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文化-旗袍的演化及面料工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旗袍的演化及面料工艺让蕴含千年华夏文明的东方美重回世界时装舞台,让宁静致远融入中国人的生活点滴中。第一章旗袍的历史演变我们为什么传播旗袍文化第二章旗袍的面料和缝制工艺第三章常用装饰工艺和装饰元素目录前言人生最大的悲剧不是物质上的贫瘠而是审美上的无趣我的美学从来不曾对立就像站在山顶总有风的呼啸也有离天空最近的巍峨迤逦不必什么都懂得才有资格捕捉美不必跻身于人群才能感受空气的温度热爱并追求美从来不是一件羞耻的事情再多异样的目光只会坚定发现自己灵魂的脚步最好的美学其实就是生活本身是自如行走在管中窥豹的误读里或云淡风轻或炽烈绚烂没有人可以告诉你人生该如何选择因为关于人生的所有问题答案都在岁月里把漫长的岁月穿在身上让他成为你气象万千的完美注脚去寻找他、发现他、享受他让你成为你第一章旗袍文化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旗袍的演变历史在民族、观念、习俗、风尚的交织下,充盈着文化碰撞与交融过程中的张力。中华衣裳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作为衣冠古国,礼仪之邦,中国的文化与中国的服饰,一向密不可分。深藏身体的深衣,充满了礼法的内涵;轻薄通透的罗衫,传达着含蓄的性感;简单干练的半臂,消融了胡汉的界限;变化万端的裙装,承载着自由的追求……中国衣冠,展现的是服章之美,更是礼教与时尚并存、含蓄与奔放交织的中国精神。传统是这样一个东西,它潜藏在文化的肌理里。用这句话来形容中华衣冠,也很是精到。第一节:旗袍的历史演化旗袍:像男人一样去战斗——旗袍的诞生说它短暂,是因为穿袍并不是中国女性的传统着装。上世纪20年代,一战结束,一些迈出闺房的女性们不愿躲在男子背后,他们读更多的书,谋求和男人一样的地位,也一样站在时代的浪尖上,为民族和国家的自立而搏命抗争。与此同时,香奈儿的开创者颠覆了西方审美,让习惯穿裙子的西方女性开始穿裤子,而由此引发的一场剪短发,穿男装的西方时尚风暴也悄然瓜刮向中国长袍,又叫长衫,以立领、大襟、开叉为特征。对饱受缠足之苦的女性而言,上衣下裳宽大而繁琐,远不如袍服便利,为了看起来像男人一样,他们穿上了长袍,但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它的改造——旗袍就这样诞生了。直到今天,它仍然被香港人习惯性的称为“长衫”,男装血统烙印深刻。旗袍逆转了女性千余年的穿衣习惯,完成了袍服对汉族女人服饰系统的颠覆。大众对于旗袍的印象,来自于旧时光里的美人们,似乎旗袍天生就是婀娜而妩媚的,从一开始便是女性曲线美的最佳诠释。而事实上,这只是旗袍短暂历史中的一个侧影罢了。旗袍与旗装的关系关于旗袍与旗装的关系,主要有四种观点:1、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旗袍改良于清代旗装袍;2、袁杰英《中国旗袍》,包铭新《中国旗袍》、《近代中国女装实录》:旗袍和旗装袍有继承关系,旗袍的源头是西周麻布窄形筒装或先秦两汉的深衣;3、王宇清《历代妇女袍服考实》:中国妇女所穿的袍远溯周秦汉唐,旗女之袍对旗袍有影响,但没有直接继承关系,旗袍应当正名为“褀袍”;4、卞向阳《论旗袍的流行起源》:旗袍是中国服装传统的西化变异,融合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结合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既有西方流行的影子,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象征,为中西服饰交融的设计典范。“旗袍”是误称,倡导旗袍的是都市中受西学影响深、追求男女平等反对封建礼教的人,多数是汉人,其祖先在清初经过流血抗争才为汉族妇女取得不穿满式服装的权利,不可能去复辟帝制时代的异族压迫者的服饰。“旗袍”之称流行下来是因为清代汉族女性并不穿袍式常服,而旗女主要常服是袍服,因此在民国旗袍开始出现时给普通人一种这是“旗袍”的误解。清代旗装与民国旗袍的主要差别1.旗装宽大平直,不显露形体;民国旗袍开省收腰,表现体态或女性曲线。2.旗装内着长裤,在开衩处可见绣花的裤脚;民国旗袍内着内裤和丝袜,开衩处露腿。3.旗装面料以厚重织锦或其他提花织物居多,装饰繁琐;民国旗袍面料较轻薄,印花织物增多,装饰亦较简约。旗袍的发展史民国的旗袍,宛如剧烈变动的时代洪流下,一场旖旎迷人的梦。