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三语文《马说》复习资料一、文学常识: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2、《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二、语音:骈死(pián)槽枥(cáo)(lì)粟(sù)外见(xiàn)衹(zhǐ)石(dàn)一食(shí)食(sì)马者而食(sì)也三、重点词语解释(一)1、衹:只是。2、辱,受屈辱或辱没。3、骈死,并列而死。骈(pián):两马并驾。4、槽枥:喂牲口用的槽,指马厩。5、以:凭借。6、称:著称。(二)1、一食,吃一顿。2、或,有时。3、食(sì):通“饲”,喂养。4、是:这,这样(代词)。5、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6、其:它(代词,指千里马)。7、见,通“现”,表现;显现。8、且:犹,尚且。9、欲:想要。10、与:和。11、常马:平常的马,普通的马。12、等:等同,一样。13、安:怎么,怎能。(三)1、策之:鞭打马。策:用鞭子打。2、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道:正确的方法。3、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材:通“才”,才能。4、鸣之:听见它叫。5、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通:通晓。6、执策:拿着鞭子。执:拿着,握着。7、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8、其真不知马邪?其:难道(表反问);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9、其真不知马也:其:其实(表陈述)。四、特殊字词(一)、通假字①食马者(食,通“饲”,喂。)②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③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④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二)一词多义。1、而:三种用法,①表转折,译为“却”、“但是”、“可是”,如“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②表顺接,译为“来”或不译,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执策而临之”;③表并列,译为“和”或不译,如“溪深而鱼肥”“泉香而酒洌”。2、虽:①表示条件关系,译为“即使”,如“故虽有名马”;②表转折关系,与“但是”连用,如“虽有千里之能”。3、之:①助词“的”,如“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②代词“他(它)、他们”,如“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③定语后置的标志,如“马之千里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尽:①完、全,如“一食或尽粟一石”;②竭尽,如“食之不能尽其材”。5、其:①代词,“他(它)”,如“安求其能千里也”;②表反问,难道,如“其真无马邪”;③表推测,其实、恐怕,如“其真不知马也”。2五、重点语句翻译1一食或尽粟一石。译:一顿有时要吃掉一石粮食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译:世上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译:听见千里马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译:千里马是经常有的,然而伯乐却不常有。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译: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六、全文翻译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是辱没在马夫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要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这样的好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可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尚且想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打马却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却不能使它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见它叫却不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面对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七、全文中心思想:《马说》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难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揭露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八、理解性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表明论证前提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衹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6、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7、全文的主旨句(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8、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9、文章表面上写千里马被埋没,实际上是写人才被埋没,这种写法叫托物寓意。九、课文内容理解31、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从第1段看是:伯乐不常有;从第2段看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从第3段看是:其真不知马也。2、第1段具体写千里马终身遭遇(命运)的语句是:袛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直接表明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句子是:不以千里称也。3、第1段伯乐不常有的深刻含义是:统治者缺少能发现人才、重用人才的人,含有愤世嫉俗之意。4、说明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其作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排比。愤怒谴责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感情强烈。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反问。强烈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加强了否定的语气,增强了否定的力量。5、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其真不知马也。6、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伯乐”比喻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这是托物寓意的写法。7、本文托物寓意,表明了怎样的见解?统治者应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8、第2段连用四个“不”字,表明了食马者的无知,第3段连用三个“不”字,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表现得淋漓尽致。从“不”字可见作者的愤懑之情。9、说说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又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1)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2)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10、在当今社会,你认为“千里马”,应该具备哪些条件?示例: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坚强的意志;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毛素自荐的勇气等。11、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