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感谢领导和老师们给我这样的机会和大家交流。让我在各位面前做教学经验介绍,我实在感觉自己有点班门弄斧。回顾自己在教学中点点滴滴,感觉并没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在此,我仅就自己的教学谈一下做法和感悟,算做与大家探讨和交流吧。《杨氏之子》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第一篇古文,这对于初次接触文言文的五年级孩子来说还是很新奇的。这篇文章虽然很短,但我的第一反应是不会教。面对这第一次,该让孩子学到什么?该怎样教学?我颇费了一番功夫。因为是第一篇古文,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千万不可一节课下来,让孩子们感到学习古文枯燥乏味。本节课我力争使课堂气氛活跃生动,让每个孩子的头脑都动起来,都有收获,让学生的自信心大大增强。为使本课上得有趣,我主要做了以下设计。一、开篇明意,由“氏”“之子”理清题目的意思。二、自学注释,对课文内容有大概的了解。学生初读课文,感觉本篇文章与现代文的不同,让学生明确这样的文章就是古文。在这篇古文中,有许多典型的单音节词,如“孔君平诣其父”中的“诣”指拜见。还有“未”、“闻”、“示”等,那么我想让孩子学会借助注释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惯。三、通过朗读检查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情况。我认为要在古文的语境中读出语感来,这可有点难。不像现代文的有感情朗读。古文要读好,首先当然要理解意思,这是孩子通过自读及合作交流可以基本达到的。我大胆放手让孩子操作。在此基础上,学习适时停顿朗读。此时,学生没有读出古文味,读得一字一停,什么也不像。有时还弄出笑话:把“杨氏子”读成“洋柿子”、把“孔君平/诣/其父”读成“孔君/平诣/其父”,把“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读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完全改变了句意。于是我范读,学生练读,个个摇头晃脑,字正腔圆、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就这样整整读了半节课,孩子还饶有兴趣。虽然时间很长,但是,我不觉得浪费。于是我不失时机的询问:如:“为设果”是说谁为谁摆放水果?学生回答后我明显地感受到学生读得越好,理解程度越深。这绝对不是简单的模仿,这是入情入境地品味。品味够了,我抛出本文的中心问题:“读了文章,你觉得杨氏之子应答如何?”没想到孩子们都说出了妙处所在:杨氏之子巧用姓氏作答。然而“未闻”的语气婉转却不为人知。我想: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再读,可惜还是没有答案。于是,我只得拿出比较句子的方法。将“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作比。光这样读肯定不行,要把句子放在语境中。我们先读了这似乎相同的两句,解释了意思,然后我和他们演一演,我自告奋勇来演杨氏之子,学生自愿和我合作来演孔君平,全体同学读旁白。互动一:(全体同学齐读旁白)生读:此是君家果。师(严肃地)说:孔雀是夫子家禽。大家觉得我演得不妥,我恍然大悟:“哦,原来‘未闻’两个字的作用这么大啊,的确不能漏。我知错就改,再给我一次机会,行吗?”2、互动二:(全体同学齐读旁白)生读:此是君家果。师(想了半天)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我又让学生再换着读,从读中我发觉有人已意会。但我不挑明,也不让他们把答案说了,因为还有许多人正在跳,就要摘到桃子了!接着我让那似乎意会之人演杨氏之子,其他人用心演孔君平。放入语境中对读,果然许多孩子明白了“未闻”之妙用。我没有及时揭穿,而是让他们小组内再读读杨氏之子的应答。他们已经意会,情感朗读也水到渠成。四、让学生讲本文的故事,适当指导文言文的现代含义。这是一个强化“兴趣”的过程。读罢此文是说来听听,我找两个学生根据课后注释讲讲这个故事,大家认真听后,议论议论,他们讲的谁和课文中写的最接近,最忠于原作。第三个同学再讲一讲,不过,这次我可要增加难度了,我要问他为什么这样讲,为什么用这个词语,要在课文中找出答案来,如果他答不上来,别的同学帮忙解决。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很快体会出杨氏子语言的婉转,完全理解了文言文的含义。同学们,如果你是孔君平,听到杨氏之子这样的回答,你心中会想些什么?又会说点什么呢?请你在纸上写一写。五、适当扩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适当扩展是一个延续“兴趣”的过程。学习文言文并非一朝一夕即可完成的,这是个长期过程。趁着学生兴趣浓厚,及时地适当补充一些内容是必要的。补充的内容要有趣,并且和课文内容有相似之处,要容易理解的,这样,减缓坡度,延伸了本课的效果。学完课文后,我及时地补充另一则小故事,让孩子们用刚刚学到的方法进行自主尝试。一方面,是对教学效果的检查,另一方面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