它在剪裁和装饰上积极拥抱西方时尚界最新潮流。松、紧、短、长……几十年线条轮廓的变化,见证了中国人从传统审美到现代审美的转变。民国时期的旗袍,不以曲线为卖点,不做立体裁剪,却在立领大襟等传统元素上,植入大量的工业化风格的时髦元素,不再偏爱龙凤富贵一类题材。ARTDECOY(艺术装饰)元素的加入也体现出旗袍有别于传统旗袍的特征。旗袍并不是漂亮的社交行头,它走过的历程,其实就是中国对现代世界接纳,改造的历程。伴随着服饰从传统工艺走向现代工艺,从传统审美走向现代审美,旗袍见证了一代女性的独立,又见证了下一代女性的成长。旗袍真正开始在轮廓上强调女性身形之美,正是夏梦所处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上对女性塑形内衣的设计有了新的突破,旗袍也随之大量采用立体剪裁,收腰收下摆,丰臀丰上围,S形曲线呼之欲出。高领、尖胸、细腰丰臀,女性的身体线条如花苞一样艳丽。受过教育的香港女性开始大批走向职场,旗袍成为了她们动人的职业装束。文明新装:时间1918年新式旗袍发端严1918年,耶一年从知识界传出服装要返璞归真的的疾呼,提出“男子去长衫,女子去裙子”的口号。在这一口号的带动下,20世纪初开始流行一种,襟紧身短袄,这种短袄衣摆呈圆弧形或平形,摆长在臀部以上,衣袖长至肘,袖口喇叭形,一般大为七寸,也称“倒大袖”袄,短袄与穿套式大摆裙、长至足踝或小腿部的、不带花纹的黑裙配套穿着,被称为“文明新装”这种装束由北京、上海两地的女学兰最先倡导,她们头上不佩戴任何饰品,只是身上穿着朴素的衣服,之后蔓延至知识女性、下久连家庭妇女也脱下了华丽的衣衫,换上了一身朴素。“文明新装”是现代旗袍的前身。●民国20年代,民国时期旗袍的雏形1921年,旗袍在上海妇女界流行,继而迅速扩大到全国各个阶层,逐渐成为专属妇女的日常服装。1929年中华民国政府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以政府条令的形式对旗袍做出规定,足以显示出旗袍仅用了十几年间就以其独特魅力征服了中国女性。此后直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旗袍一度成为中国的“国服”,成为中国妇女最重要的日常服饰。●民国30年代,旗袍在改良中流行至顶峰。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旗袍成为全国女性的重要服装。张爱玲在《更衣记》中称旗袍为“时装”,是当时最时兴的女性服装。旗袍的形制结构跟随时尚不断变化,装饰越来越趋于简洁,长短肥瘦几乎年年变化,月月更新。最主要的变化集中在下摆的长度、领的高低、纽扣的数量、开叉的高低等方面。从民国遗留下来的文字资料及老照片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旗袍黄金期每一年的变化。l928年,长短适中,袖口宽大。1929年,底摆上升至膝盖以下、袖子趋短。1930年.长度刚好及膝,腰身收小,下摆收拢。1931年,飘流行短旗袍,紧窄合体,腰部曲线明显“包牢”。1932年以后,旗袍下摆开始趋长、长及脚踝或者腓下部,须着高跟鞋方可行走。衣缘装饰花边,使旗袍更加妩媚。1933年开始,旗袍从低衩或无衩变成高衩。1934年后,女性身材曲线终于全都显露出来、高耸及耳的领子也逐渐变矮,出现无领旗袍。1935年,在交际花的提倡下,旗袍又开低衩,袍身长度及地,被时人称为“扫地旗袍”。终因不实用,不到一年下摆又上移了。抗战爆发,旗袍的长度回到便于行走。1936年的旗袍裁剪称身,袍衩开到膝盖上面,袖子短及肩,衣领狭而挺括。1937年后,袖长缩至肩下两寸,几近无袖。1938年,袖子完全消失,像似回到了旗袍马甲的样子……20世纪30年代,仅旗袍的领子装饰就让人目不暇接,前中期时兴高领,中后期又趋渐低,至于旗袍的穿法也流行与西服混搭。旗袍最重要的概率改良在于采用了胸省和腰省的裁剪工艺,使旗袍更加合身。整个30年代,战乱频繁却挡不住时尚的脚步和摩登的身影。●民国30年代,旗袍在改良中流行至顶峰。●民国40年代,在乱世中倾向于简洁、无望张爱玲说“在政治混乱时期,人们没有能力改良她们的生活情形,他们只能够创造他们贴身的环境——衣服”。40年代的旗袍发展与抗战背景有关,与国际流行同步,其款式更趋于简洁、适体,用料上也崇尚简朴,无袖的斜襟和双开襟旗袍悄然流行。抗战胜利后,旗袍又再度迎来了黄金的时代。旗袍样式趋于成熟,下摆停留在小腿中部,受西方服饰的影响,裁剪更为合体,体现出东方女性的曲线,除在领子、袖口和下摆处变化外,人们也对旗袍的工艺、装饰细节进行改良,使旗袍更加完美。就工艺上,胸部收省渐强,以传统熨烫归拔配合的收胸省腰,装袖令肩形更加挺括,传统的旗袍的外轮廓有较大改善。