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说课稿题目:《诗经》1.说大纲2.说学情3.说目标4.说构思5.说学法6.说教法7.说媒体一、说大纲《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根据《大纲》要求,学生要具有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了解语言节奏的划分方法,准确、流畅地诵读古典诗词,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了解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手法及其艺术效果。二、说学情1.授课对象为高职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大都在18岁左右,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2.学生在中小学时期已经学习和接触过《诗经》中的某些篇目,对其基本知识也有浅显了解。本次课的教学着重在于深化认识,提高其诗歌鉴赏能力。三、说目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积累文中出现的名句,品味中国古代经典的思乡主题所反映出的内涵。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背诵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艺术形象和思想感情的能力。进行比较阅读,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迁移的能力,巩固并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3.情感目标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普通民众对故乡的深刻思恋、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审美鉴赏能力。(二)重难点重点:1.理清线索,分析、把握人物形象,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2.领会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妙处。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文本、编者、老师、学生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难点:1.引导学生读出节奏,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2.诗意在本文中既具体又抽象,阅读时细细品味的诗意。四、说构思(以《采薇》一诗为例)(一)导入拳拳赤子心,悠悠故乡情。走过千山万水,走不出魂牵梦萦的故乡,故乡的种子埋藏在游子的心房。听,历史的声音从那头传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缓缓的吟唱超越了时空的隧道,依旧向我们诉说着人类那亘古不变的思乡愁绪。(二)介绍《诗经》1.学生展示自己查找到的资料。(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2.教师总结,通过多媒体展示《诗经》的相关知识。(《诗经》的流传、内容、手法、分类、艺术特色及在文学史上的重大影响等)(三)诵读并感知课文1.播放朗读视频,正字正音,指导学生诵读,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2.学生小组讨论,疏通语句,评点全诗。3.梳理诗歌的思路:第一章至第三章: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四)课堂讨论,合作探究1.找出本诗中表现人物强烈思乡情感的诗句。(学生活动,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先分小组交流,后展示本组的共同成果。每组准备两到三处)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谈谈你的看法。(学生讨论活动,个性化阅读)3.拓展迁移。回忆学过其他不同思乡的作品。(学生活动,教师概括总结)(五)总结概括1.总结人物形象。2.体味思想感情。3.分析比、兴的艺术效果。4.品味自己所喜爱的诗句。(六)布置作业1.背诵《采薇》名句。2.自主欣赏《诗经》中的其它诗篇。五、说学法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善教人者,应教人方法,教学中应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做到“让学生自己读书,自行研讨。”1.根据学生好奇的特点,设置讨论题,在讨论中理清文章线索。2.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并辅之以作业,以便向课外迁移,形成运用、鉴赏能力。六、说教法1.诵读法指导学生读出四言诗的节奏和韵律,读出感情,在诵读中理解内容,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炼性。2.讨论法联系诗歌中人物的言行,抓住关键诗句,让学生讨论明确文中主人公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3.比较法将课外知识与课堂内容比较阅读,延展课堂容量,发展学生思维。七、说媒体利用投影仪及多媒体课件,创设有利于教学的环境,让学生进入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