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一)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教案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名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一)课程代码:学院、专业、年级:2006级中文基地班任课教师:周仁政教师所在单位:文学院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教学日历课程名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一)文学院中文专业2006级基地班课程学期总学时其中上课周数周学时学分考核方式采用教材情况教材名称中国现代文学史讲授实验(践)主编(著)凌宇、颜雄、罗成琰出版社名称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36324182考试自编出版时间1999、7周次日期上课节次上课地点每周时数分配教学内容备注讲授实验(践)合计时数19/41、2311室22绪言229/111、2311室22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历史因素与外来影响39/181、2311室22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改良八事与革命三义49/251、2311室112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观念更新与话语转型(讨论)510/21、2311室22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社团流派与文学批评610/91、2311室22第二章新诗:概述与初期白话诗710/161、2311室22第二章新诗:湖畔诗社和小诗运动810/231、2311室22第二章新诗:郭沫若910/301、2311室22第二章新诗:闻一多与徐志摩1011/61、2311室112第二章新诗:李金发(讨论)1111/131、2311室22第三章鲁迅:生平与创作1211/201、2311室22第三章鲁迅:小说(一)1311/271、2311室112第三章鲁迅:小说(二)1412/41、2311室22第三章鲁迅:小说(三)1512/111、2311室22第四章问题小说与乡土小说(一)1612/181、2311室22第四章问题小说与乡土小说(二)1712/251、2311室22第五章自我抒情小说(一)181/11、2311室112第五章自我抒情小说(二)(讨论)说明:1、教学内容按每次授课内容填写。2、考核方式分考试与考查两种。33、任课教师在每学期开课以前根据教学大纲编写教学日历,一式四份,经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审阅同意后,一份自存,一份交所在系,一份交所在院(部),一份交学生。系主任(教研室主任)签名:李树槐任课教师签名:周仁政第1页,共1页《中国现代文学史》(一)教案提纲绪言一、几种常见的文学和文学史研究方法及其特征:1、社会学方法:政治社会学:丹纳的《艺术哲学》文化社会学:马克斯·韦伯等2、文化学方法:文化史学和文化哲学文学文化学:政治文化、社会文化、审美文化3、美学的方法:传统美学(形式美学):鲍姆加登、康德、克罗齐、朱光潜唯物主义美学:车尔尼雪夫斯基4、科学化方法:语言学、心理学、分析哲学,结构主义、原型批评等“方法论热”:(20世纪80年代)“老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新三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超循环理论文化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概念和研究历史的变迁:1、何谓“中国现代文学史”①所谓“三十年”②“二十世纪中国文学”③现、当代“整体观”2、“现代化”与“现代性”3、研究历史的变迁:①1949年以前的研究概况:胡适和周作人、《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论集》、朱自清②文革以前的研究状况: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王瑶模式”和“丁易模式”③文革以后的研究状况:唐弢和严家炎、黄修己、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重写文学史”④90年代“文化热”以来的研究现状:4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一、历史渊源与外来影响:(一)历史渊源:1、黄遵宪与“诗界革命”:《人境庐诗草》,“我手写我口”。