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1、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一般情况下,母语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2、目的语:也称“目标语”,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这种语言可以指正在学习的母语或第一语言,也可以指他正在学习的第二语言、第三语言甚至第四语言。3、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4、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任何一种其他语言。5、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儿童大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母语。6、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7、第二语言习得: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8、外语习得:指学习者在本国学习除母语外的目的语。9、语言能力:指是一种反映交际双发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10、语言表达:指的是交际双发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的语法运用。11、对比分析: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兴盛于60年代。初衷是为了在第二语言教学中预测学习者的难点,预防学习者的语言偏误,提高第二语言教学的效率。12、母语负迁移:这一假设的实质是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问题,主张对比分析的学者认为。学习者的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如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外语大都有母语的“口语”。13、内隐学习:是通过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外显学习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14、通过学习获得的“显性知识”不能转化为“隐性知识”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跨学科特点:语言学与心理学有着交叉与重合,构成了心理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密切相关,但是在学科的划分上,它并不属于语言学,同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语言学也密切相关,但他既不属于心理语言学也不属于心理学。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Corder1967年发表的《学习者偏误的意义》明确提出了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对象,标志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Selinker1972发表的《中介语》,系统地阐述了“中介语”理论假设,更加明确的提出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对象,即“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因此,这两人的文章被称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开山之作”,成为建立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学科的标志。3、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途径:第一阶段:20世纪50—60年代,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理论初创阶段。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学了开始逐渐走向成熟。四: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1、对比分析产生的背景:早在1945年,charlesFries在《作为外语的英语教学与学习》中提出了对比分析的思想,3,1957年,Robert在《跨文化语言学》系统地阐述了对比分析的内容。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集中在对两种语言及其文化的系统对比。2、对比分析的基础:(1)行为主义心理学、(2)结构主义语言学对比分析的另一个理论基础是当时在语言学界占统治地位的结构主义语言学;(1)对两种语言系统进行科学的描写,而这种描写必须建立在系统地语言学理论上;(2)结构主义语言学恰好为对比分析提供了语言描写的理论基础。(3)对比分析与结构主义语言学结为“伙伴”。结构主义语言学强调对语言特征进行客观、静态的科学描写。3、对比分析的基本内容。对比分析假设理论阐述包括三个方面: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分析方法,对比分析的两种观。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是语言迁移,包括三个方面:1.正面迁移2负迁移.3差异(差异等同于难度,差异越大,难度越大)对比分析分为“强势说”和“弱势说”,两者最大差别是目标不同。1)强势说:强调对比分析的预测功能,认为母语干扰时造成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困难和错误的主要原因。“强势说”强调“预测”。2)弱势说:目的是在偏误出现后通过对比解释学习者产生偏误的原因。4、对比分析的步骤和难度等级1)描写:是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两个语言系统进行细致的描写。2)选择:是结合偏误找出造成学习者学习困难的语言项目。3)比较:是对选择好的语言项目进行细致的分析与对比。4)预测:是在对比基础上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在哪些方面出错进行预测。对比与比较—求同存异。区别“对比”与“比较”对比—找出两个事物的不同点;比较—观测二者之间的相似处或关联处。特点:前者在于求异,后者在于求同注意:1)在对比分析时,将两种语言的异同罗列出来并不意味着“异”“同”并重。2)对历史比较语言学来说,它的任务是在“异”中求“同”。3)可见,二语习得的对比分析,同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比较”同对比语言学的“比较”是不一样的,二语习得的对比分析的目的在于在两种语言之间的“异”。在大多程度上引起学习者语言系统变化,在于在两种语言之间的“同”,在大多程度上引起学习者语言系统地变化。5、共时与历时。1、就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对比分析的时限在“共时”.而非“历时”。1)对比语言学的时限也在“共时”而非“历时”。2)历时比较语言学的时限在于“历时”,而非“共时”。2、但就实际情况而言,当对比语言学发展到吕叔湘(1990)指出的两个层次:(1.指时事物的异同;2.追究它们何以在此异同)后普遍认为:1)第一个层次的研究在时限上是“共时”的.2)但在第二个层次上则需要“历时”的研究。6、对比分析的局限。(大题)对两种语言进行科学描述:A.