熙初年)中反映出来的。该书总结了当时的20个声母,分别是:梆[p]匏[p’]木[m]风[f]斗[t]土[t’]鸟[n]雷[l]竹[tȿ]虫[tȿ’]石[ȿ]日[ʐ]剪[ts]鹊[ts’]系[s]云[Ø]金[k]桥[k’]火[x]蛙[Ø]“蛙”母下收例字“文晚恩安”,“文晚”中古微母字,“恩安”影母字,表明微母已与影母合并。“云”母下收例字“因言氲元”,“因氲”影母字,“言元”疑母字,其实也都是零声母。区别只是“云”是[i]为韵头的零声母字。舌面音j[tɕ]、q[tɕ’]、x[ɕ]的产生,可以说是汉语声母发展到目前为止最后一个重要的变化。现代普通话声母j、q、x来源于中古“精清从心邪”、“见溪群晓匣”两组声母。2.舌面音j、q、x的产生由于浊音清化,精组只剩下“精清心”三个声母,读[ts][ts‘][s]。见组剩下“见溪”两个声母,读[k][k‘],“匣”合并入“晓”,读[x]。精组声母,在开口呼、合口呼前就保持[ts][ts‘][s]不变;在齐齿呼、撮口呼前变成了[tɕ][tɕ‘][ɕ]。见组声母和晓母,在开口呼、合口呼前就保持[k][k‘][x]不变,在齐齿呼、撮口呼前变成了[tɕ][tɕ‘][ɕ]。也就是说,[k][k‘][x][ts][ts‘][s]在三等韵前演变为[tɕ][tɕ‘][ɕ]。俊,子峻切钻,借官切鸡,古奚切规,居隋切显,呼典切苍先切千私列切泄七乱切窜息郎切桑古电切见这种现象,在语音学上称为“腭化”。这是在语音同化作用影响下产生的演变。[ts][ts‘][s]发音部位靠前,是舌尖前音,而[i][y]是舌面前元音,声母受韵母影响后移,变成舌面前的[tɕ][tɕ‘][ɕ]。而[k][k‘][x]是舌根音,发音部位靠后,受[i][y]同化前移,也变成了[tɕ][tɕ‘][ɕ]。这个现象,直到十六七世纪的韵书、韵图中尚无反映,在《五方元音》中,“剪鹊系”和“金桥火”仍截然分明。清代的意大利传教士金尼阁《西儒耳目资》(1626)仍以k[k]注见母字,以ç[ts]注精母字,表明当时的北京音中二母尚未发生演变。十八世纪,《圆音正考》(1743)教人们辨析所谓“尖音”和“团音(圆音)”,是最早反映这个现象的。在[i][y]前念[tɕ][tɕ‘][ɕ]的叫团音,如“经、轻、兴”等,属见组声母。在[i][y]前念[ts][ts‘][s]的叫尖音,如“精、清、星”等,属精组声母。既然要求辨析,就知道当时北京音已经不分尖团了,也就是说,见、精两组都出现了[tɕ][tɕ‘][ɕ]的读音。到十九世纪,“北人不分香厢、姜将、羌枪六母。”《五方元音》中,承认由见组分化出来的读[tɕ][tɕ‘][ɕ],而精组仍应当读[ts][ts’][s],可见见组的分化早于精组。各地方言也体现了这个现象,见组分化而精组未分化的方言还有很多,但精组分化而见组未分化的方言却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