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比较诗学概论解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比较诗学第一讲概述一、“比较诗学”的概念内涵(一)“诗学”1、西方“诗学”Poeticsn.(usedwithasing.orpl.verb)(1)Literarycriticismthatdealswiththenature,forms,andlawsofpoetry.(2)Atreatiseonorstudyofpoetryoraesthetics.(3)Thepracticeofwritingpoetry;poeticcomposition.西方文化中的诗学一词,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是狭义的指文学理论;到中世纪主要指诗歌的创作技艺和技巧;二十世纪以后,被用于指称广义的文艺理论。诗学的古典意义:在西方的古代以至中世纪,尤其在作为西方文化源头的古代希腊,诗学主要是以古希腊悲剧为主要对象,把当时的主要文类如喜剧、史诗和抒情诗等进行综合研究,通过探讨诗的起源、诗的历史、诗的特征等,进而去阐述古代西方人的文学观念的学问,称为poetics。诗学的现代意义:主要是指人们在抽象层面上所展开的关于文学问题的专门研究,譬如从本体论、认识论、语言论、美学论或者说从范式和方法论等思路去展开的有关文学本身命题的研讨。亚里士多德《诗学》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并非只指研究诗歌的理论,而是泛指一般的文学理论。诗学原则:“依自然的原理,先从首要的原理开头。”(Followingthen,theorderofnature,letusbeginwiththeprincipleswhichcomefirst.《诗学》第二章)“诗学”可以定义为关于文学的概念、原理或系统。—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尼尔•迈纳2、中国“诗学”先秦时期,《诗经》就被儒家尊为“六经”之一。(《诗》、《书》、《礼》、《易》、《春秋》、《乐》,因《乐》早已亡佚,后世又称为“五经”)《诗经》在汉代又被定为官学,因此后世的文人常常把《诗经》之学称为“诗学”。唐代开始泛指一般诗歌的创作技巧。在中国古代至近代,主要是以诗歌作为讨论对象,论及关于诗歌创作、欣赏、批评,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文论、美学和思想文化问题的学问,人们通常叫做“诗话”、“词话”、“诗论”、“诗学”。在比较文学学科进入中国文化语境之后,才开始用诗学来指称广义的文艺理论。孔子论诗《论语》节录《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为政》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八佾》: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矣。《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泰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子路》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宪问》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卫灵公》……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季氏》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曰:不学诗,无以言。《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中国古典文论的形态(1)“子书”中散见的文论:如《论语》、《庄子》、《论衡》、《抱朴子》等;(2)选家的序跋:如《昭明文选序》、《河岳英灵集序》、《古文约选序》等;(3)诗话词话:如《诗品》、《六一诗话》、《石林诗话》、《沧浪诗话》、《诗薮》、《原诗》、《姜斋诗话》、《渔洋诗话》、《人间词话》等。(4)小说评点:如金圣叹、张竹坡的小说评点等。(“其无晨无夜不在怀抱者,吾于《水浒传》可谓无间然矣。”“吾日夜手抄,谬自评释。”“《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金圣叹读批水浒传•序三》(二)比较诗学比较诗学(ComparativePoetics)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指不同国家(民族)和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理论之间的比较研究。相对于传统的各民族文艺理论研究而言,比较诗学更关注于一种跨民族、跨文化、跨语际的文学本质规律的探求,并在这种跨越中阐述不同文学理论各自所具有的特征。比较诗学就是通过对各种文学现象的理论体系的研究,去发现全人类对文学规律的共同认识。中西比较诗学是中西方文化为背景,在理论层面开展中西诗学的比较研究,寻找中西方之间共同的“诗心”和“文心”。在深层次上进行人之生存问题的对话。历史的探寻和批评的或美学的沉思,这两种方式自视为恰好相反,而事实上却应彼此补充——如此,比较文学便会不可违拗地被导向比较诗学。——法国学者艾田伯第一个也是终极的目的在于通过描述各式各样从源远流长、而基本上是独自发展的中国传统的文学思想中派生的文学理论,并进一步使它们与源于其他传统理论的比较成为可能,从而对一个最后可能的普遍的世界性的文学理论的形成有所贡献。——刘若愚无论中西诗学在基本概念和表述方法等方面有多大的差异,但它们都是对于文学艺术审美本质的共同探求,换句话说,中西方文论虽然从不同的路径走过来,但它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其目的都是为了把握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探寻文艺的真正奥秘。这就是世界各民族文论可以进行对话和沟通的最坚实的基础,是中外文论可比性的根源,因为任何文学研究(包括比较文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把握住人类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规律。——曹顺庆5二、比较诗学的存在理由(一)近代以来中国诗学和文论传统在世界性文学理论研究格局中的被矮化和被忽略;(二)西方文学理论在中国文艺研究领域的攻城掠地和话语霸权趋势;(三)现代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追求自我突破和现代性发展的策略选择。