对比分析的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它的核心思想“刺激—反应”,忽视了人作为语获得的主观能动性。行为主义的不足:1.强调学习者通过刺激反应被养成一定的语言习惯。2.否认学习者语言习得的认知过程。忽视的能动性和创造力]B.结构主义语言学并没有为对比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1、对比分析将要两种语言系统的“差异”不等于“难度”2、新现象效果:kleinmann提出一个与对比分析相反的观点。两种语言间对的差异越显著越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因此反而更容易习得。7、、对对比分析的重新评价(p36)第二节,偏误分析偏误分析生产于20世纪60年代。兴盛于70年代。1、偏误分析生产的背景。1)60年代偏误分析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对比分析仅仅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系统进行对比,忽视了对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研究2)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传统偏误分析的缺点:科学性较低,因此Corder关于偏误分析的文章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起点。《学习者语言偏误的意义》。二、失误和偏误(mistake,error)区别:失误是口误,偏误是系统性的。(P38)2、偏误分析的具体步骤:五个步骤:收集资料,鉴别偏误,描写偏误,解释偏误,评价偏误。(1)收集资料:收集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自然条件下产出的语料。通常要考虑三个因素:1.偏误的收集方式:按照收集时间的长短,收集方式分为横向,纵向两种。学者们常采取诱导方法收集语料。一种是比较自然的方法;二是实验方法2.偏误的收集范围:按大小分为大规模。特定规模,个案三种。3.影响偏误的因素:(外部因素)学习者的母语背景,学习者的偏误是口语的还是书面语的。是自由交谈中出现的偏误还是书信中的偏误等等。(内部因素)包括被方式语言水平,语言习得环境、学习经历等。(2)鉴别偏误,首先是偏误的标准问题。(3)描写偏误:是对可以观察到的偏误现象进行语言表面特征的描写。目的是在描写的基础上为偏误分类。归纳各类偏误的特征。归类方法:1.表层特征的分类2.表层策略分类。3.由corder提出:学习者的偏误分为三种类型:P411.前系统偏误2.系统偏误3.后系统偏误(四)降释偏误:主要从心里语言学方面来解释。P411.Richard将偏误分为三类:干扰偏误,语内偏误,发展偏误。2.后学者们将其发展为“语际偏误”和“语内偏误”。3.前者发生在两种语言之间,由学习者的母语对目的语的干扰形成。4.后者发生在目的语内部,因对目的语规则掌握不够而造成。(五)评估偏误:涉及三方面:1.哪类偏误问题更严重2.作为评估者,可分为母语者和非母语者,他们对偏误的评估是否相同3.评估标准问题。三个标准:可理解难度,可接受难度,冒犯程度。母语者任务偏误会不会影响句子的理解更重要;而非母语者认为语法更重要。(六)偏误分析研究国外偏误分析:1)、60年代末开始,70年代高潮阶段2)、偏误分析作为二语习得的一种研究手段3)、因偏误分析有局限,常与其他方法一起用才有较好的效果。国内偏误分析P43双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偏误分析的状态。我国近十年的研究来看,研究分为:语音,词语,语法,语篇,汉字五个领域。1)语音研究中,对象分为两类:双语语音要素偏误分析,双语声调偏误分析。2)语法偏误研究P443)汉字研究分为:汉字书写偏误类型,认知策略研究。七、偏误分析的意义和局限(一)意义:1.偏误分析是第一个关注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地研究方法,任务在于探讨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地规律;目的为观察和分析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习得过程与机制服2.偏误分析为70年代心灵学派与行文主义理论进行的论战提供有力的证据。3偏误分析提出了系统地分析二语学习者语言偏误的程序和方法。(二)局限:主要体现在研究方法和范围两方面。1.研究方法:偏误分析资料的收集常通过测试取得,不能准备反映学习者的学习情况。2.研究范围:1)忽视了学习者语言系统中的正确部分2)纵向研究少,很难看到学习者在不同阶段出现的偏误3)学习者对于困难的语言项目会回避。4)偏误分析的五个步骤都还存在问题。第三章、中介语研究一、中介与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20世纪50年代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结构语言学的兴盛时期,反映在语言教学和研究上就是对比分析一统天下的局面。对比分析中的“强势说”忽略了学习者作为语言学习的主体这一基本事实,同时也忽略了学习者的学习过程。Selinker.Corder.Nemser三个人的理论主张构成了早期中介语理论。中介语理论同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的区别对比分析:把学习者的语言看成是一个中立系统。偏误分析:把学习者的语言看成目的语系统地一部分,即学习者片面的语言系统。中介语: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三个—学习者语言系统、母语、目的语。中介语理论将偏误分析和对比分析只是作为其研究学习者语言系统地研究方法。3、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一.Corder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1)“过度能力”和“过度方言”Corder把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称为“过度能力”。指学习者现时的心理测试系统。“过度方言”则是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群体出发来描述其语言系统。强调的是学习者心理规则系统地动态性。2)假设检验P50Corder认为,学习者进行假设检验的前提是其中内部有一个“系统生成器”,这个系统生成器对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材料进行处理,从而建立起“过度系统”,即包括一系列“假设”的规则系统。注意:“系统生成器”并不是一但发现差异就会对已有的规则系统进行调整。3)内在大纲指学习者具有的一种控制学习目的语规则的程序化序列,它控制着学习者的目的语学习过程。4)“输入”和“吸纳”1.输入”指的是外在的环境所能提供给学习者的语言材料。2.吸纳”是由学习者的内在大纲决定的从外在的语言材料中真正“吸收”的东西。3.order认为:要想真正的吸纳,就必须使内在大纲处于决定吸纳的状态,只有在“输入”吻合学习者内在大纲的时候才会转变成“吸纳”5)“失误”和“偏误”1.失误的产生是偶然的,如由于疲劳,遗忘等原因产生。2.偏误是系统性的,是学习者现时心理规则系统的外在表现。失误属于语言表现,偏误属于语言能力Cordre的中介语假设建立在其偏误分析的基础上,因而带有较强的偏误分析色彩。二、Nemser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一)近似系统。近似系统:强调学习者的语言向目的语发展,不断与目的语接近的特征,其三种含义:1.近似系统是不同于源语言和目的语,是一个独立的系统。2.近似说明“近似系统”是以目的语为参照的,即中介语系统。3近似系统的不断演化说明这是一个动态发展系统。也是逐渐转变化的过程。二)近似系统的本质学习者的近似系统是一个内部结构化的系统,存在自身内在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