在用料上,更加注重对质地的追求。旗袍的面料除绸料、洋绢、洋布外,还有提花丝绒,锦缎、香云纱,及色织布土布等,蕾丝缕空面料是当时相当摩登的夏季旗袍面料,配以真丝衬裙,别有一番风韵。与此同时时代的印记忆体现在了旗袍的工艺上,比如用来自西方的拉链或掀扣取代传统的盘扣,这种“改良旗袍”融入了西方的审美元素与工艺风格,从。“束身旗袍,流苏披肩,阴暗的花纹里透着阴霾”。●民国50年代,渐行渐远渐凋零20世纪50年代的旗袍深深地打上时代的烙印。弃一切繁复琐碎的装饰,“实用、经济、美观”。是对包括服装、染织在内的工艺美术界提出的普遍要求。旗袍款式简洁大方,腰身较20世纪40年代宽松,很少使用刺綉、镶滚等装饰,色调也力求索雅和谐。这一时期的旗袍,多了些实用、少了些妩媚●民国六七十年代,旗袍在“灰蚂蚁”的世界里沉浸,在接下来漫长的20年里,旗袍失去了光辉,杳无踪迹。旗袍在大陆渐渐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视为封建糟粕、资产阶级情调遭受批判。但在海外却受到重视,许多国外明星来定制旗袍,20世纪70年代,穿旗袍的香港小姐形象深入人心,许多香港学校以旗袍为校服,旗袍多次参加国际服装展并屡屡获奖,受到世界著名设计师的称赞,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他们的设计。●80年代之后,随着传统文化在内地被重新重视,以及影视文化、时装表演、选美等带来的影响,旗袍不仅逐渐在大陆地区复兴,还遍及世界各个时尚之地。1984年,旗袍被国务院指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新时期,旗袍在影视作品中惊艳回归,毕竟,黑暗挡不住人们对美的渴望,寒冬之后,服饰的坚冰终会消融,只是人们对美失去了参照,需要重新启蒙。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度“身世凋零”的旗袍在经历了过往的无限荣光与几度落寞后,因最能体现女性的完美身材而重新回到大众视野。只是她以“制服”的形式出现在一些娱乐、宾馆餐饮行业。这时的旗袍多用化纤仿真丝面料,色彩鲜艳,高开叉,做工粗糙,有损旗袍在人们心中美好的形象,以至于有品位的女性为了呵护自己的身份,不敢贸然穿旗袍。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最能衬托中国女性身材和气质的中国时装代表——旗袍再度引起爱美女性和设计师的关注,吸引了人们的目光。旗袍成为现代时装设计的灵感来源,被重新诠释和演绎受国际时尚领域。“东风西渐”的影响,我国的影视界也刮起一阵旗袍风,《花样年华》《2046》《茉莉花》《长恨歌》《色戒》《金粉世家》《旗袍》……一部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将旗袍展现得淋漓尽致如今,在日常生活里穿旗袍逛街、上班的女性越来越多,各式电影节、各种国际会议上,总活跃着旗袍的身影,旗袍越来越流行了,一身旗袍背后暗含的不仅是对流行美的趋同,还有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历史告诉我们,经济崛起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文化必将回归。我们有理由相信新一轮的旗袍盛行才刚刚开始。●从1990年北京亚运会起,历次大陆举行的奥运会、亚运会以及国际会议、博览会多选择旗袍作为礼仪服装。●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制作工艺成为国务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14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第22届APEC会议上,中国政府选择旗袍作为与会各国领导人夫人的服装。“京派”与“海派”代表着艺术、文化上的两种风格“海派”风格以吸收西艺为特点,标新立异且灵活多样,商业气息浓郁。海派文化完成于20世纪30年代,海派服饰也在30年代达到辉煌灿烂的顶峰,而海派旗袍则在30年代的海派服饰中一统天下。现代旗袍,或狭义的旗袍,就指海派旗袍。“京派”风格则大气恢弘,矜持凝练,但免不了官派风范。“京派”旗袍是旗泡家鼠中的大家闺秀,任风云变幻,世风揺惧、它自岿然不动,相别于“海派”的开放与创新,“京

1 / 4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