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同等学力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精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10年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精讲导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脉络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比较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脉络: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特征的三大变化:市场化、工业化、国际化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三大发展思路:放权让利为主线→计划与市场关系为主线→产权制度改革为主线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特征:从只关注生产关系到同时关注资源配置→从封闭式的一花独放到开放性的百家争鸣→从纯理论推导到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从单调的分析方法到多元化的分析方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比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论:整体主义分析法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方法论:个体主义成本收益分析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方法论:以马克思经济理论的方法论为指导,充分借鉴和吸收西方经济学方法论中的合理内容。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突出特点: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服从现实、反对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1、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要求实现经济学的现代化(国际化与本土化结合)。2、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要求经济学具有开放性(学术思想来源、学术队伍、学术观点)。3、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要求实现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创新(重视实证分析、计量分析以及重视经济观点的证明)。第一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性地继承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创建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从根本上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概括:1、自由人的联合体和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2、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3、尽快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4、消灭商品生产,对全部生产实行有计划的调节。5、在共产主义两个阶段中分别实行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核心内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过程中,我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科学地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在原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创新的理论观点后不断形成的。核心理论观点有:1、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2、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所有制关系的理论。3、关于经济改革的理论。4、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5、关于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的理论。6、关于对外开放的理论。7、关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我国处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论断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不发达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具体而言:第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中,公有制经济要居主体地位。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仅体现在量的优势,即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还要更注重质的提高,即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发挥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第二,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与集体成分。其中,国有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结构中的占比最大的部分,因此,有效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巩固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发展国有经济的总原则是: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加强重点,提高整体素质;集体所有制是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形式,作为公有制经济的一种形式,集体所有制经济正在日益获得它固有的性质和特点,并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由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组合而成的一种经济形式,对于其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我们也应十分重视。第三,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多种形式的公有制经济的同时,也要发展多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形式。非公有制经济不仅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而且同市场经济兼容性较强,特别是在很多竞争性领域,都表现出较强的经济活力。因此,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我国的多种所有制经济都有其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优势,同时也具有各自的劣势和局限性,在现阶段生产力状况下,它们都有其适宜于发挥优势的领域和范围,因此,应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合理配置各种所有制形式,使它们能够在功能上相互补充。多种所有制经济之间的相互竞争,有利于提高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效率,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也有利于促进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优化。第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在决策结构上,实行中央集权控制;在动力结构上,忽视物质利益刺激,实行平均分配主义原则;在信息结构上,实行计划指令的纵向传递,全部经济活动都纳入计划的轨道,企业行为基本不受市场信号的制约;在所有制结构上,追求“一大二公”,实行“穷过渡”。