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李清照词二首五华县高级中学语文组朱利美鹧鸪天.桂花李清照学习目标一、走进作者,了解词风二、理清思路,分析咏物形象(重点)三、学习手法,体会情感(重难点)1、生平简介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女文学家。早年居住汴京,生活优裕。后遭遇靖康之变,被迫南渡,南渡不久,丈夫病死,精神上遭受沉重打击。她只身经历国破家亡夫死的痛苦,颠沛流离,四处流浪,在孤苦寂寞中度过凄凉的晚年。被当代散文大家梁衡称为“乱世中的美神”,她的词作,从数量看较之其他名家也不算多,但几乎每篇都是精品佳作,是公认的宋词一大家,旷世才女。一、走进作者,了解词风2、词风变化:李清照的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回顾诗句,前期作品:《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剪梅》:“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前期词风可以概括为:格调清新、妩媚秀丽。南渡前:早年生活优裕,家庭幸福,诗的内容大多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闺情相思生活,主要表达闺中闲愁、与丈夫的离愁之情。◆南渡后:靖康之变后,流落他乡,遭受国破家亡夫死的沉重打击,所以后期的作品多反映战乱痛苦生活,感时伤怀,怀旧思乡,表达思夫、思国、思乡的孤独生活的浓愁、哀愁。《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评:这首词把离愁、孤寂、悲秋、伤感之情通过明白如话的语言和错落和谐的音律表现得淋漓尽致,声声凄厉,句句揪心,怪不得历代词家都异口同声地称赞此词为千古绝调!后期词作风格可以概括为:凄清深沉、苍凉悲楚回顾诗句,后期作品:李清照二、品读鉴赏新词写作背景北宋末年受党争的牵累,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死后,她曾随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约十年之久。摆脱了官场上的钩心斗角,离开了都市的喧嚣,悉心研究金石书画,易安室中畅怀对饮,唱和嬉戏,给他们的隐退生活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和无穷的乐趣。他们忘名远利,双双沉醉于美好、和谐的艺术天地中,此情此景,和桂花那种“暗淡轻黄”、“情疏迹远”,但求馥香自芳的韵致是何等的相似。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这首词是李清照特定情怀的反映,是一种寄寓和隐喻。鹧鸪天·桂花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诵读美词,注意基调看诗题,归类型:写了什么?咏物诗(1)所咏何物:写了什么物?(2)意象分析:有什么特点?外在特征:形态、色泽、气味、环境等内在品质:理想、志向、品格等(3)手法分析:怎样写的?常见手法:托物言志、象征、比喻、拟人、对比、衬托等(4)情感分析:为什么写?物中所寄托的主旨情感。复习巩固,学法指导:鉴赏咏物诗的步骤鹧鸪天·桂花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结合注释,梳理词意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朗读思考:词中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哪些诗句是描写?哪些诗句是议论?(1)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议论:(2)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3)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4)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描写:鹧鸪天·桂花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先描写,后议论常见考题:词中描写的桂花具有怎样的特点?试简要赏析。描写:“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2)(赏析外在)桂花颜色“暗淡轻黄”,体态“轻柔”,生长环境“迹远”,幽静偏僻,但香味浓郁。要点赏析:“暗”“淡”“轻”三字是形容桂花的色是暗黄、淡黄、轻黄。“体性柔”说这种花体性温柔。生长环境“迹远”,幽静偏僻,但“香留”天地之间。规范作答:(1)(提炼内在)这首词描写的桂花具有朴素低调,外貌不扬而内秀丰富,品格高洁的特点。(3)(体会情感)词人抒发了对桂花的赞美/喜爱之情。/(表达效果)形神兼备地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描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议论课末练习,疑难探究:这首《鹧鸪天》是一首咏桂词,有人评价它说“风格独特,颇得宋诗之风,即以议论入词,托物抒怀”。请你结合具体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第一层议论: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思考:诗句如何通过议论表现桂花的特点?花当然是以红为美的。至于碧牡丹、绿萼梅之类,那就更为名贵了。这些都是桂花没有具备的。