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精品】范文参考文献专业论文浅析纪录片中的主观因素浅析纪录片中的主观因素从古至今,人类始终希望能借助于外界的力量获得永生。影视技术的出现特别是纪录片这一影视文本,满足了人类通过影像获得永恒的“木乃伊情结”。如果说故事片的导演们在用一个个的故事编织着过去、现代和未来神话的话,那么纪录片的编导们,则更多的是在用科学的手法、史学家的眼光,用光来书写当代社会,使之成为明天的历史。不少人认为,纪录片是客观纪录,因而反对创作者创作个性的表现、否定创作者对内容的解释权利。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也是对客观性最为肤浅的理解。现实生活是极其丰富复杂的,而我们的镜头不可避免地要对所摄对象进行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和取舍,这就在事实上体现了创作者有意无意地诠释角度和立场,当然,这种诠释绝不是所心所欲的,而是要用镜头语言、同期声真实而含蓄地表达创作者的观念。那么我们就对纪录片作者主观因素做一下简单分析。从纪录片诞生之日起,纪录片定义的纷争似乎从来没有中止过。特别是在中国,由于长期强调纪录片的绝对真实,使中国纪录片始终没有走出创作中的误区。著名电视制片人,美国匹兹堡公共电视台执行副总裁托马斯?斯金纳就曾说过,中国的纪录片不能走向世界就是因为过于强调绝对真实,因而只有纪录而没有再创作的意义。尽管只是一家之词,却也说明了关于真实性问题在中国纪录片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纪录片创作的目的,在于创作者表达对生活意义的价值判断,追求和诠释事件本质的真实,并实现与观众的情感交流,但在以多种手段构建纪录片真实美的同时,创作者则应坚持严肃的创作态度和整体的适度把握。真实性是纪录片的根本与生命所在,是纪录片与生俱来的本性。它强调表现上的客观化,强调社会生活的客观记录,强调对生活原始形态的尊重,强调再现生活的具体情境。可以肯定地说,离开真实和最新【精品】范文参考文献专业论文客观,纪录片将不复存在。然而,可以肯定地说,纪录片绝不是绝对真实的展示。纪录片作为一种创作行为,绝对真实的展示是不可能存在的。纯客观的展示只是纪录片对于真实的永远地、渐近地追求,创作者以他们的真诚无限地接近真实。因为有了真诚,有些事可以经过记者的请求或安排拍摄下来,而不仅仅是记者旁观而冷静的记录;同时也因为这种真诚,纪录片在取得观众认同的基础上,也可以出现一些心理意象,以此延伸纪录片在客观之后的意味。如果说创作都不追求作品的终极意义,只是希望通过被拍摄对象,或拍摄者自身行为过程所体现的一些信息,来反映事物的存在状态,那是创作者的无知和软弱。格里尔逊在对纪录片进行定义时指出,纪录片就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就是“从日常生活中拍出一部戏剧来,从一个问题中写出一首诗来”。这里的“创造性处理”、“戏剧与诗”都包含着创作者的情感与意图,这些都表明,一部真正的纪录片是一个主题与形式有机结合的整体,是基于创作者对观众与客观事实的尊重,是一部用真实材料写成的“故事”。记录者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而不是机器。如果为了使作品“忠于现实”而放弃一切表达的技巧,使摄像机成为记录者和旁观者,那么最终我们看到的纪录片就和现实世界一样不经修饰,不加提炼,纷繁芜杂,没有主题,纪录片和记录者也就失去了他们存在的价值。他们的价值恰恰在于通过冷静的观察和理性的思考,从千变万化的现象中发现本质和意义,展现给观众所看不到的东西。这就有赖于对各种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段的运用,比如蒙太奇。20世纪60年代美国新新闻主义的异军突起曾经引起了人们对捍卫客观性原则的莫大担忧。过于丰富的主观表达的确有可能使客观性面临威胁,而这又正是新闻等纪实类作品的大忌。在此起彼伏的批判和质疑声中,新新闻主义报道昙花一现。纪录片的主观表达也必须以客观真实为底线。然而纪录片毕竟不等同于新闻,新闻的职责是传播信息,而纪录片的使命则是揭示意义。意义来自哪里?来自客观素材和主观思考。因此,在纪录片里主观和客观不再是二元对立、针锋相对的两极,而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孪生兄弟。素材是“想法”、“观念”、“主题”的素材,客观现实不能成为“客观现实”的素材,“意最新【精品】范文参考文献专业论文义”是从素材中提炼出来的意义,它不可能是空中楼阁。伽达默尔说:“说到底,一切解释都是自我解释。”同样,纪录片创作者对客观存在的记录、选择和重新组构,又何尝不是对存在的自我解释呢?既然观众对纪录片文本解读的主观性是合法的,为什么又不能容忍记录者对客观存在解读的主观性呢?显然,存在的不可描述性造成了生存和理解的两难处境。上个世纪海德格尔所面临的“解释的循环”,如今又成为纪录片这种影像文本难以逾越的困境。虽然当年海德格尔没能为这一困境找到理想的出路,但他主张:“决定性的东西不是摆脱解释的循环,而是以正确的方式进入这一循环。”这倒为我们今天更理性地看待纪录片的主观性和客观性问题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建议。纪录片承载着传递历史与人文价值的社会功能,它不仅要为今天的人们开启一扇认识真实世界的窗口,也是在为后人留下一份影像资料。真实性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在纪录片创作中,它实际上只存在于创作者的良知之中。纪录片的创作者应该在追求收视效果的同时,以科学和严肃的态度处理好主观表述与客观事实的关系。须记住,当娱乐大众而不是探求真实成为纪录片选择信息的标准时,纪录片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纪录片,以新的创作范式和新的理论为指导,经历了从强调纯客观的“无我之境”到默认并提倡主观表现的“有我之境”的演变,情景再现、强化悬念、故事片叙事等手法的运用,使纪录片的观赏效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应该说,不同的社会环境提供了不同的创作观念和适当的手法。我们应该有一个更加包容的理论环境和更加宽松的创作环境,以便更有利于纪录片创作的繁荣和发展。(编辑/穆杨)------------最新【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