市场经济的相关概念:市场经济是指由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市场是指交换的场所、渠道和纽带;市场机制是指在市场交易关系中形成的以价格、供求和竞争三位一体的互动关系为基础的经济运行和调节的一套有机系统。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1、资源配置遵循产权原则,即资源配置的权利与行为人拥有的资产量成正比。2、决策分散化。分散化的家庭和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在给定条件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根据对成本与收益的比较,独立地对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等问题作出判断和决策,并承担相应的经济后果。3、自由和平等竞争。市场经济作为契约经济,所有从事市场交易的行为人的地位和机会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他们在机会均等、公平交易准则的约束下自由地参与市场竞争,包括消费选择自由、开业自由、就业选择自由和交易自由。4、价格协调微观决策。在市场经济中,价格作为显示资源稀缺性程度的信号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它能自动协调微观决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对计划与市场的认识过程: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3年,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思想。第二阶段:1984年至1987年,提出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第三阶段:1987年至1992年,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第四阶段:1992年以来,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第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基础。(1)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2)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3)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第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路: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重塑市场竞争主体。二、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三、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四、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第三章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渐进过度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华盛顿共识VS北京共识等级规则VS产权规则过渡(市场化):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从资源配置方式角度看,实际上是从等级规则向产权规则转变,其核心是资源配置由政府转变为企业与个人。所谓等级规则是指首先构建一个层层隶属的金字塔行的多等级构架,再界定每一个行为人在这个等级构架中所处的位置,然后再进一步界定与这个等级位置相适应的资源配置权利。所谓产权规则是指一个人拥有资源配置权利的大小与其拥有的资源数量正相关,即拥有的资产越多,所拥有的资源配置权利就越大。激进式改革VS渐进式改革从实践上看,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可以选择不同的路径,一是大爆炸式的激进式改革,一是从上到下的渐进式改革。激进式改革(苏联、东欧国家)的特点:在政治上实行民主化,即多党制;在经济利益结构上实行私有化,即全盘推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在经济政策上采用休克疗法。渐进式改革(中国)的特点: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增量改革,即在不率先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边际上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先试点,后推广,即先在局部范围内取得改革的经验,然后再在全局范围内推广改革经验。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制度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规则,其主要作用是通过建立一个人们相互作用的、稳定的(但不一定有效的)结构来减少不确定性。其最重要的功能在于通过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体行为,为竞争和合作确立基本的经济秩序。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是指由权力中心自上而下推进的强制性的制度变迁,亦即在一定的宪法秩序和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下,权力中心提供新的制度安排的能力与意愿是决定制度变迁的主导因素。宪法秩序:是指用以界定国家的产权和控制的基本结构,它包括确立生产、交换和分配的一整套政治、社会和法律的基本规则,它为集体选择确立了原则,从而是制定规则的规则。宪法秩序是众多影响权力中心制度供给意愿和能力因素中最为重要的。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的主要特征:1、政府主体无论在政治力量还是在资源配置权利上都较微观主体具有优势,因此,其是决定制度变迁方向、速度、次序、方式的主导力量。2、政府主体由一个权力中心和层层隶属的行政系统构成。权力中心凭借行政命令、法律规范以及利益刺激,由上而下地规划、组织和实施制度创新。3、尽管潜在制度收益的出现会诱发微观主体的制度变革需求,但只有当权力中心的制度收益大于其成本时,实际的制度变迁才有可能发生。又由于权力中心与微观主体制度创新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有差异,因此,二者在具体的制度创新过程中会存在利益摩擦。4、在不确定性和制度供给不足的条件下,为了控制风险,权力中心往往会为制度创新设置严格的进入壁垒,如类似于优先权的改革试点权等,下级政府或微观主体只有得到权力中心的授权才能进行制度创新。5、为减少新规则实施的阻力,降低制度变迁的费用,权力中心需要进行观念统一的努力,即建立和推行一套可为下级政府和广大民众接受的意识形态。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诺斯悖论:是指一个能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有效率产权制度依赖于国家对产权进行有效的界定与保护,但受双重目标的驱动,国家在界定与保护产权过程中受交易费用和竞争的双重约束,会对不同的利益集团采取歧视性的政策,从而会容忍低效率产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导致经济衰退。化解诺斯悖论: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出现的背景:随着放权让利改革战略和“分灶吃饭”财政体制的实施,地方政府拥有了较大的资源配置权利,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并逐步成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政治组织,具有独立的行为目标和行为模式,从而在向市场经济的渐进过渡中扮演了主动谋取潜在制度净收益的“第一行动集团”的角色。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当利益独立化的地方政府成为了沟通权力中心制度供给意愿与微观主体的制度创新需求的中介环节时,就有可能突破权力中心设置的制度创新进入壁垒,从而使权力中心的垄断租金最大化与保护效率的产权结构之间达成协议,化解所谓的诺斯悖论。这种以地方政府为中介环节,使之成为推动制度变迁的重要力量的变迁方式就是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的主要特征:1、地方政府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2、地方政府自主实施的制度创新要视正式制度规则的变通余地而定(在既定条件下,地方政府通常采取“先做不说”、“做了再说”、“利用领导批示或题词”、“先上车、后买票”等方式从事自发的制度创新)。

1 / 6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