但是作者认为,内在美,比外在美更为重要。“何须”二字,把各种名花一笔荡开,正面论述突出了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断定她是“花中第一流”。经过这样的比较抑扬,桂花的定位就很清楚了。所以作者论定:“画栏开处冠中秋”,化用李贺诗句“画栏桂树悬秋香”,热情赞美桂花是众多的秋季名花之冠。第二层议论:“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思考: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描写了什么内容,与桂花有何联系?梅花既有妍丽的外美,更有迎霜雪而开的高洁的内美;菊花更是人所共同认可的“君子之花”,兼具内外之美。这两种名花,在桂花的面前都产生了妒忌和羞愧的心理。拟人对比侧面烘托第三层议论:思考:如何理解“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骚人”指的是屈原。注:屈原在《离骚》中,用褒扬之笔,列举了各种各样的香草名花,以此比喻君子修身美德,可是偏偏没有提到桂花。屈原的人品和才德,是人所共同景仰的。对这位先贤的抱怨,更突出了作者对桂花的珍重。侧重议论答题参考:(1)(议论内容)“自是花中第一流”为第一层议论。“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为第二层议论。“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为第三层议论。(2)(怎么议论)这些议论,既有正面论述,又有通过拟人、对比、侧面烘托手法,更有议论批评屈原,为桂花正名。(3)(议论效果)充分表现了桂花在词人眼中的形象――花中第一流、花中之冠。赏析后答题:这首《鹧鸪天》是一首咏桂词,有人评价它说“风格独特,颇得宋诗之风,即以议论入词,托物抒怀”。请你结合具体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分析手法,体会情感常见考题:请简要说明本词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鹧鸪天·桂花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方法导引:整点思维:常见的写作手法有哪些?↓咏物诗常见手法有哪些?↓这首词主要运用了那些手法?↓从最突出最明显的手法写起。点手法+析手法+明效果/情感常见的写作手法(艺术手法/表达技巧)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只有5种)二、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扬先抑、对比、衬托(烘托)、夸张想象、讽刺、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前后照应、象征等。三、修辞手法:比喻、排比、拟人、夸张、借代、反问、设问、对偶、反复等。高考链接,知识拓展常见考题:请简要说明本词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①对比衬托:用梅花的嫉妒、菊花的羞愧来反衬桂花的出色,突出了桂花的骄人与高贵。②托物抒怀(托物言志):借写桂花抒发词人对桂花的内在品质的赞美(或“以桂花作为自己品格的写照”),表明词人更看重桂花的内在美。③议论:先通过对比议论,最后两句指出当年屈原将桂花这足以“冠中秋”之花遗漏是其没有情思的缘故,更进一步地表达了对桂花的赞美之情。赏析后答题:点手法+析手法+明效果/情感咏物言志古人咏物,往往托物言志或者托物抒情。李清照借“桂花”所表达的情志:通过赞扬桂花的色淡香浓、迹远品高,表现自己独特高尚的人格理想。桂花,正是作者傲视尘俗,乱世挺拔的正直性格的写照。桂花的品格和处境就是作者的品格和处境。她对这种品格的自珍和自信,就是对自己的人格志趣的自珍和自信。霜天晓角•桂花谢懋绿云剪叶,低护黄金屑。占断花中声誉,香与韵、两清洁。胜绝,君听说。是他来处别。试看仙衣犹带,金庭露、玉阶月。提示:这两首词均以议论入词,借物寓怀。1、对点练习,课外作业:比较李清照的《鹧鸪天•桂花》与谢懋的《霜天晓角·桂花》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三、延伸拓展2、美文欣赏《桂花雨》琦君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小时候,我无论对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父亲总是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梅花,那是木兰花……但我除了记些名字外,并不喜欢。我喜欢的是桂花。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满树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偷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故乡靠海,八月是台风季节。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果让它开过,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浇,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桂花摇浇以后,挑去小枝,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浇的阵阵桂花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