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教学目标一.了解掌握李商隐的生平,诗歌感叹身世忧时悯乱,流露出浓厚的感伤气氛。二.体味李商隐无题诗、政治诗的艺术特点。三.背诵这三首诗歌。教学重点体味李商隐无题诗、政治诗的艺术特点。无题二首(其一)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鉴赏名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此联抒写今夕对意中人的思念。这一句为千古名句。自己此刻虽然没有彩凤般的双翅,得以飞越重重阻碍与意中人相会,但相信彼此的眷恋之心当如灵异的犀角暗中相通。“身无”、“心有”,一退一进,相互映照,是间隔中的契合与沟通,怅惘中的喜悦与慰藉,写出了甜蜜与痛苦相交织的爱情。表现了诗人对这段美好情缘的珍视和自信。两句比喻新奇贴切。透露情感的词是“嗟”。“听”除了接受到信息刺激外,还有一个“反应”就是“顺从”这个讯息。“转蓬”指在空中飘转不定的蓬草,它要突出强调主体无可奈何要听命官场差遣,毫无自主性的境地。诗的结尾将爱情的间隔的惆怅与诗人身世飘蓬的慨叹融为一体,不但扩大了诗的内涵,而且深化了诗的意蕴,含有某种自伤身世的意味。分析尾联“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透露情感的是哪个词?“听”一词为什么不能换成“闻”?“转蓬”这个喻体物要突出主体的什么特点?(分析诗眼)回忆昨夜(虚)——现在(实)——回忆最初相识(虚)——此时(实)特点:情景叙写上常打破时空次序,虚实结合。昨夜——现在——最初相识——此时主题:这是一首有作者自己直接出场的无题诗,抒写对昨夜一度春风、旋成间隔的意中人的深切怀念。诗的结尾将爱情的间隔的惆怅与诗人身世飘蓬的慨叹融为一体,不但扩大了诗的内涵,而且深化了诗的意蕴,含有某种自伤身世的意味。方法鉴赏:1、题旨朦胧,旨意隐秘2、时空错位,虚实结合问题探讨谈谈这首诗的主题对于此诗主题理解各有不同,有说是政治失意,有说是写爱情,有说是偷情,但一般俱将此诗作为言情诗阅读。6、“诗眼”型题•提问方式:①诗中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②从某联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③此诗某联某句中的某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中哪个更好,为什么?•答题步骤: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第三句“潮平两岸阔”的“阔”,与“湖平两岸失”的“失”字,哪个更好。“阔”字更好(步骤一);阔是空阔,开阔之意(步骤二);春湖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步骤三);“阔”字,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步骤四)。李商隐简介李商隐(813-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子,一生仕途很不得意。此后还郑州故里,病卒。《贾生》自主阅读全诗,按照以上步骤鉴赏:A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B、诗人的观点?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C、诗人写作的目的?D、写作技巧?写作目的借古讽今,对晚唐统治者求神拜佛只求自己长生不老,而不顾百姓死活的丑恶行径的一种暗讽;还有诗人怜贾谊正是自怜。诗人夙怀欲回天地之志,但偏逢党争,沉沦下僚。诗作这样写是否真的要褒扬文帝求贤若渴的精神?为什么?不是,诗人先极写他迫不及待的把贾谊请来,一谈谈到半夜,甚至谈到尽兴时连君臣之礼也顾不了,可是这样交谈亲密热烈的气氛与后面点明的谈话的内容形成一个强烈的讽刺,深刻地嘲讽了文帝所谓的求贤若渴的实质。采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写作背景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逐”,追逐。运用拟人手法写柳枝追逐春风,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1)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试析这首诗衬托的表现手法?(自伤迟暮,自叹身世)1、抒写离愁别恨2、倔强的弱者形象【枝弱不胜雪】3、朴实无华的君子形象4、一时得意的势利小人5、春天的美好柳的意象寓意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主旨: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艺术鉴赏:摒弃简单直观的描绘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像,巧妙的比喻。以“碧玉”喻树,用丝带比喻柳条,把春风比喻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变虚为实,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比较《柳》与贺之章《咏柳》写景抒情的不同。比较《柳》与贺之章《咏柳》写景抒情的不同首先两首诗,通过柳要抒发的感情是不一样的,李诗含有身世浮沉之感,而贺诗却充满对自然的神奇的赞美之情,这便决定了两首诗在写景抒情有鲜明的特色。李诗采用了暗示象征的手法,表面写柳实际是写人,是借景抒情;另一点,它还采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先写乐景后衬哀情。贺诗写景采用新鲜灵动的比喻,又兼用设问比拟,融情于景,在一幅美丽动人的玉树碧叶的柳色柳姿装点的春景图洋溢着诗人对大自然无限崇拜热爱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