2、梁启超与“小说界革命”:1902年发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在日本横滨创办《新小说》月刊。提倡译印“政治小说”(1898年在横滨创办《清议报》,发表《译印政治小说序》)。3、早期白话文运动:梁启超与“新文体”:1902年在横滨创办《新民丛报》,提倡“新文体”,又称“新民体”。裘廷梁《论白话为维新之本》(二)外来影响:1、“林译小说”: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别置冷红生,晚称践卓翁。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光绪八年(1882)中举,曾任京师大学堂教习,为清代桐城派代表之一,但他留名于世的并不是古文创作,而是数十种外国文学名著的第一个中文译本都出自他手。这位不通外文却译著丰富的“古文家”,自1899年起的二十多年间,先后与王寿昌、王庆骥、陈家麟、魏易等合作,译出各国小说、戏剧等180余种,270余册,1200余万字。所译名著如: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茶花女》)、狄更斯《块肉余生述》(《大卫·科波菲尔》)、史各德(司各特)《撒克逊劫后英雄略》、托尔斯泰《现身说法》(《童年·少年·青年》)、地孚(笛福)《鲁滨逊飘流记》、史委夫特(斯威夫特)《海外轩渠录》(《格列佛游记》)、史拖活夫人(斯托夫人)《黑奴吁天录》(《汤姆叔叔的小屋》)等。由此,“林译小说”遂以它独特的作用充当了中国新文学的第一块敲门砖。翻译文学早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就在中国出现,但真正产生影响却在“林译小说”出现之后。据阿英考证,中国最早的翻译小说是署名蠡勺居士的汉译英国小说《昕夕闲谈》,于1872年载于上海申报馆出版的《瀛寰琐记》。1896年梁启超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曾附载汉译《福尔摩斯探案选》。1898年戊戌维新失败后,梁启超出亡日本,创办《清议报》,发表了著名的《译印政治小说序》;1902年又创办《新小说》,大量译发所谓“政治小说”,成为他倡导“小说界革命”的重大实践。并以此来贯彻他的“新民”主张,继续宣传其政治理想。其译作形式多为白话章回体,名为翻译,内容上实恣意改写者居多。梁启超自己译过一部日本人柴四郎的《佳人奇遇》,又与罗孝高据日文合译过一部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十五小豪杰》,借以宣扬社会进化论;并在《新小说》上拟作过一部二万余字的政治小说《新中国未来记》。但这一类小说终因其受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观念的影响,缺乏文学性和趣味性而收效不佳。但同时,一部分“科幻”性质的小说却因《新小说》等杂志的刊载畅行于世。1932年鲁迅曾回忆说;“我们曾在……《新小说》上看见焦尔威士奴(按:儒勒·凡尔纳)所做的科学小说的《海底世界》之类的新奇”。(南腔北调集·祝中俄文字之交)“新奇”固然等于一种刺激,但待到“林译小说”诞生,这种“新奇”又多了一种味儿。所以鲁迅接着又说:“后来林琴南大译英国哈葛德(H·RiderHaggard)的小说了,我们又看见了伦敦小姐之缠绵和非洲野蛮之古怪”。“新奇”的面在不断扩大,这就不得不归功于“林译小说”了。林纾的第一部翻译小说是1899年与王寿昌合作,翻译的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巴黎茶花5女遗事》。近代文学史家左舜生先生在《文艺史话与批评》一书中专设《西洋文学翻译家林纾》一节,其中谈到林纾翻译此书时的情景:“当译是书时,林新丧偶,牢愁寡欢,意借此以遣岑寂……故能以悱恻缠绵之笔,曲达男女苦恋之悲,每译至伤心之处,口述者与笔受者辄相对大哭,声彻户外。即今译文与原作不无出入,要其感人之深,某君之所谓‘伤心一部茶花女,荡尽支那浪子魂’者,确为一种事实也”。林纾本人于该书印行时所作的《序言》中虽说得很平淡,但看来也确实别有一种寄托。他说:“晓斋主人(按:即王寿昌)归自巴黎,与冷红生谈,巴黎小说均出自名手。生请述之。主人因道,仲马父子文字于巴黎最知名,《茶花女马克格尔遗事》尤为小仲马极笔。暇辄述以冷红生,冷红生涉笔记之”。这种“寄托”涉及中国士大夫文人千百年来文学观念的转变,即在林纾感叹域外小说亦有出自“名手”,闻之不免情动于心,而“请述之”。