审视中西方文学理论与批评的交流和发展,应该将中西文论批评比较置于世界文论批评的历史格局中,遵循具有普遍意义的、真实反映中西不同文化、文论批评的共同原则。16由于比较诗学研究是对世界文化的发掘及整理,是为人类未来进一步走向相互理解和融合所作的持续的努力,比较诗学研究具有多方面的价值。1、对于不同诗学体系的比较研究,可以凸现出它们各自的美学特征和理论价值。2、随着比较诗学的深入发展,人们将能够从中探寻并提升出人类共同的文学规律,从而为建构新的人类共同的诗学体系提供理论基础。3、比较诗学能拓展文学研究的新领域和新的思维空间。对于研究者来说,比较诗学可以为其扩大参照的纬度,增添更宏阔的视域、更多的文化向度,使其能够改变以往单一的思维模式,避免封闭保守的倾向。三、比较诗学研究的价值四、比较诗学的理论基础摹仿理论:侧重分析作品与自然的关系,认为艺术就是对于自然地摹仿。表现理论:研究作品与作者的关系,认为作品时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外化,或作者内心世界的外观。实用理论:分析作者对读者的影响,也就是文艺的社会效用。客体理论:不考虑作品与外部的关联,而孤立地将其视为自足的独立的客体,按照它本身存在的模式,以其内在价值作为评价标准。艾布拉姆斯《镜与灯》艾布拉姆斯的理论四、比较诗学的理论基础(一)摹仿理论将艺术的本质解释为是对外物自然的摹仿。柏拉图:“从荷马起,一切诗人都只是摹仿者,无论摹仿德行,或是摹仿他所写的一切题材,都只得到影像,并不曾抓住真理。”(《理想国》)亚里斯多德:“史诗和悲剧、喜剧和管弦乐等都是摹仿,只是所用的媒介、所取的对象、所采用的方式各不相同而已。”(《诗学》)莎士比亚:“谁知道演戏的目的,都是仿佛要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看自己的小说,把小说比作镜子。”(《哈姆雷特》)(二)表现理论《尚书•尧典》:“诗言志”魏晋南北朝:陆机《文赋》:“精鹜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刘勰《文心雕龙》:“寂然凝虑,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钟嵘《诗品》:“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唐宋:“意境说”、“妙悟说”: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严羽《沧浪诗话》;明代:李贽“童心说”、“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性灵说”;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袁枚“品画先神韵,论诗重性情”。(三)实用的理论1、中国的实用的理论《论语•泰伯》:“兴、观、群、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曹丕《典论•论文》:“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白居易《与元九书》:“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2、西方的实用的理论柏拉图:“政教说”贺拉斯:“寓教于乐”16世纪,锡德尼:“教育与怡情”(《为诗一辩》);17世纪,蒲伯:《人论》、《道德论》;18世纪,约翰生:《漫游者》、《诗人传》。(四)客体理论将文学作品视为是存在于客观世界之外的独立自主的整体。艾略特(T.S.Eliot):“当我们考虑诗的时候,必须把它当做不是任何别的东西。”雷纳•韦勒克(RenéWellek)率先提出将历史、社会等方面的研究划入“外部研究”,而将对于文体、格律与意象等问题的研究归为“内部研究”。“文学研究的合理的出发点是解释与分析文学文本本身。毕竟只有文本自身能够判断我们对于作家生平、社会环境及其文学创作的全过程所产生的兴趣是否正确。”(RenéWellekandAustinWarren,TheoryofLiterature(NewYork:HarcourtPress,1949)139.王国维:“所谓亲见亲闻者,亦可自旁观者之口言之,未必躬为剧中之人物。如谓书中种种境界、种种人物,非局中人不能道,则是《水浒传》之作者必为大盗,《三国演义》之作者必为兵家,此又大不然之说也。”(《红楼梦评论》)鲁迅: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25(一)可比性原则1、本体论原则研究者必须分别深入到不同的诗学本体中去,从整个的诗学构架、运思方式,到概念、范畴的规定性内质,都必须进行跨文化的思索和了解,一种身份的转换和文化的认同是这种本体论研究的前提。2、系统性原则(1)相对文学而言,诗学理论对系统的依赖性更强,这种思考的连续和意义的逻辑连接是一个完整意义得以表达的前提。(2)一种诗学体系必须与整个大的文化系统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理解,如中国诗学是由儒家诗学、道家诗学和佛教诗学所构成,这样,中国诗学实际上与整个中华文化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多种文化因素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五、比较诗学的研究原则26所谓阐发研究,即将不同民族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中的一些具有内在可比性的基本问题加以相互印证,相互发现,相互阐释,并相互运用,以求把握文学的普遍规律。即在互相参照中找到共同问题,证实共同性,以达到进一步的沟通和理解。(一)语言转换原则语言是信息与文化的承载者,当两种语言发生碰撞的时候,实际上给了不同传统文化、思想观念、民族意识一种相互接触、猜测、选择、接受的机会。因此,语言的转换实际上是文化与观念的转换。(二)理论的相互渗透理论的普适性决定了中西比较诗学理论的相互渗透与关联。(三)诗学范畴的对比分析中国文学理论界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是从诗学范畴的比较分析开始的。(二)阐发性原则(三)综合性原则1、文化层面2、本体层面3、范畴层面目前国内比较诗学界学术研究的重心:“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中国古代文化话语的现代转化”等。六、中西比较诗学的发展历程(一)中西比较诗学的萌芽时期(1840-1919)1、比

1 / 3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