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中特概论》复习重点第一章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4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1)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解决实际问题。(2)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使之提升为创新的理论。(3)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让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首先,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最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3、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群众路线4、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现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1)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2)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要求。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主要内容: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其中,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拓和奠基之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主题,又科学地回答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所面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是一个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的科学理论体系。历史地位: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6、正确理解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作为一个理论而言,精髓是整个理论体系赖以创立和发展完善的科学世界观和根本方法,是贯穿理论全部内容、内在地赋予理论生命力的东西,是理论体系的灵魂,就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而言,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首先,实事求是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其次,实事求是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最后,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第二章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是毛泽东为我们党制定的第一条总路线。它的基本内容有(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封建主义是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又一个对象;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无产阶级及其政党。(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抗战时期还包括部分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性质:它既不是一般的旧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由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前途: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主要内容。(1)依据:第一,中国国情决定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第二,中国革命的力量决定必须发动土地革命。第三,中国革命的敌人非党强大,并长期占据中心城市,而广大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地区。(2)内容: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关系。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只有开展土地革命,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才能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建立、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没有武装斗争就不能进行有效的土地革命,即使进行了也不能巩固成果。同样,离开了武装斗争,农村根据地就丧失了保障。农村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它进行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的依托,只有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才能与占据着中心城市的敌人进行长期的有效的斗争。而它的巩固和发展又依靠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1.统一战线2.武装斗争3.党的建设(关系: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第三章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经济成分。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3、社会主义改造历史经验。①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②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③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第四章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①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②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③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①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②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③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④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⑤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⑥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第五章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的内涵及其重大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从性质上讲: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从发展程度上讲: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2、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长期性和阶段性统一的动态发展过程。新世纪以来,首先,经济实力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其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属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最后,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回答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政治保证,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坚持改革开放”,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体现了解放生产力的本质要求。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第六章1、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第一,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地位。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的、根本目标。这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最本质的区别所在,是社会主义伟大理想的最本质的体现。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第一,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第二,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第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①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②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③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④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⑤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4、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思想内涵、实现途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前提,是国家富强。只有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才有坚实的基础,人民幸福才有根本指望。“中国梦”的关键,是民族复兴。民族复兴是国家富强的根本标志,是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中国梦”的目的是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第七章1、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第一,发展是目的,是硬道理。第二,改革是动力。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第三,稳定是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