后来在翻译《黑奴吁天录》时,他以一个“古文家”的眼光称道西洋小说家说:“是书开场伏脉接笋结穴,处处均得古文家义法。……所冀有志西学者,勿遽贬西书,谓其文境不如中国也”。这表明他作为“古文家”,对西洋文学的观念已发生了转变。1906年,林纾在翻译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的散文故事集《拊掌录》时,更于其《跋尾》中大发感慨。他说:“老人英产(按:书中人物之一),力存先英轨范,无取外国之名词,以杂其思想。此语固甚洽余怀也。凡人惟有感念祖国之心,则举事始不忘其故。若漫天抉择,见异思迁,此成为何等人者?亦降人耳。吾中国百不如人,独文字一门,差足独立,今又以新名词尽夺其故,是并文字而亡之矣。嗟夫!”语气好象是在指责那些拾掇“新名词”以自足的激进派,但他毕竟承认了“中国百不如人”,实则表现了作为“古文家”的林纾对所抱文学信仰的怀疑。在该《跋尾》的另一段文字中,林纾则说:“文章家语,往往好言人之所难言,眼前语,尽人能道者,顾人以平易无奇而略之。而能文者,则拾取而加以润色,便蔚然成为异观。此书原文至细切温雅,而不伤于烦碎,言言缕缕然,甚有义理。惜余下文,不能尽达其意,读者当谅吾力之不能逮也”。当然,林纾不愿承认尽其古文之力却不能尽达现代语意,而只以己力不逮搪塞,实则把中国传统文学与西方近、现代文学从内容到形式的矛盾揭示净尽。林纾以古文译述外国近、现代小说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数”,因而当时人们读他的翻译小说也不得不为他的译述文笔所倾倒,亦为他能以敏锐的思维、灵活的译笔曲达原意而赞叹。故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一书中也不得不承认:“《茶花女》的成绩,是为古文开辟了一个新殖民地”。又说,“古文的应用,自司马迁以来,从没有这样这样大的成绩”。郑振铎在谈到林纾对近现代翻译文学的贡献时说:“自他之后,才开始了翻译世界的文学作品的风气,中国近二十年译作小说之多,差不多可以说大都是受林先生的感化与影响的。……欧洲作家史各德、狄更斯、华盛顿·欧文、大仲马、小仲马诸人的姓名也因林先生而始为中国人所认识”。(《林琴南先生》)在新的、真正符合翻译文学“信、达、雅”(1897年严复、夏曾佑在天津《国闻报》创刊号上提出的翻译三原则)特点的白话翻译作品尚未产生前,文言翻译小说确实被林纾推向极致。无论是内容的取舍还是文字的表达,在当时都是无可替代的。文言翻译小说在林纾以后即逐渐走下坡路。1907—1908年间,鲁迅、周作人兄弟在日本翻译《域外小说集》,尽管抱了弥补“林译小说”删节太多,“信”之不够,而“想加以纠正”的愿望,但一场辛苦,似乎只是雕章琢句换来的诘屈聱牙,致使该书出版后堆在出版社的书库里长期无人问津。当然这也说明,文言翻译小说的时代确乎已成过去。2、王国维与近代美学:“五说”:游戏说(席勒)、天才说(康德)、苦痛说(叔本华)、古雅说、境界说王国维的美学思想一般认为包含着五种基本学说:“游戏说”、“天才说”、“苦痛说”、“古雅说”和“境界说”。总的来看是通过探讨艺术作品的起源和本质的问题,提出并阐释了有6关审美经验和审美范畴的某些理论命题。其中主要涉及的是审美对象与审美意识之间的关系问题。“游戏说”的理论来源是康德和席勒。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认为,“艺术是自由的,……人们把艺术看作仿佛是一种游戏,这是本身就愉快的一种事情”。它与靠挣取报酬为目的的手工艺等不同,手工艺等“只有通过它的效果(例如报酬),它才有些吸收力,因而它是被强迫的”。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也论述了艺术起源于过剩的游戏的观点。人的发展在首先获得了物质的满足之后,便又有了精力的剩余,因此,人便于这种剩余之中去求得感观的满足,并用“一系列无羁无束的意象来构成它的全部诱惑性”。这虽然是一种在形式上仍同于动物的精神上的游戏,但在量上和质上都起了变化,席勒称之为“审美的游戏”。由此便形成了艺术。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主要依据席勒的观点认为:“人之势力用于生存竞争而有余,于是发而为游戏”。这正象无忧无虑的儿童在吃饱喝足之后的戏耍。但是,“成人之后,又不能以小儿之游戏为满足,于是对其自己之感情及所观察之事物而摹写之,咏叹之,以发泄所储蓄之势力”。他由此指出,“故民族文化之发达,非达一定之程度,而不能有文学;而个人之汲汲于生存者,决无文学家之资格也”。“天才说”主要是从康德理论生发出来的。康德认为,美以不脱离感性的认知为前提,“说一个对象是美的……不在于对象的存在,而在于自己从对象的表象中看出什么来”。“美本身只涉及形式”,不涉及对象物的存在。因此

1 / 10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